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品德目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把品德的培养贯穿于文献作品的学习中。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优秀作品的真实情感熏陶学生,以文章中散发的浩然正气陶冶学生,以其中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怎样在语文教育中结合德育教育,笔者有以下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健康、善良情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语文课本中,有凸显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峥峥铁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借此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勇于开拓、勇往直前。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这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点,但内容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添了语文教学中的兴趣。
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最宝贵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孝敬父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基本标尺。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分析,而应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从自己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感受父爱。并由此及彼,让学生深层次理解“父亲”一词的真正含义,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另外,我们还应重视课文中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名言警句短小、简练,且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至理名言,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还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德育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应采用多种可操作性的,启发式的方法,在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道德的教育,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关注学生健康、善良情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历程,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语文课本中,有凸显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峥峥铁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借此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勇于开拓、勇往直前。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这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点,但内容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增添了语文教学中的兴趣。
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最宝贵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孝敬父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基本标尺。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分析,而应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从自己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感受父爱。并由此及彼,让学生深层次理解“父亲”一词的真正含义,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另外,我们还应重视课文中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名言警句短小、简练,且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至理名言,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还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忘记德育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应采用多种可操作性的,启发式的方法,在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道德的教育,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