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使用的媒体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具学具、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合理使用这些媒体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在教学设计时设计好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媒体,这是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必做题。在调研清楚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策略提高教师媒体设计能力,使小学数学课堂彰显更好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媒体设计力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媒体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恰当设计传统的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为该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绽放课堂生命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究竟怎样,如何提高教师媒体设计力呢?对此,我们对区域进行了现状调研。
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能力现状调研
调研发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认为恰当设计媒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项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的理念不够清晰。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媒体时因专业性不够导致“未用”或“滥用”媒体,使用媒体与组织学生学习方式不够清晰。
2.对教具、学具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意识较差,喜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而厌旧(传统的教具、学具),对教具学具利用不够恰当。制作学具耗时,不易保管,导致学具被忽视。
3.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缺少主创性,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成品课件,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个别教师还习惯传统媒介教学过程,对现代化教学媒介不太熟悉,不够了解,不太接受多种多媒体教学,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实际使用的功能非常局限。大部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演示课题、例题、习题或者提供一个情境。
5.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个别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老化,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师正常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设计愿望减少。
怎样做到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认知环境,“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本质的机会”做到让学生通过媒体的使用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大挑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课题研究组搜集了一些理论书籍,挑选了婺源县“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具、学具的设计和使用”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仙居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明确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合适的媒体,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如下作用:
1.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跟前。”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以,通过教具、学具进行直观、动态和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会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思考。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数学课标也强调基本的活动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代理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所以,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3.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教师精心追问,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用了哪些思考方法,获得感悟。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静心、踏实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思考的反思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延续至今,也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统率媒体设计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媒体时,现代教育思想更重要,既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精心设计并使用好媒体,更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使教学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更加生动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帮助! (二)观摩案例深度思考,体会媒体设计智慧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典型课堂案例,体会教者设计及使用媒体时的智慧。每次观摩,先将听课教师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具、学具使用设计两个组,交代听课思考问题和交流任务。我们观摩了一些全国、重庆市赛课,《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度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等,教师感受到了媒体设计富于智慧,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
设计智慧一:取材自然,科学。如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切物成形导入新课这一片段: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电脑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认为的这个角在哪里?(指出: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电脑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看这个环节,取的材料是土豆,材料好找,辅之以课件演示切的方法,省去了教师繁琐的操作交代,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利于学生自己快速进行操作。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是深刻、有效的。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设计智慧二:大胆创新,凸显本质,扫清障碍。以前,教师讲《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用的教具大都是几根定长的小棒,小棒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第三边时,会产生认知的争议。而孙老师使用的学具是画在透明胶片上的有厘米刻度的定长的一条线段。画的线段细,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粗度造成的争议,能更好地抓住认知本质。细究之,从学具的误差控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再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而强震球在《角的度量》中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
设计智慧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突破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中,在学生讨论被剪成的线段的长度是3cm、5cm、8cm时,这样的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的学具已经很难说明了,这时,课件的出现,两条短边慢慢下移,下移,看似围成了,教师追问:是不是围成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放大镜的出现,使学生看到,两条短边还没有真正连接到一起,老师引导:有时眼睛也会欺骗人的,要用数据说话,短边继续下移的话,就会和8cm这条边重合在一起。加之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设计智慧四:开放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学习。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便于展现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差异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良好资源。如孙贵合老师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直接给一条16厘米长线段的胶片,让孩子剪3条正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多大气的设计啊!有能围成的,也有不能围成的。能围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边的,有等腰的,有一般的。
(三)实践操作掌握技能,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根据教师媒体设计存在的困惑,课题组安排了同伴引领互帮互学培训。一是专门针对数学教师用软件调用放大的米尺、画长方形、画圆等几何图形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二是专门教授老师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PPT资源,删掉、修改部分内容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三是专门培训教师使用七巧板、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材料的方法。这些培训让老教师能很自然地融入了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设计和反思能力
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课题组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践运用有关方法。课题研究教师每月集体交流一次,交流自己这一月中设计使用媒体教学效果好印象深的一节课例。这种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媒体和反思能力。
如有老师交流《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量1厘米宽的双面胶、橡皮、透明胶、1厘米宽的小盒,活动体验好,而且电子白板中的直尺,更加清楚明白。《认识圆》一课中,老师认为多媒体动画演示4种轮胎的自行车运行表演,生动有趣的行驶动画一播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无不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从演示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理解车轮做成圆形的理由,学生由看、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得到精彩的解答。
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们梳理出了教学中有效设计使用媒体的注意事项:(1)突出目标,凸显数学本质。教师要科学准确操作教具,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在使用教具中,必须让学生有自己发挥主体思考的余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2)注意契机。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在精心设计媒体资源时,还需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必将彰显更好的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2006.
[2]李光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惠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媒体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1).
关键词:媒体设计力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媒体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恰当设计传统的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为该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绽放课堂生命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究竟怎样,如何提高教师媒体设计力呢?对此,我们对区域进行了现状调研。
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能力现状调研
调研发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认为恰当设计媒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项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的理念不够清晰。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媒体时因专业性不够导致“未用”或“滥用”媒体,使用媒体与组织学生学习方式不够清晰。
2.对教具、学具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意识较差,喜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而厌旧(传统的教具、学具),对教具学具利用不够恰当。制作学具耗时,不易保管,导致学具被忽视。
3.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缺少主创性,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成品课件,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个别教师还习惯传统媒介教学过程,对现代化教学媒介不太熟悉,不够了解,不太接受多种多媒体教学,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实际使用的功能非常局限。大部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演示课题、例题、习题或者提供一个情境。
5.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个别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老化,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师正常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设计愿望减少。
怎样做到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认知环境,“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本质的机会”做到让学生通过媒体的使用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大挑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课题研究组搜集了一些理论书籍,挑选了婺源县“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具、学具的设计和使用”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仙居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明确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合适的媒体,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如下作用:
1.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跟前。”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以,通过教具、学具进行直观、动态和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会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思考。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数学课标也强调基本的活动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代理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所以,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3.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教师精心追问,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用了哪些思考方法,获得感悟。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静心、踏实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思考的反思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延续至今,也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统率媒体设计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媒体时,现代教育思想更重要,既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精心设计并使用好媒体,更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使教学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更加生动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帮助! (二)观摩案例深度思考,体会媒体设计智慧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典型课堂案例,体会教者设计及使用媒体时的智慧。每次观摩,先将听课教师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具、学具使用设计两个组,交代听课思考问题和交流任务。我们观摩了一些全国、重庆市赛课,《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度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等,教师感受到了媒体设计富于智慧,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
设计智慧一:取材自然,科学。如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切物成形导入新课这一片段: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电脑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认为的这个角在哪里?(指出: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电脑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看这个环节,取的材料是土豆,材料好找,辅之以课件演示切的方法,省去了教师繁琐的操作交代,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利于学生自己快速进行操作。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是深刻、有效的。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设计智慧二:大胆创新,凸显本质,扫清障碍。以前,教师讲《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用的教具大都是几根定长的小棒,小棒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第三边时,会产生认知的争议。而孙老师使用的学具是画在透明胶片上的有厘米刻度的定长的一条线段。画的线段细,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粗度造成的争议,能更好地抓住认知本质。细究之,从学具的误差控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再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而强震球在《角的度量》中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
设计智慧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突破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中,在学生讨论被剪成的线段的长度是3cm、5cm、8cm时,这样的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的学具已经很难说明了,这时,课件的出现,两条短边慢慢下移,下移,看似围成了,教师追问:是不是围成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放大镜的出现,使学生看到,两条短边还没有真正连接到一起,老师引导:有时眼睛也会欺骗人的,要用数据说话,短边继续下移的话,就会和8cm这条边重合在一起。加之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设计智慧四:开放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学习。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便于展现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差异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良好资源。如孙贵合老师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直接给一条16厘米长线段的胶片,让孩子剪3条正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多大气的设计啊!有能围成的,也有不能围成的。能围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边的,有等腰的,有一般的。
(三)实践操作掌握技能,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根据教师媒体设计存在的困惑,课题组安排了同伴引领互帮互学培训。一是专门针对数学教师用软件调用放大的米尺、画长方形、画圆等几何图形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二是专门教授老师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PPT资源,删掉、修改部分内容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三是专门培训教师使用七巧板、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材料的方法。这些培训让老教师能很自然地融入了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设计和反思能力
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课题组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践运用有关方法。课题研究教师每月集体交流一次,交流自己这一月中设计使用媒体教学效果好印象深的一节课例。这种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媒体和反思能力。
如有老师交流《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量1厘米宽的双面胶、橡皮、透明胶、1厘米宽的小盒,活动体验好,而且电子白板中的直尺,更加清楚明白。《认识圆》一课中,老师认为多媒体动画演示4种轮胎的自行车运行表演,生动有趣的行驶动画一播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无不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从演示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理解车轮做成圆形的理由,学生由看、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得到精彩的解答。
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们梳理出了教学中有效设计使用媒体的注意事项:(1)突出目标,凸显数学本质。教师要科学准确操作教具,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在使用教具中,必须让学生有自己发挥主体思考的余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2)注意契机。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在精心设计媒体资源时,还需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必将彰显更好的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2006.
[2]李光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惠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媒体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