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过数学和不学数学的人,最后的差距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数学思维习惯,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由此及彼的推论,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掌控能力.现代教学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
【关键词】良好;思维习惯;促进;思维品质
我们常说学过数学和不学数学的人,最后的差距不是会不会背公式或者解题目,而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数学思维习惯,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由此及彼的推论,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掌控能力.现代脑神经科学早已证明人类个体之间的智商差异是很小的.那么是什么让两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思维能力的差异却十分巨大呢?显然,就是“思维方式”了.现代教学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期望通过研究落实数学塑造人类矫健思维,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
下面笔者将谈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以“域”启“思”
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情绪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容易对单调、枯燥的数学教材内容失去兴趣.因此,笔者常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摄取相应的画面、场景、实物,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场域”,确保学生对数学的新鲜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教材呈现虽然直观但是枯燥,于是笔者创设了分遗产的情境,老财主把财产的1/4分给大儿子,2/8分给二儿子,4/16分给三儿子,余下的分给妈妈,这样分公平吗,学生带着三个儿子的争论和妈妈的疑惑,通过动手操作得到这三个分数大小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最后自主表示母亲的财产,进一步体会等值分数有无数个,要得到这样的等值分数只需要分子分母发生相同的变化即可,从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情境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天窗.
其次,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应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所以,教学中笔者很注意给学生良好的思考环境,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学习中常常犯很多错误,笔者会尽力读懂这些错误,对有思考价值或对学习新知识有帮助的错误,作为新的课堂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分析原因共同解决.无论结果如何,笔者都会给以真诚的肯定和评价,表扬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的行为,暴露错误的勇气,感谢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题目的分析解读中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据研究显示,小学生的错误,往往因为对题目要求不清导致,所以,笔者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对题目的解读能力培养.笔者对学生提出解答问题之前要做到:一“读”,读懂题目语言.二“圈”,圈出关键词句.三“批”,在关键处批注相关知识点.四“说”,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要求.五“想”,想想解答思路.
二、以“问”养“思”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问题起着定向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课前,笔者常常要求学生预习,明确“知道些什么”“今天学什么”“跟以往的哪些知识有关系”.课上,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有什么道理”.课后,让学生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我还想知道什么”“哪种办法更适合我”……
此外,对学生的问题,哪怕非常幼稚,笔者都会给予眼神、手势、语言等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问的胆量.慢慢地随着年级的升高,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模仿到独立提问,关注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发展他们问的质量.当学生有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后,笔者会将他们的眼光从课内牵引到课外,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以“辩”促“思”
首先,要鼓励挑战精神,培养批判意识.小学生因为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对教师、家长、学霸等“权威”一味地盲从,久而久之就变得“逆来顺受”,慢慢失去自我意识,加之害怕“出错”,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候会“犯糊涂”,让学生抓住笔者的破绽,给他们帮助笔者这个“老年人”的机会.笔者还常常组织学生就某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头脑风暴式”的相互辩驳中,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在听、说、想、议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知识脉络越来越清晰,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其次,对相似知识的联系、比较、区别,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中,笔者通过让学生探究填写表格,对这三种图形的曲直、端点个数、能否无限延长、可否度量进行总结梳理,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掌握了三种图形的特征,思维在总结、联系、区别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次,运用数学小报、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形式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形成框架思维.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建构起知识框架,达到整体、系统思维的目的.
四、以“变”发“思”
小学生思维往往因为直线思维以及定式特点,常常出现错误迁移或者经验的生搬硬套,因此,教学中笔者常设计多层次变式练习,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师设计的题目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高出学生的基本水平,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难度又不能过大,避免挫伤大部分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苹果”.笔者的练习设计首先呈现常态习题,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后,笔者再将材料中的非重要条件进行替换,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最后笔者会将题目完全替换,并在相似练习中探究,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运转状态.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笔者首先给出图示,学生根据给出的底和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给出生活情境,学生从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最后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算一算游戏,学生按照: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相等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在计算中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当底和高的乘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
很多时候,笔者还喜欢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材料和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性、突破性的再创造,如让他们编一道新颖的题目,说一说小发现、小创造等.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后,有名学生发现任意一个两位数,交换十位和个位数字之后所得的差一定是3的倍数,笔者便鼓励他找找是什么原因,并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在此类的发现中思维越来越活跃.
五、自“省”升“思”
思維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及外、自主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外界强制干扰或者灌输就可以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解决仅仅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面对批评和失败,往往会有挫折感,所以笔者一般采用的是自我反思:首先,再次解读题目要求,看看是不是找错了方向;其次,检查自己的概念、规则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正确,如果是就要重新对教材进行复习记忆;再次,检查解题方法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最后,检查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在整理中培养辨误的习惯,把以往的错误当成成长的经验,为下一步提高正确率提供借鉴.整理中要求:一“勾”,勾出错误的地方;二“思”,思考分析错误原因,是粗心还是没有掌握;三“抄”,抄写错题所关联的知识点,巩固知识.四“做”,把错题重做一遍,已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在定期自我反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长期营造良好的数学思维环境,培养好问善辩、多思深虑、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王静珏.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探析[J]成才之路,2017(10):43.
【关键词】良好;思维习惯;促进;思维品质
我们常说学过数学和不学数学的人,最后的差距不是会不会背公式或者解题目,而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数学思维习惯,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由此及彼的推论,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掌控能力.现代脑神经科学早已证明人类个体之间的智商差异是很小的.那么是什么让两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思维能力的差异却十分巨大呢?显然,就是“思维方式”了.现代教学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期望通过研究落实数学塑造人类矫健思维,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
下面笔者将谈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以“域”启“思”
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情绪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容易对单调、枯燥的数学教材内容失去兴趣.因此,笔者常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摄取相应的画面、场景、实物,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场域”,确保学生对数学的新鲜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教材呈现虽然直观但是枯燥,于是笔者创设了分遗产的情境,老财主把财产的1/4分给大儿子,2/8分给二儿子,4/16分给三儿子,余下的分给妈妈,这样分公平吗,学生带着三个儿子的争论和妈妈的疑惑,通过动手操作得到这三个分数大小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最后自主表示母亲的财产,进一步体会等值分数有无数个,要得到这样的等值分数只需要分子分母发生相同的变化即可,从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情境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天窗.
其次,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习应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所以,教学中笔者很注意给学生良好的思考环境,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学习中常常犯很多错误,笔者会尽力读懂这些错误,对有思考价值或对学习新知识有帮助的错误,作为新的课堂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分析原因共同解决.无论结果如何,笔者都会给以真诚的肯定和评价,表扬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的行为,暴露错误的勇气,感谢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题目的分析解读中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据研究显示,小学生的错误,往往因为对题目要求不清导致,所以,笔者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对题目的解读能力培养.笔者对学生提出解答问题之前要做到:一“读”,读懂题目语言.二“圈”,圈出关键词句.三“批”,在关键处批注相关知识点.四“说”,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要求.五“想”,想想解答思路.
二、以“问”养“思”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问题起着定向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课前,笔者常常要求学生预习,明确“知道些什么”“今天学什么”“跟以往的哪些知识有关系”.课上,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有什么道理”.课后,让学生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我还想知道什么”“哪种办法更适合我”……
此外,对学生的问题,哪怕非常幼稚,笔者都会给予眼神、手势、语言等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问的胆量.慢慢地随着年级的升高,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模仿到独立提问,关注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发展他们问的质量.当学生有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后,笔者会将他们的眼光从课内牵引到课外,鼓励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以“辩”促“思”
首先,要鼓励挑战精神,培养批判意识.小学生因为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对教师、家长、学霸等“权威”一味地盲从,久而久之就变得“逆来顺受”,慢慢失去自我意识,加之害怕“出错”,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达、不愿表达.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候会“犯糊涂”,让学生抓住笔者的破绽,给他们帮助笔者这个“老年人”的机会.笔者还常常组织学生就某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头脑风暴式”的相互辩驳中,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在听、说、想、议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知识脉络越来越清晰,学生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其次,对相似知识的联系、比较、区别,促进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中,笔者通过让学生探究填写表格,对这三种图形的曲直、端点个数、能否无限延长、可否度量进行总结梳理,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掌握了三种图形的特征,思维在总结、联系、区别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再次,运用数学小报、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形式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形成框架思维.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建构起知识框架,达到整体、系统思维的目的.
四、以“变”发“思”
小学生思维往往因为直线思维以及定式特点,常常出现错误迁移或者经验的生搬硬套,因此,教学中笔者常设计多层次变式练习,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教师设计的题目应该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高出学生的基本水平,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难度又不能过大,避免挫伤大部分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苹果”.笔者的练习设计首先呈现常态习题,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后,笔者再将材料中的非重要条件进行替换,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最后笔者会将题目完全替换,并在相似练习中探究,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运转状态.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笔者首先给出图示,学生根据给出的底和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给出生活情境,学生从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最后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算一算游戏,学生按照: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相等循序渐进地练习,逐步在计算中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等,当底和高的乘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
很多时候,笔者还喜欢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材料和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性、突破性的再创造,如让他们编一道新颖的题目,说一说小发现、小创造等.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后,有名学生发现任意一个两位数,交换十位和个位数字之后所得的差一定是3的倍数,笔者便鼓励他找找是什么原因,并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在此类的发现中思维越来越活跃.
五、自“省”升“思”
思維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及外、自主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外界强制干扰或者灌输就可以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解决仅仅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面对批评和失败,往往会有挫折感,所以笔者一般采用的是自我反思:首先,再次解读题目要求,看看是不是找错了方向;其次,检查自己的概念、规则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正确,如果是就要重新对教材进行复习记忆;再次,检查解题方法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怎样改进;最后,检查解题格式是否规范,养成良好的数学书写习惯.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建立错题库,在整理中培养辨误的习惯,把以往的错误当成成长的经验,为下一步提高正确率提供借鉴.整理中要求:一“勾”,勾出错误的地方;二“思”,思考分析错误原因,是粗心还是没有掌握;三“抄”,抄写错题所关联的知识点,巩固知识.四“做”,把错题重做一遍,已达到矫枉过正的目的.在定期自我反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长期营造良好的数学思维环境,培养好问善辩、多思深虑、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王静珏.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探析[J]成才之路,2017(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