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很多老师面对作文教学总是苦不堪言。我们该从何处下手,学生才会快乐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快乐作文呢?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教师教学中要做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习惯。
1. 在生活中观察
要写好作文,就得要有写好作文的材料。而好作文的材料就得在丰富的生活之中观察、寻找。因此,要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的习惯。观察时要看得全,看得细,要抓住特点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作文才能有内容写。
2. 在活动中观察
我认为,作文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才能开拓写作素材的来源,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们要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观察,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文时,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了。
二、走进生活 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
1. 从书籍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太喜欢看书,他们认为看电影、电视比看书摄取素材的速度更快。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一本书读完,并把书中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或在书里进行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再整理成读书笔记,然后在班里开展读书汇报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有关书籍,并对书籍的优美语句进行积累、感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积累的素材会越来越多。
2. 走进大自然积累素材
作文即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利用眼、耳、鼻、手、舌等多种感官捕捉素材,把实际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时,我带着学生走出了教室,来到校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
三、走进生活,学会感悟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
1. 作文与做人共成长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说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来进行。作文是学生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老师是学生的第一个读者,第一个获知学生心理动向的人,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作文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做到作文与做人共成长。
2. 热爱生活中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拾金不昧,照顾孤寡老人,護送老人过马路等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真、善、美。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走进生活,快乐作文
1. 创设快乐作文氛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并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进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用的都是千篇一律,毫无自主思想的素材。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们如何愉快地写作文。例如在布置命题作文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写离题了,如果老师直接指出学生的作文离题,就会打击学生们的写作文热情。老师在详细阅读后,应主动去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他(她)为什么会写出这篇作文,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潜意识里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的,他们就乐意把自己的思想、所见所闻等写进作文里,与我们分享。
2. 让习作给孩子带来愉悦的体验
学生写作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更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与人沟通。因此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从而觉得作文是快乐的事情。我的做法是(1)每次习作写好后,组成四人小组,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习作,然后小组推荐一篇在班上朗读。(2)每次习作都让全班同学誊写好,并每人复印5份,装订成5本学生作文集,放在班上的图书角上让学生欣赏、阅读。(3)把优秀的习作推荐到学校的《桃李报》作文专版上发表,让全校师生、家长都能看到小作家的作品。(4)学期末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活学生习作的动力。
在教学生作文时,只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教师教学中要做到“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习惯。
1. 在生活中观察
要写好作文,就得要有写好作文的材料。而好作文的材料就得在丰富的生活之中观察、寻找。因此,要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的习惯。观察时要看得全,看得细,要抓住特点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作文才能有内容写。
2. 在活动中观察
我认为,作文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才能开拓写作素材的来源,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们要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活中观察,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写作文时,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了。
二、走进生活 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
1. 从书籍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太喜欢看书,他们认为看电影、电视比看书摄取素材的速度更快。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一本书读完,并把书中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或在书里进行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再整理成读书笔记,然后在班里开展读书汇报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有关书籍,并对书籍的优美语句进行积累、感悟。久而久之,孩子们积累的素材会越来越多。
2. 走进大自然积累素材
作文即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利用眼、耳、鼻、手、舌等多种感官捕捉素材,把实际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时,我带着学生走出了教室,来到校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
三、走进生活,学会感悟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
1. 作文与做人共成长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说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来进行。作文是学生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老师是学生的第一个读者,第一个获知学生心理动向的人,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作文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做到作文与做人共成长。
2. 热爱生活中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拾金不昧,照顾孤寡老人,護送老人过马路等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真、善、美。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走进生活,快乐作文
1. 创设快乐作文氛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并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进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用的都是千篇一律,毫无自主思想的素材。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们如何愉快地写作文。例如在布置命题作文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写离题了,如果老师直接指出学生的作文离题,就会打击学生们的写作文热情。老师在详细阅读后,应主动去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他(她)为什么会写出这篇作文,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潜意识里觉得,老师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的,他们就乐意把自己的思想、所见所闻等写进作文里,与我们分享。
2. 让习作给孩子带来愉悦的体验
学生写作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需要,更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与人沟通。因此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从而觉得作文是快乐的事情。我的做法是(1)每次习作写好后,组成四人小组,利用一节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习作,然后小组推荐一篇在班上朗读。(2)每次习作都让全班同学誊写好,并每人复印5份,装订成5本学生作文集,放在班上的图书角上让学生欣赏、阅读。(3)把优秀的习作推荐到学校的《桃李报》作文专版上发表,让全校师生、家长都能看到小作家的作品。(4)学期末编印学生优秀作文集,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活学生习作的动力。
在教学生作文时,只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