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灵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发展轨迹并做出正确的引导。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发展的问题并没有被真正地重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的特殊性,致力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几种主要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灵成长;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只重点关注其中某个方面的发展,那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现在的高中教育似乎更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其心灵的成长。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则为语文教师指明了心灵唤醒的方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教师应该找到能有效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方法。
一、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良好,但是心灵成长的速度却是缓慢的,有的孩子受挫能力很差,遇到问题只会逃避;有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更有甚者,其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在这个时期会急速发展,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们的心灵更加健康地成长。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更具优势。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资源来熏陶学生,让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比如,“向青春举杯”的专题能让学生感受青春的魅力,打造美好的梦想,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实现自我的成长;“历史的回声”专题可以让学生在一件件历史事件中追寻古人的足迹,品读他们的伟大事迹,铭记历史的真相,感悟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二十个专题中有利于学生心灵发展的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那么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精神的盛宴、灵魂的大餐。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情感和心灵教育的资源。有些教师虽打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旗号,实质上并未真正地落实。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方法
1.情境设置,共鸣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情’字。”[2]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激情”呢?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实践。
(1)音乐陶冶。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可以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音乐,就能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篇文章时,选择了费翔的《故乡的云》做导入。“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样的歌词与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不谋而合。在这简单的歌词和熟悉的旋律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而在教《我与地坛》时,并没有选有歌词的歌曲。我放了一首轻音乐,让学生们在曼妙的轻音乐中默读课文。后来学生反映,在淡淡的音乐声中品读史铁生的文章感觉很舒服。我想如果能让孩子置身在一个轻松舒适的情境中学习,他们更容易对文本产生兴趣,从而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何乐而不为呢?
(2)故事启迪。教师还可以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莫言说他自己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那么他的读者和观众就是爱听故事的人。而教师面对的这一群学生也是爱听故事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像莫言一样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故事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教师运用此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故事,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教师只是用故事来让课堂“热闹”起来,那就过于形式化了。
情境教育的研究专家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就是把学科知识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从而摆脱各科教育单纯作为工具的枯燥感。美感的浸润,使各科教学的文化内涵得以顺乎自然的展现。”[3]情境教学中所流露的情感濡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提升。
2.倾听学生,对话心灵
教师如果想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价值观、所思所想,触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探析到学生潜藏在心底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4]而倾听的前提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该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遇到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发言。倾听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是用心地听。教师在听学生发言时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这能增加学生对你的信任感,从而减轻学生发言带来的紧张感,让他们袒露自己的想法。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能一味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那些情感态度上不够积极正面的学生则需要正确的引导。
心灵的交流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随笔就是一座帮助师生间沟通情感的桥梁。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样每周一次的心灵辅导契机。比如,有的学生会写一周以来的心情感悟,他们遇到开心的事你要跟着他们一起开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就要写上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有的学生会写社会时事点评类的文章,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看待某种社会现象,而有个别学生则会偏激地看待问题。那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地帮助他分析问题,引导他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从而让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只有充满智慧和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真正敲打学生的心窗。
3.推荐书目,润物无声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与文本进行对话,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提升。课后我们同样要给他们推荐一些精神食粮,让他们成长得更加茁壮。张晓风说:“生活里最快乐的事情是聊天,而读书,是最精致的聊天!”在书中,你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他们或者可以让你增长更多的知识;或者帮你走出某次心理阴影;或者助你信心百倍等。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学生选择“聊天”的对象和内容。
(1)推荐经典。经典是永开不败的花朵。它是思想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让孩子与中国古代的曹雪芹、罗贯中,现代的鲁迅、沈从文,当代的易中天、王开岭,外国的莎士比亚、雨果等大家“聊天”。不论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还是从虚构的故事中去了解生活百态,明白人生价值。在大师们的引领下,学生会发现更多宝贵的东西。
(2)根据教材的内容推荐。如在讲完“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篇文章后,就可以给学生推荐她的另外两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很重要》。学生读完这两篇文章后应该能体会到什么叫“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学生与这样一位语重心长的作家“聊天”,定会让他们打开年少的心扉,展开青春的翅膀。
(3)推荐时文。如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闻时事及新闻评论,让学生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还有一些优秀的博文,如柴静博客中时不时更新的一些文章。再比如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期间,我们就做了一个关于莫言的专题阅读资料。专题内容包括莫言获奖的新闻、他人对此的评价、莫言的简介、代表作品梗概、文学风格、相关名篇、莫言获奖演说节选等。学生对这样的阅读专题往往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愿意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成文章并一起交流。
阅读能让学生在经历了一次次精神的跋涉后快速地成长,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则至关重要。
4.言传身教,共同成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可以说教师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教师希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充实的,那他自己也要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丰富起来。
(1)教师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社会是发展的,人也如此。教师不能用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所以必须走在教育的前沿。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受益。
(2)教师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必须做到。比如你要学生读的书自己也必须都读了。之前有位学者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他用图片给学生们展示了他家一屋子的藏书。学生们看了之后都激动不已,于是就产生了向他学习的冲动,那阵子我们学校就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由此观之,教师的身教是相当有效的。
(3)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此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所以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人格,而后用积极的力量去引导学生。
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陪着学生一起成长。
三、结束语
现在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教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浸染在情感的春雨中,从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海平.教育的本质是本性的唤醒[J].青年教师,2012,(8).
[2][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4]李如密,宋立华.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灵成长;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只重点关注其中某个方面的发展,那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现在的高中教育似乎更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其心灵的成长。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则为语文教师指明了心灵唤醒的方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教师应该找到能有效实现这三个目标的方法。
一、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良好,但是心灵成长的速度却是缓慢的,有的孩子受挫能力很差,遇到问题只会逃避;有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更有甚者,其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在这个时期会急速发展,但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们的心灵更加健康地成长。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更具优势。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资源来熏陶学生,让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比如,“向青春举杯”的专题能让学生感受青春的魅力,打造美好的梦想,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实现自我的成长;“历史的回声”专题可以让学生在一件件历史事件中追寻古人的足迹,品读他们的伟大事迹,铭记历史的真相,感悟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二十个专题中有利于学生心灵发展的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那么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精神的盛宴、灵魂的大餐。但是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情感和心灵教育的资源。有些教师虽打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旗号,实质上并未真正地落实。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方法
1.情境设置,共鸣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情’字。”[2]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激情”呢?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实践。
(1)音乐陶冶。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可以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音乐,就能恰如其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篇文章时,选择了费翔的《故乡的云》做导入。“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样的歌词与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不谋而合。在这简单的歌词和熟悉的旋律中,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而在教《我与地坛》时,并没有选有歌词的歌曲。我放了一首轻音乐,让学生们在曼妙的轻音乐中默读课文。后来学生反映,在淡淡的音乐声中品读史铁生的文章感觉很舒服。我想如果能让孩子置身在一个轻松舒适的情境中学习,他们更容易对文本产生兴趣,从而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何乐而不为呢?
(2)故事启迪。教师还可以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莫言说他自己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那么他的读者和观众就是爱听故事的人。而教师面对的这一群学生也是爱听故事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像莫言一样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故事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教师运用此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故事,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教师只是用故事来让课堂“热闹”起来,那就过于形式化了。
情境教育的研究专家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就是把学科知识镶嵌在浸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从而摆脱各科教育单纯作为工具的枯燥感。美感的浸润,使各科教学的文化内涵得以顺乎自然的展现。”[3]情境教学中所流露的情感濡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提升。
2.倾听学生,对话心灵
教师如果想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价值观、所思所想,触摸到学生的思想脉搏,探析到学生潜藏在心底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4]而倾听的前提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该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遇到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发言。倾听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是用心地听。教师在听学生发言时要注意眼神的交流,这能增加学生对你的信任感,从而减轻学生发言带来的紧张感,让他们袒露自己的想法。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能一味反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那些情感态度上不够积极正面的学生则需要正确的引导。
心灵的交流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随笔就是一座帮助师生间沟通情感的桥梁。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样每周一次的心灵辅导契机。比如,有的学生会写一周以来的心情感悟,他们遇到开心的事你要跟着他们一起开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就要写上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有的学生会写社会时事点评类的文章,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看待某种社会现象,而有个别学生则会偏激地看待问题。那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地帮助他分析问题,引导他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从而让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只有充满智慧和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真正敲打学生的心窗。
3.推荐书目,润物无声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与文本进行对话,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提升。课后我们同样要给他们推荐一些精神食粮,让他们成长得更加茁壮。张晓风说:“生活里最快乐的事情是聊天,而读书,是最精致的聊天!”在书中,你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他们或者可以让你增长更多的知识;或者帮你走出某次心理阴影;或者助你信心百倍等。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学生选择“聊天”的对象和内容。
(1)推荐经典。经典是永开不败的花朵。它是思想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让孩子与中国古代的曹雪芹、罗贯中,现代的鲁迅、沈从文,当代的易中天、王开岭,外国的莎士比亚、雨果等大家“聊天”。不论是从他们的亲身经历还是从虚构的故事中去了解生活百态,明白人生价值。在大师们的引领下,学生会发现更多宝贵的东西。
(2)根据教材的内容推荐。如在讲完“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篇文章后,就可以给学生推荐她的另外两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很重要》。学生读完这两篇文章后应该能体会到什么叫“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和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学生与这样一位语重心长的作家“聊天”,定会让他们打开年少的心扉,展开青春的翅膀。
(3)推荐时文。如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闻时事及新闻评论,让学生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还有一些优秀的博文,如柴静博客中时不时更新的一些文章。再比如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期间,我们就做了一个关于莫言的专题阅读资料。专题内容包括莫言获奖的新闻、他人对此的评价、莫言的简介、代表作品梗概、文学风格、相关名篇、莫言获奖演说节选等。学生对这样的阅读专题往往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愿意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成文章并一起交流。
阅读能让学生在经历了一次次精神的跋涉后快速地成长,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则至关重要。
4.言传身教,共同成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可以说教师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教师希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充实的,那他自己也要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丰富起来。
(1)教师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社会是发展的,人也如此。教师不能用陈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所以必须走在教育的前沿。只有如此,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受益。
(2)教师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必须做到。比如你要学生读的书自己也必须都读了。之前有位学者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他用图片给学生们展示了他家一屋子的藏书。学生们看了之后都激动不已,于是就产生了向他学习的冲动,那阵子我们学校就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由此观之,教师的身教是相当有效的。
(3)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此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所以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人格,而后用积极的力量去引导学生。
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陪着学生一起成长。
三、结束语
现在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教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浸染在情感的春雨中,从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海平.教育的本质是本性的唤醒[J].青年教师,2012,(8).
[2][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4]李如密,宋立华.课堂教学倾听艺术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