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文学名著新解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140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性探讨
  在以往的文学阅读中,读者往往把文学文本当作一个纯粹的审美客体来进行阅读,采用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这是一种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启蒙时代的美学,不可避免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首先,建立在主客对立基础上片面的主体性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自然环境的毁坏,人与人的疏远化,都在指斥着主体性带来的灾难。其次,正如康德所认为的那样:“世界作为客体,并不能充分地被主体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再次,客体作为外在之物也会抵抗主体的征服,如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样,主体性的真正胜利就不可能实现。综合起来说,主体性不能解决审美何以实现的问题,因为审美是主体与世界之间对立的解决,是主体对世界的充分把握,是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充分和谐。因此,在这种境况下,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起初认为主体并非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是一种可以用绝对的明证性(真理存在)把握的东西。因此,他呼吁面向事物本身,即所谓现象学还原。他把主体性改造为主体间性,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系统理论。主体间性学说是胡塞尔在对其生存时代的各种现实危机常作忧思之后,对改善人类生活世界的理性呼唤。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的“共在”,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
  主体间性为人文科学提供了特殊的方法论。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及其特性的科学,而不是研究无声之物和自然现象的科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不能采用自然科学那样的逻辑归纳方法,必须采用主体间性方法,“对对象主体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互相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对象主体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对象主体。”所以读者在对经典文学名著进行审美阅读时,应把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当作活生生的主体看,而不是客体。要像对待真正的人一样对待他们,与他们同喜,同悲,达到真正的理解与同情,最后与之融为一体。所以,对作品的阅读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我们不能忽视文学文本这个主体对我们心灵净化所起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它能够使人们充分认识自我的话语权。所以在文学活动中,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并无隔阂,而是通过充分对话和同情的体验达到充分的互相理解。
   二、“主体间性”意识引发的新解读
  人怎样才能把别人当人?那就是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对他人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这恰恰暗合了主体间性的方法“对对象主体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互相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对象主体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理解对象主体”。所以,在我们阅读文学名著时,主体间性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从而使我们在阅读经典时能得到心灵的升华和净化。
  首先,通过采用主体间性方法,读者可以更深入理解文学名著的主题。如阅读《老人与海》时,读者如果能把自己想象为那个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的大海,在自我主体之间与对象主体之间充分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老人内心世界的理解。读者会充分理解到老人面对失败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决心。所以,如果经常进行感同身受的参与式的经典名著阅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平等的对话,感受他的苦难和喜悦。也就是说,现实主体必须放弃片面的主体性地位,改变对世界的主人态度,把异化的、现实的人变成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现实的、异己的客体世界也变成有生命的、与自我主体平等的主体世界。两个主体通过交往、对话、理解、同情融合为一体,成为自由的、超越的存在。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众美皆备的百花园,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她们傲霜斗雪,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依然馥郁芬芳、生命绽放,徜徉其中,每每会令人心驰神往,宠辱皆忘。这是因为其中文质兼美的著作,本身就是美的反映,美的化身,它们往往有着深邃的主题、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完美的形式、精致的结构、和谐的节奏、独特的风格等美的内容与形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摄人心魄的自然美,赞颂了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美,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以审美为其本位价值。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要充分认识到文学对象不是死的现实或文本,不是客体,而是活的文学对象——人;正确认识经典名著的作用,人们便可以在经典文学名著的蓝天下,审美态度逐渐成熟,心理逐渐得到净化,精神逐渐得到还乡,生存和发展之境逐渐走向诗意地栖居。◆(作者单位: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其他文献
笔者参加了201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联系阅卷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大家总结一下笔者之所以会给一篇作文打出低分的四个原因:  一、审题不当,立意偏差。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搭建文章结构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低分作文往往在立意上有重大失误,而立意偏差又与审题不当有直接关联。以今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为例,材料给出若干“中国关键词”,要求“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并使关键词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不断涌现,新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如何破解因分散办学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本文给出的对策可供各地参考。  关键词:农小寄宿 师资达标 安全管理    为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全国各地农村寄宿制小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创办,为地处偏远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破解了因分散办学所带来的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球化,对“专业+外语”的“双优”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单纯的专业教育和单纯的外语教育都不能满足“双优”人才培养的需要。于是,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笔者仅就我院开展大学化学双语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何为双语教学  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将双语教学Bil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各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之一,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在测控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几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实验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学生自身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