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的,经过口口相传,并不断地加工演变的一种艺术形式。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情,音乐语言凝练简明,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纯真质朴。民歌具有很大的继承性,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同时又最富有时代气息,是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根基。
小学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一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如何让这些带着浓郁地域、民族气息的歌曲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唱,拉近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是音乐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静听
目前,流行文化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民歌教学进行教学引导时,要注意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歌曲本身入手,进行音乐上的引导从而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意识的传输。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体验的第一步。教师要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如一年级下册的游戏歌曲:贵州苗族儿歌《躲猫猫》,这是苗族儿童在小溪边、村落旁、山林里、岩洞中捉迷藏游戏时边唱边玩的童谣。歌曲2/4拍、徵调式、单段体,节奏平稳、乐思朴素,音乐主题给人以活泼、伶俐的感觉。教学中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静听:躲猫猫是什么游戏,同学们能不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呢?谁还能说说游戏的规则?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敏。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活泼欢快的音乐旋律充分激发调动了学生听的兴趣。加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这样的听前提问有效地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聆听当中,边听边思考,对歌词和音乐旋律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
《杨柳青》《一只鸟仔》这些歌曲的录音范唱都采用了带方言的民歌唱法。由于歌曲范唱速度较快加之民歌方言、音韵的特殊性,学生的听觉很容易被一些发音特别的方言、衬词以及民歌唱法的音响刺激,有时会影响到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教学中教师最好在课前反复听、唱歌曲,模仿歌曲中民歌的方言、音韵。如在《一只鸟仔》的静听前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用较慢的速度范唱通过下滑音、衬词、衬腔把歌曲中小鸟的鸣叫和神态表现出来,及时提问:“这只小鸟可爱吗?从哪些歌词、音调中听出了可爱?”鼓励学生模仿唱一唱。懂了歌曲唱了什么、用怎样的唱法来表现,再让学生静听。这种由说带唱简介歌曲的形式,不仅能避免教学中“笑场”的尴尬,还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歌,喜欢上民歌。
二、丰富学习形式,激活民歌教学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对某些民歌可采用意境创设。意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而设计场景。通过感受音乐情景和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想象力,激发内在的对音乐美的共鸣,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例如:教学《摇船调》时,教学中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教师可以扮演“妈妈”角色,学生扮演“孩子”的角色,随着音乐流畅优美的旋律一边划着船一边用问答式的歌唱演绎歌曲,一幅生活中生动的图画跃然眼前。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激活了。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划龙船》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锣鼓喧天的河面上众多龙船如离弦之箭、你追我赶的紧张场面,聆听领唱高亢嘹亮、跌宕起伏富有号召力的音调。由于歌曲是欣赏曲目曲调较高、旋律音域较宽,学生学唱有困难,而众人合唱部分则容易学唱。教师可以在众人合唱部分把多媒体音量关小让学生的演唱来烘托画面气氛,从中得到参与的乐趣和愉悦。
3.结合民歌节奏特点,让学生律动、舞蹈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教师可以民族舞为载体,带领学生学好民歌。少数民族歌曲的节奏与民族舞蹈的韵律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熟悉曲中节奏,再配上与之相吻合的舞蹈节奏,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和舒畅。例如:教学《雪莲献北京》,让学生先倾听音乐,感受歌曲风格并通过多媒体了解藏族的民俗和服饰。随后鼓励学生听音乐节奏自由舞蹈。因为学生了解藏族的服饰,再加上音乐带有强烈的舞蹈韵律,学生都能尽情欢舞。再从中选出几个典型动作加以示范和教学,学生就能和着音乐更好地起舞。通过舞蹈,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舞蹈韵律的感觉传递到歌声中去,使其歌声不仅动听而且极富有特色。
小学音乐课民歌教学涉及的民族较多、地域较广,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民歌教学方面的技能和文化修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丰富对民歌的体验,使民歌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学生共同认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深刻道理。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小学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一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如何让这些带着浓郁地域、民族气息的歌曲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愿意听、喜欢唱,拉近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是音乐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静听
目前,流行文化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民歌教学进行教学引导时,要注意阶段性特征,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歌曲本身入手,进行音乐上的引导从而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意识的传输。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体验的第一步。教师要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如一年级下册的游戏歌曲:贵州苗族儿歌《躲猫猫》,这是苗族儿童在小溪边、村落旁、山林里、岩洞中捉迷藏游戏时边唱边玩的童谣。歌曲2/4拍、徵调式、单段体,节奏平稳、乐思朴素,音乐主题给人以活泼、伶俐的感觉。教学中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静听:躲猫猫是什么游戏,同学们能不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呢?谁还能说说游戏的规则?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敏。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活泼欢快的音乐旋律充分激发调动了学生听的兴趣。加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这样的听前提问有效地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聆听当中,边听边思考,对歌词和音乐旋律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
《杨柳青》《一只鸟仔》这些歌曲的录音范唱都采用了带方言的民歌唱法。由于歌曲范唱速度较快加之民歌方言、音韵的特殊性,学生的听觉很容易被一些发音特别的方言、衬词以及民歌唱法的音响刺激,有时会影响到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教学中教师最好在课前反复听、唱歌曲,模仿歌曲中民歌的方言、音韵。如在《一只鸟仔》的静听前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用较慢的速度范唱通过下滑音、衬词、衬腔把歌曲中小鸟的鸣叫和神态表现出来,及时提问:“这只小鸟可爱吗?从哪些歌词、音调中听出了可爱?”鼓励学生模仿唱一唱。懂了歌曲唱了什么、用怎样的唱法来表现,再让学生静听。这种由说带唱简介歌曲的形式,不仅能避免教学中“笑场”的尴尬,还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歌,喜欢上民歌。
二、丰富学习形式,激活民歌教学
1.创设情境
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对某些民歌可采用意境创设。意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而设计场景。通过感受音乐情景和角色的扮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想象力,激发内在的对音乐美的共鸣,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例如:教学《摇船调》时,教学中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教师可以扮演“妈妈”角色,学生扮演“孩子”的角色,随着音乐流畅优美的旋律一边划着船一边用问答式的歌唱演绎歌曲,一幅生活中生动的图画跃然眼前。入情入境的表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激活了。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划龙船》的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锣鼓喧天的河面上众多龙船如离弦之箭、你追我赶的紧张场面,聆听领唱高亢嘹亮、跌宕起伏富有号召力的音调。由于歌曲是欣赏曲目曲调较高、旋律音域较宽,学生学唱有困难,而众人合唱部分则容易学唱。教师可以在众人合唱部分把多媒体音量关小让学生的演唱来烘托画面气氛,从中得到参与的乐趣和愉悦。
3.结合民歌节奏特点,让学生律动、舞蹈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教师可以民族舞为载体,带领学生学好民歌。少数民族歌曲的节奏与民族舞蹈的韵律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熟悉曲中节奏,再配上与之相吻合的舞蹈节奏,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和舒畅。例如:教学《雪莲献北京》,让学生先倾听音乐,感受歌曲风格并通过多媒体了解藏族的民俗和服饰。随后鼓励学生听音乐节奏自由舞蹈。因为学生了解藏族的服饰,再加上音乐带有强烈的舞蹈韵律,学生都能尽情欢舞。再从中选出几个典型动作加以示范和教学,学生就能和着音乐更好地起舞。通过舞蹈,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舞蹈韵律的感觉传递到歌声中去,使其歌声不仅动听而且极富有特色。
小学音乐课民歌教学涉及的民族较多、地域较广,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民歌教学方面的技能和文化修养,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民歌学习的兴趣,丰富对民歌的体验,使民歌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让学生共同认识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深刻道理。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