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原则,以及课堂提问的实施与评价,引导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原则;运用
初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靠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号”来“钳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初中学生这些特点,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增强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自然地运用课堂提问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1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且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锻炼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应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即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避免启而不发、答非所问。怎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1.1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学生总认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时,力气大的总是战胜力气小的。为此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班上选一个力气最大的学生,再选一个力气最小的学生,让力气大的学生穿上旱冰鞋与力气小的学生拔河,结果力气大的学生输给了力气小的学生。这个情境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和物体的平衡这两个物理概念的区别,启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物体平衡的理解。
1.1.2教学中制造矛盾,激励学生思考。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如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块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8牛的铁块和重8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而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认知矛盾,有矛盾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促使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活跃起来了。这种在教学中制造矛盾的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的生活情趣为基础的,能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
1.2紧扣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课堂提问应集中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下去。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意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罐水”的现象。
1.3问题精炼、明确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语言应简练,题意要明确,避免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如“惯性定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半导体能导电?”“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这样的提问,学生回答起来就很困难,不知从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其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2.课堂提问的运用
一次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教师只有运用熟练的技能,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2.1指导与分配——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特殊学生采取指导性提问,对全班学生要恰当地分配提问,同时组织好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回答,参与确认和修正,这样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被第一个提名者回答上来,可以停顿一会再向另一个或另一些学生提出。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下等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如教《惯性》一节时,有些中下等的学生对“力和惯性”、“运动和惯性”概念混淆不清,分别提问: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是否一定要外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是否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物体受外力越小,它的惯性是不是越小?通过这些问题使一般学生掌握了惯性、力、运动的关系,同时为优等生补充这样的问题:“惯性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目的是让优等生“吃饱”,启迪他们把课内的疑问引向课外,深入观察自然现象和参阅课外读物,从而扩大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面。
2.2停頓与速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停顿一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又如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向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当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回答。因此,在教师提出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迹象。提问的速度则主要是由被提问题的种类所决定,低级认知问题可以很快地提出,高级认知问题或较复杂问题在提出前应有短暂停顿,并缓慢地仔细提出,并且随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如果以快节奏去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结果往往会引起混乱。所以提问时要根据需要确定提问的速度。 2.3提示与探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必要的手段。提示是指由帮助学生而给出的暗示所组成;探询则是引导学生更深入考虑他的最初答案,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要有提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对这些要及时给予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释疑、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如,在讲述热传送的三种方法:传导、对流、辐射之后提出:“保温瓶灌开水,灌多少时保温效果最好?”在问题提出时,大部分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回答:保温瓶灌满水时保温效果最好。此时,教师要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1)空气的导热性比水差,瓶内留有一些空气使水中的热是不是不易从瓶塞传导出去?(2)瓶内空气受热就有少量空气从瓶塞缝隙逸出,瓶内空气体积减小,瓶外空气补充不进去,瓶内外是否形成一个压强差?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就将瓶塞压得更紧,是不是更好地防止了对流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防止学生对问题的错误或片面理解,又加深对问题实质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教师问与学生问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课堂提问一般采有教师问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掌握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时可以让学生做主演,自己当导演,只在旁邊略加指点和引导。如学生在做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提出:太阳光通过透镜为什么有两处亮点?首先让学生思考原因,在学生经过思考后仍不清楚地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一部分光经过窗玻璃折射后经透镜形成第二个亮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3.答问的评核
教师在提问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回答。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查核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提出一到两个与本问题类似的其他问题让学生回答,看看其他学生是否了解;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表示予以确认;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内容加以评价,坚持以表扬为主,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依据学生答案的内容联系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其他更深刻的问题,补充新的资料或提出新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追问其中要点,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7,(2):36-38.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物理教学探讨,1995,(1):6-8.
[3]冯克诚.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原则;运用
初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靠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号”来“钳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初中学生这些特点,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增强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自然地运用课堂提问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1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且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锻炼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应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即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避免启而不发、答非所问。怎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1.1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学生总认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时,力气大的总是战胜力气小的。为此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班上选一个力气最大的学生,再选一个力气最小的学生,让力气大的学生穿上旱冰鞋与力气小的学生拔河,结果力气大的学生输给了力气小的学生。这个情境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和物体的平衡这两个物理概念的区别,启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物体平衡的理解。
1.1.2教学中制造矛盾,激励学生思考。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如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块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8牛的铁块和重8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而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认知矛盾,有矛盾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促使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活跃起来了。这种在教学中制造矛盾的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的生活情趣为基础的,能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
1.2紧扣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课堂提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课堂提问应集中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下去。如教学中可以先设问,诱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意义;再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半罐水”的现象。
1.3问题精炼、明确的原则。
教师提问时语言应简练,题意要明确,避免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如“惯性定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半导体能导电?”“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这样的提问,学生回答起来就很困难,不知从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其效果显然不会理想。
2.课堂提问的运用
一次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教师只有运用熟练的技能,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2.1指导与分配——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对特殊学生采取指导性提问,对全班学生要恰当地分配提问,同时组织好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回答,参与确认和修正,这样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被第一个提名者回答上来,可以停顿一会再向另一个或另一些学生提出。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下等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如教《惯性》一节时,有些中下等的学生对“力和惯性”、“运动和惯性”概念混淆不清,分别提问: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是否一定要外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没有惯性?是否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物体受外力越小,它的惯性是不是越小?通过这些问题使一般学生掌握了惯性、力、运动的关系,同时为优等生补充这样的问题:“惯性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目的是让优等生“吃饱”,启迪他们把课内的疑问引向课外,深入观察自然现象和参阅课外读物,从而扩大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面。
2.2停頓与速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后,要停顿一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同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又如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向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当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回答。因此,在教师提出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迹象。提问的速度则主要是由被提问题的种类所决定,低级认知问题可以很快地提出,高级认知问题或较复杂问题在提出前应有短暂停顿,并缓慢地仔细提出,并且随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如果以快节奏去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结果往往会引起混乱。所以提问时要根据需要确定提问的速度。 2.3提示与探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必要的手段。提示是指由帮助学生而给出的暗示所组成;探询则是引导学生更深入考虑他的最初答案,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要有提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对这些要及时给予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释疑、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如,在讲述热传送的三种方法:传导、对流、辐射之后提出:“保温瓶灌开水,灌多少时保温效果最好?”在问题提出时,大部分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回答:保温瓶灌满水时保温效果最好。此时,教师要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思考:(1)空气的导热性比水差,瓶内留有一些空气使水中的热是不是不易从瓶塞传导出去?(2)瓶内空气受热就有少量空气从瓶塞缝隙逸出,瓶内空气体积减小,瓶外空气补充不进去,瓶内外是否形成一个压强差?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就将瓶塞压得更紧,是不是更好地防止了对流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既防止学生对问题的错误或片面理解,又加深对问题实质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教师问与学生问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课堂提问一般采有教师问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掌握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时可以让学生做主演,自己当导演,只在旁邊略加指点和引导。如学生在做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提出:太阳光通过透镜为什么有两处亮点?首先让学生思考原因,在学生经过思考后仍不清楚地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一部分光经过窗玻璃折射后经透镜形成第二个亮点。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3.答问的评核
教师在提问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回答。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查核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并有意识地提出一到两个与本问题类似的其他问题让学生回答,看看其他学生是否了解;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表示予以确认;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内容加以评价,坚持以表扬为主,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依据学生答案的内容联系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其他更深刻的问题,补充新的资料或提出新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追问其中要点,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总之,课堂提问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良.对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7,(2):36-38.
[2]何元秋.谈启发教学中的“问”.物理教学探讨,1995,(1):6-8.
[3]冯克诚.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