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维可视化策略在写作指导课中的运用
思维,在人脑中具有快速、简约的特点。而语言文字的表达,要求准确、清楚,易被人理解。通过写作,能使思维内容不断充实,思维过程更加严密,思维质量大幅度提高。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能促进、提高写作能力。思维与写作总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用思维策略去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是写作指导课的核心所在。
思维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往往是内隐的、不可见的。如何将隐性的写作思维可视化?顾名思义,“可视化”就是“让本来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看得见、看得更清晰”。写作思维可视化,即让学生在特定语境下,根据自身言语思维发展特点,借助一系列思维策略和工具,让抽象思维具象化,建构科学的写作思维训练模型,并能用此去反观、指导、管理、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写作过程。这将是未来写作指导课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思维可视化策略如何运用于写作指导课呢?结合教学实践和文献研究,笔者做了以下梳理。
1.头脑风暴法,让思维具有独创性
“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学者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其特征就是一个群体在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心理氛围作用下,借助高强度的思考,通过灵感激发与碰撞,使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现。
近年来,头脑风暴理論被引进各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成为作文指导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头脑风暴就是创设情境后,提出挑战性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的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
如陈文静老师执教的儿童诗习作指导课《风》,陈老师用课件展示“湖边柳条在风中飘动”的动态图,然后提出问题:“你看见风了吗?它在干什么?”为了让学生进行拟人化的表达,陈老师提供了一个例子——“风抱着柳枝荡秋千”。接着,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学着像诗人那样有趣地说一说。结果学生脑洞大开,思维完全被引爆,想法五花八门:“风在帮柳树传播种子”“风在柳树叶下玩耍”“风正在扯柳姑娘的头发”“风和柳叶牵着手在散步”“湖边的风拉着柳妹妹的手,想一块去湖里游泳”……
陈老师借用头脑风暴的策略,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的各种奇特想法不断涌现,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陈老师不做好与不好的评价,只是不断地鼓励学生,并立刻记录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这种思维策略的训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地迸出新创意。说得越多,学生越得想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从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这个环节的思维打开度越大,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多持续的创意,整首儿童诗的创编就变得越轻松。
其实,不仅仅是儿童诗的创编需要头脑风暴法,一切以求异思维为特征的写作指导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头脑风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四周无限伸展,不断突破思维的边界。
2.曼陀罗思考法,让思维富有严密性
“曼陀罗”起源于佛教,音译为“圆满”之意。每个曼陀罗都有一个中心点,轮圆聚焦。日本的今泉浩晃博士对此加以转化利用,提出曼陀罗思考法。如果说传统的思维法是直线型思考,那么曼陀罗思考法则是多线轮圆的,它能将思维向四面八方延展。曼陀罗的基本图示是九宫格思维,具体的做法是:将主题写在正中央,思维向八个方向扩散,找到构成中央主题的八个关键词语,进而再扩散。为了让各关键要素有一定的联系,采用顺时针而行的策略关联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主题即是聚焦点,聚焦点需凝视;各要素是发散点,发散点要思考。作为思考者,其感官与思维活动即是“凝视 思考”,反复轮回,无限延伸。
当抽象的名词具化为一种写作思维策略,这样的思维模型很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图谱,内化为写作心智模式。
如张祖庆老师执教《曼陀罗创意写作法》的微电影创意写作课,在引导学生观看剪辑过的电影《神奇飞书》(作家进入会飞的图书馆,听书弹钢琴,与书翩翩起舞。忽然,一本老书从书架上摔下来了……)后,让每个学生围绕“神奇飞书”写问题,不少于三个。再将四人小组的问题进行筛选、排序、重组,把八个问题的小纸条按逻辑顺序贴入九宫格中。
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期待,利用曼陀罗思考法,在“问”与“梳”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逐渐丰富,且经得住理据之问和逻辑考量。曼陀罗思维的展开与回收,自由且自如。事实上,把问题回答好了,学生的故事也就编好了。
在写作指导课中,将学生思考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可视化,多加练习,这种思维策略就会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会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思维模式。思维亦由此趋于严密。
3.思维图示法,为思维提供支架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最先提出的。与传统的思维工具不同,它以放射性的结构,将思维巧妙呈现在360度的空间里,让想象力和联想力自由奔放,结合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创意,开启思考的无限可能。其特点是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富有条理,能让思考留下轨迹。随着研究的深入,思维导图已经从最初的非线性笔记工具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方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在写作时有助于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好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将内心的想法呈现出来,进行主动且有意义的学习,在写作构思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邓静老师在执教习作构思指导课《小线索 大情节》时,先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成长故事,初步确定自己的小线索大情节。再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构思和作前修改,充分实现思维习作构思的可视化。
第一步,根据例文,小组合作填写思维导图,记录邓老师吃巧克力的故事。第二步,学生汇报,邓老师通过在图上圈画动词,让学生学习抓关键词让思维导图更简洁;第三步,用记一记、加一加、减一减、理一理的方法,对情节的顺序、详略、细节做梳理与调整。学习了构思方法,学生再运用此方法构思自己在开课时想到的成长故事(如图1、图2、图3)。
借助思维导图三步指导教学,让习作构思真正实现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实现思维技能与知识的双重迁移。
(2)八大思维图示。
八大思维图示是美国著名思维专家David Hyerle博士1988年提出来的,是将隐性思维显性化的丰富与补充。
思维图示的表现形式是图,但其核心是图所代表的思维策略,每一个思维图示背后都包含着一种或多种特定的思维策略。八大思维图示中的圆圈图、气泡图和双气泡图,分别表示联想、描述与对比;树形图和括号图探寻的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和类别关系;流程图与复流程图,关注事物的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桥形图代表的是类比。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思维策略选取和改造合适的思维图示。
如冯栎钧老师在执教《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指导课时,对八大图示中的流程图进行了改造和活用。(如图4)用形象的“心跳图”记录事情的经过,用“当……时”记录心情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大小不同的两种爱心代表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用直观的思维图示体会“事情”与“感受”并进。再让学生借助“心跳图”学习单,回忆梳理自己的成长故事,在讲清事情的基础上聚焦感受,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讲几句,让叙事更精彩。
这一教学活动运用思维图示策略,通过有形思维工具的干预,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显性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型,让写作思维的过程可视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图示。这一选择的過程就是对文章构思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自觉养成类似思考的习惯,模仿同样思维路径,自动化地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去,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可视化策略的运用原则
当然,对于思维可视化策略在写作指导课中的运用,教师要正确认识,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规则。
首先,要注意适切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最适合的思维可视化策略,选用最适切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其次,要有灵活性。既要大胆使用各种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和图示,也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要敢于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度改造,进行巧妙变式设计,从显性思维工具化走向高效思维自动化。最后,要认识到思维可视化的局限性。思维可视化策略运用于习作指导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具化思维、整理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但它不是全能的,并不能解决学生习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积极的语言经验积累和有效的习作实践。所以,不是所有的习作都要用思维可视化策略指导学生做行文前的准备,应当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采用多种手段改善教学。
总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习作思维可视化,并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