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积极性普遍不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应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缺失的原因;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感悟人生;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生动艺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一、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态度过于严肃。语气生硬,课堂缺少温声和谐气氛,师生之间较少有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一堂课,教师设计好环节,让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的思路去走,串问串答,过程简单,程式化;一本书,一支粉笔,便是整堂课的教具。
3.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已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改变原有的“填鸭式”的应试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调查,去收集资料,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做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作为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从而得到升华。
三、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学习来自生活。语文是一个在生活中积累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要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生活中,山川湖泊、草木虫鱼、人间万象、酸甜苦辣比课文更生动、更直接、更鲜活。我们应该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可以学习到主持人的潇洒谈吐,剧中人物的个性告白,还可以学到广告里的创意语句,更可以学到方言俚语。外出游玩可以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古道西风瘦马”的诗文意蕴。做暑期工,可以体会人情冷暖、生活的艰辛等。总之,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热爱生活。对于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更关乎学生的职业观念,关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教师的素质有着具体明确的内涵:既包括思想素质,也包括学识素质。此二者都对学生起着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身正,学生则不令而从;教师学识修养高深,学生才会兴趣油然。反之,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学生自会“虽令而不行”,不会专心于枯燥单调无味的课堂。魏书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教育名家,就是因为他有着高深的学识素质和精湛的教育教学素质。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应该有前瞻意识,要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自省精神。
五、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生动艺术
卢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由此可见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这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学生在愉快宽松生动的情境中感知、认知、识记、迁移的效果为最佳。
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止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体现出来,还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表现出来。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学都必然会用精巧设问这一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学生因“悬念”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讨欲,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吕叔湘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一特性。要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广泛地接受多种渠道的语言教育和训练。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内形成的阅读能力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之坚持养成习惯,不仅会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益智益能的作用,而且会更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一旦形成对语文学习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坚实基础。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一、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态度过于严肃。语气生硬,课堂缺少温声和谐气氛,师生之间较少有感情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在不自觉中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上,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厌学语文。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一堂课,教师设计好环节,让学生一步一步按老师的思路去走,串问串答,过程简单,程式化;一本书,一支粉笔,便是整堂课的教具。
3.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繁琐重复的读、背、抄,已成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固定模式。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改变原有的“填鸭式”的应试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调查,去收集资料,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做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作为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从而得到升华。
三、引导学生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语文的学习来自生活。语文是一个在生活中积累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要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生活中,山川湖泊、草木虫鱼、人间万象、酸甜苦辣比课文更生动、更直接、更鲜活。我们应该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可以学习到主持人的潇洒谈吐,剧中人物的个性告白,还可以学到广告里的创意语句,更可以学到方言俚语。外出游玩可以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古道西风瘦马”的诗文意蕴。做暑期工,可以体会人情冷暖、生活的艰辛等。总之,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热爱生活。对于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更关乎学生的职业观念,关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教师的素质有着具体明确的内涵:既包括思想素质,也包括学识素质。此二者都对学生起着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身正,学生则不令而从;教师学识修养高深,学生才会兴趣油然。反之,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素质,那么学生自会“虽令而不行”,不会专心于枯燥单调无味的课堂。魏书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教育名家,就是因为他有着高深的学识素质和精湛的教育教学素质。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应该有前瞻意识,要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自省精神。
五、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生动艺术
卢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由此可见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这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学生在愉快宽松生动的情境中感知、认知、识记、迁移的效果为最佳。
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止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体现出来,还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表现出来。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学都必然会用精巧设问这一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学生因“悬念”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讨欲,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吕叔湘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一特性。要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广泛地接受多种渠道的语言教育和训练。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内形成的阅读能力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之坚持养成习惯,不仅会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益智益能的作用,而且会更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一旦形成对语文学习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坚实基础。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