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爱的温润之下,师生会在探求真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活动中自由徜徉,教师会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自由,最终自然滋生出真正的教师权威或威信。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师和教师权威的思想极其深刻而精辟,结合他的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权威的内涵与本质。他说:“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教育氛围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那么这个民族是很难走向文化繁荣的。为了保持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对教师表现出尊敬和敬重,因为一旦儿童发现自己的老师被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蔑视,那么儿童就不会对教师表示出丝毫的尊重,无论教师本身有多大的价值、多高的品行,在儿童的心中都会化为乌有。但是,尊师重教并不代表对教师的盲从或绝对服从,相反,雅思贝尔斯认为“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认知的范围内没有权威,它只尊重以各种形象出现的真理”。所以,当人们感觉传统的教师权威被消解或解构,大呼要重塑教师权威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传统教师权威走向消弭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和人的价值观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确实存在被消解的现象,这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权威在《辞源》中被解释为:“权力威势。‘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吕氏春秋)”。顾名思义,教师权威就是教师在教育中所拥有的权力威势。所以,有学者认为,“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管理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所谓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还有人认为,“学校是以高度組织化和集团化为特色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化、集团化,要求一定的权威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作用”。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师权威通常借助不可改变的规则,通过统一的教育过程和唯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主体性逐步丧失的驯服式教育。这种旧有的教师权威虽然“保证了教育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实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但是,这样的教师权威观念已经不再适合于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
古典教育中的教师作为真理的先验者和真理的代言人所具有的权威形象,是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化身。在此种权威的观照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真善美的照耀之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是伙伴、友人,是追求真理的共同体,彼此互勉,力求向善,都努力跋涉在成为‘神圣者’近邻的途中”。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革,原本追求真理的神圣性也就随着对知识与技术依赖的增加而逐步弱化了,实际上,今天的物化社会已经极大消解了教师权威中“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当权威受到损害时,那么它就会抓住强权。”作为强迫方式的权威只能传递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或促成人奴化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自由的、创新的文明之师。而这样的教师权威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对文明与民主意识的加强,对内在精神追求的加强,必然会受到冲击或抵制而走向消解。
二、矫正异化的教师权威应当回归古典传统
“古典教师权威的消解是对教师灵魂的高贵和卓越的放弃,也是对其寻求真理理想的遗落,使其降格为世俗社会的迎合者和共谋者”。人们理应认识到,抵制异化的教师权威是人类的进步,因为这种异化的教师权威会阻碍学生理性思维的生成,弃之而不可惜;还要认识到这种异化权威的消解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应该去探讨新的时代背景和人的发展需要之下的教师权威发展取向。英国著名分析学家彼得斯提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高度道德化和理智化的人类组成的社会里,权威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没有任何人处于权威的地位,没有任何人被当成权威”。实际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种高度道德化与理智化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近了,而这种社会的到来与实现更需要理想教育的引领,需要新型教师权威的出现,这种“理想的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关系应是,教师权威是学生自由的手段,而学生自由是教师权威的目的”。
回归古典传统的教师权威与自由相伴而生,并为公共自由与人类自由的实现而努力。也就是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学生作为未完成的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自由观。真正的自由必然是有界限的,失却了界限,自由便沦落为‘放纵’,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幸福之路”。所以,在现实之中,自由是在对规则或规律驾驭基础上的自觉自为,是在认可真理权威和真善美前提下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二者的联合与有机协同才可能推进社会的文明与民主进程,推进教育的正常发展和合规律性发展;相反,二者的疏离与对立必将导致专制或强权的滋生,从而成为人类文明的绊脚石。
通过促进权威回归古典传统,通过自由的呼声与正当合理的抵制,矫正异化的教师权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表现。当教师权威保持自身原貌,秉持真理、正义和美德时,它就会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它异化成为阻碍真理和美德发展的绊脚石时,自由就必须挺身而出,去反对它、对抗它、矫正它。所以,“自由只允许那些成为自己、而不是与自由相背离的东西存在。曾经一度抓住权威的自由,反过来也可以抗拒权威并经由权威而返回自身,那么个体才能在权威中长大成熟”。
三、爱与宽容是新型教师权威的原动力
“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爱则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真正的教师权威和教师威信源于教师对真理和真善美执着的追求所衍生出来的教育影响力,源于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教师对学生和教育的挚爱是学生认识自己的强大动力。在爱的温润之下,师生会在探求真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活动中自由徜徉,教师会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自由,最终自然滋生出真正的教师权威或威信。学生“会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称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明白真理和拥有美德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
夸美纽斯认为,永远不要强迫年轻人做任何事,棍棒和责打这些奴隶制度的武器对自由人是十分不适宜的,绝不能在学校中使用。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是恰当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无端打破孩子的节奏,让他们在自然的情境中接受教师的期望,从而自觉自愿地、愉快而能动地去做教师期望的事情。而爱与宽容能够造就自由的思想、完整的人格。宽容教育能够真正使学生的自由精神、独特个性、创造能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宽容教育应该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追求。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师德修养,它要求教师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以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让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和感动。
在爱与宽容之下,教师就会自觉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唯有爱才是长久维系情感的良药,纯真的师爱能够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德行的成长,惩罚与棍棒只会让学生与教师疏离,换言之,只有挚爱与宽容才能够生发出真正的教师权威,它们是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师和教师权威的思想极其深刻而精辟,结合他的思想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权威的内涵与本质。他说:“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教育氛围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那么这个民族是很难走向文化繁荣的。为了保持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对教师表现出尊敬和敬重,因为一旦儿童发现自己的老师被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所蔑视,那么儿童就不会对教师表示出丝毫的尊重,无论教师本身有多大的价值、多高的品行,在儿童的心中都会化为乌有。但是,尊师重教并不代表对教师的盲从或绝对服从,相反,雅思贝尔斯认为“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它就失败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认知的范围内没有权威,它只尊重以各种形象出现的真理”。所以,当人们感觉传统的教师权威被消解或解构,大呼要重塑教师权威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传统教师权威走向消弭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和人的价值观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确实存在被消解的现象,这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权威在《辞源》中被解释为:“权力威势。‘万邪并起,权威分移’(吕氏春秋)”。顾名思义,教师权威就是教师在教育中所拥有的权力威势。所以,有学者认为,“教师权威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管理及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所谓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还有人认为,“学校是以高度組织化和集团化为特色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化、集团化,要求一定的权威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作用”。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师权威通常借助不可改变的规则,通过统一的教育过程和唯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主体性逐步丧失的驯服式教育。这种旧有的教师权威虽然“保证了教育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实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但是,这样的教师权威观念已经不再适合于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
古典教育中的教师作为真理的先验者和真理的代言人所具有的权威形象,是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化身。在此种权威的观照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处在真善美的照耀之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是伙伴、友人,是追求真理的共同体,彼此互勉,力求向善,都努力跋涉在成为‘神圣者’近邻的途中”。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革,原本追求真理的神圣性也就随着对知识与技术依赖的增加而逐步弱化了,实际上,今天的物化社会已经极大消解了教师权威中“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当权威受到损害时,那么它就会抓住强权。”作为强迫方式的权威只能传递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或促成人奴化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自由的、创新的文明之师。而这样的教师权威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对文明与民主意识的加强,对内在精神追求的加强,必然会受到冲击或抵制而走向消解。
二、矫正异化的教师权威应当回归古典传统
“古典教师权威的消解是对教师灵魂的高贵和卓越的放弃,也是对其寻求真理理想的遗落,使其降格为世俗社会的迎合者和共谋者”。人们理应认识到,抵制异化的教师权威是人类的进步,因为这种异化的教师权威会阻碍学生理性思维的生成,弃之而不可惜;还要认识到这种异化权威的消解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应该去探讨新的时代背景和人的发展需要之下的教师权威发展取向。英国著名分析学家彼得斯提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高度道德化和理智化的人类组成的社会里,权威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没有任何人处于权威的地位,没有任何人被当成权威”。实际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种高度道德化与理智化的社会已经越来越近了,而这种社会的到来与实现更需要理想教育的引领,需要新型教师权威的出现,这种“理想的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的关系应是,教师权威是学生自由的手段,而学生自由是教师权威的目的”。
回归古典传统的教师权威与自由相伴而生,并为公共自由与人类自由的实现而努力。也就是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学生作为未完成的个体,无法树立正确的自由观。真正的自由必然是有界限的,失却了界限,自由便沦落为‘放纵’,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幸福之路”。所以,在现实之中,自由是在对规则或规律驾驭基础上的自觉自为,是在认可真理权威和真善美前提下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二者的联合与有机协同才可能推进社会的文明与民主进程,推进教育的正常发展和合规律性发展;相反,二者的疏离与对立必将导致专制或强权的滋生,从而成为人类文明的绊脚石。
通过促进权威回归古典传统,通过自由的呼声与正当合理的抵制,矫正异化的教师权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表现。当教师权威保持自身原貌,秉持真理、正义和美德时,它就会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它异化成为阻碍真理和美德发展的绊脚石时,自由就必须挺身而出,去反对它、对抗它、矫正它。所以,“自由只允许那些成为自己、而不是与自由相背离的东西存在。曾经一度抓住权威的自由,反过来也可以抗拒权威并经由权威而返回自身,那么个体才能在权威中长大成熟”。
三、爱与宽容是新型教师权威的原动力
“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爱则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真正的教师权威和教师威信源于教师对真理和真善美执着的追求所衍生出来的教育影响力,源于教师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教师对学生和教育的挚爱是学生认识自己的强大动力。在爱的温润之下,师生会在探求真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活动中自由徜徉,教师会自觉地尊重学生的自由,最终自然滋生出真正的教师权威或威信。学生“会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称职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明白真理和拥有美德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
夸美纽斯认为,永远不要强迫年轻人做任何事,棍棒和责打这些奴隶制度的武器对自由人是十分不适宜的,绝不能在学校中使用。学校应该做的事情是恰当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无端打破孩子的节奏,让他们在自然的情境中接受教师的期望,从而自觉自愿地、愉快而能动地去做教师期望的事情。而爱与宽容能够造就自由的思想、完整的人格。宽容教育能够真正使学生的自由精神、独特个性、创造能力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宽容教育应该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追求。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高层次的教育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师德修养,它要求教师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以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让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和感动。
在爱与宽容之下,教师就会自觉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唯有爱才是长久维系情感的良药,纯真的师爱能够感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德行的成长,惩罚与棍棒只会让学生与教师疏离,换言之,只有挚爱与宽容才能够生发出真正的教师权威,它们是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