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探寻基地原有的建筑形态,分析新的建构方式,找寻其中历史沿袭的痕迹,体会新旧并置的舞台化布置所带来的今昔对话,感受现代手法所营造的场所对历史的敬意。
关键词: 城市记忆、对景、“巧于因借”、人文氛围、场所精神
古人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用在设计师们对基地的理解上也同样恰当,每一块用地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场”,在设计师尚未参透之前,最合适的建造方式已然存在于冥冥之中了,建筑师一次次的修改方案,为的只是更接近那个最完美的结果而已。
本文分析的案例是北京德胜门周边改造项目——德胜尚城,尊重历史环境和保存城市记忆是其设计的两个出发点。
一、城市的肌理 历史的文脉
北京这一古老的城市,是按照“方九里,旁三门”的理想制式营造的。如今,内城的九座城门只剩正阳门和德胜门。接下来要探讨的用地就在雄伟的德胜门西北方,距箭楼仅200米,东西宽80米、南北长200米的整个基地时刻被笼罩在德胜门凝重浑厚的强势气场中。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当今的对话就在这里上演着。
改造前该地段拥有典型的北京旧城肌理,胡同、小街、四合院構成了小尺度、高密度、重视人与人交流的邻里空间。同时,基地中的秀美古槐与远处的古城胜景让人不忍去除。这样一来,原来基地中的最重要元素便清晰了,历史与自然在基地的演变中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强势介入,无论房屋如何变迁,它们的影子贯穿始终。
如今的北京,现代化的步伐无处不在,但考虑到德胜门周边如此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肌理,设计者并没有使用现代城市中一般办公楼的低密度、集中式、孤立自我的构建方式,而是打碎重组,在建筑体量的缝隙中寻找与塑造往昔的人文色彩与东方神韵。
二、历史的意向 人文的氛围
由于用地靠近古城楼和后海历史保护区,所以规划限制高度为18米,办公楼主体只能为五层。地上部分被设计为七幢独立的建筑单体,布局采用了院落式组合,构成了高密度的街坊社区。一条宽度呈放射状的斜街将这几个体量串起来,将古城楼当成了对景,历史的意象成了现代生活的文化主题。楼与楼之间形成新的胡同空间,每个建筑单体都拥有自己的庭院,形成的多层写字楼群密度较高,符合该历史地段所特有的气质,这无疑是尊重基地原有氛围与肌理的做法。
借助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来考虑,能进一步看透德胜尚城建筑空间的“内”、“外”区别。当我们充分认识限定该城市空间的建筑外墙的边界线时,由这些存在的轮廓线所围合的领域即可作为“图形”来考虑;当这一组建筑物由七幢共同构成时,最终形成了街道,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胡同”空间,既可看成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又可作为由众多建筑外轮廓线围成的内部“图形”空间来考虑。这样一来,德胜尚城中的外部空间就明了了,它是与纯自然不同的没有屋顶的“外部”,是可能从“背景”反转成“图形”的空间。
三、巧妙的借景 重生的昔日
从入口进入斜街、经过广场、胡同、庭院,人们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从城市的喧嚣进入室内的平静,而历史的元素则是这一系列室外空间的主导元素。《园冶》中曾有“巧于因借”的精妙论断,斜街的意义正在于此,借来了雄伟的德胜门城楼。
在这一案例中,基地的主导线一目了然,就是斜向步行街。这条主导线为院落的布置与单体的拜访提供了一种基准,它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当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变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很长的联系。斜街贯穿用地,将东南与西北的入口广场连接起来,并串起所有胡同空间和单体建筑,宽度从8米~14米,向德胜门渐渐开敞。这条视线走廊把德胜门的雄壮身影拉到了用地里,与各栋富于现代色彩与功能的建筑物相互致意。
虽然曾经存在于这里的胡同消失了,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载体”所肩负的使命并未一同消失,因为它们以另一种尺度与形式得到了重生。
四、新旧的并置 对话的场所
新旧交替,其关系永远是设计中处理的重点,历史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之一,时代进步、日新月异,历史与传统便成为了人们寻找内心安逸的源头。作为人类视线的焦点和设计者思想的象征,建筑必须成为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意味着:简单、明晰。
德胜尚城的案例中,设计者们并没有采用仿古的手法,也并未借助符号化的元素,而是大胆地将新旧并置,以情景化的场所语言来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尚城的空间表达了基地原有的特定历史、再造了人的交流活动;而尚城本身是现代时尚的新中式建筑。设计师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并不是要一味的怀旧或是一味的创新,而是两种概念融合迸发出新的闪光点,是体现东方建筑亘古悠远的魅力。
走在斜街上,古城楼和古树扑面而来。站在屋顶上,远处曾经繁华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远近坐落着的几个空中客厅,带给人以心灵的平静。整个设计中各个地点无不与处于其中的人的行为密切结合,最适当的建筑布局最终在环境的适宜性和灵活性之间诞生了。
五、总结
古老的历史,现代的演绎;逝去的记忆,再现的舞台。德胜尚城的设计留给我的是理性的推敲,更是久违的感动。不用古老元素与现代符号杂糅,而是纯粹的新旧并置,尚城真正营造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使人在昔日与今日的交汇中,体会那忘却的记忆与流逝的岁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 城市记忆、对景、“巧于因借”、人文氛围、场所精神
古人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用在设计师们对基地的理解上也同样恰当,每一块用地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场”,在设计师尚未参透之前,最合适的建造方式已然存在于冥冥之中了,建筑师一次次的修改方案,为的只是更接近那个最完美的结果而已。
本文分析的案例是北京德胜门周边改造项目——德胜尚城,尊重历史环境和保存城市记忆是其设计的两个出发点。
一、城市的肌理 历史的文脉
北京这一古老的城市,是按照“方九里,旁三门”的理想制式营造的。如今,内城的九座城门只剩正阳门和德胜门。接下来要探讨的用地就在雄伟的德胜门西北方,距箭楼仅200米,东西宽80米、南北长200米的整个基地时刻被笼罩在德胜门凝重浑厚的强势气场中。古老与现代的交融、历史与当今的对话就在这里上演着。
改造前该地段拥有典型的北京旧城肌理,胡同、小街、四合院構成了小尺度、高密度、重视人与人交流的邻里空间。同时,基地中的秀美古槐与远处的古城胜景让人不忍去除。这样一来,原来基地中的最重要元素便清晰了,历史与自然在基地的演变中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强势介入,无论房屋如何变迁,它们的影子贯穿始终。
如今的北京,现代化的步伐无处不在,但考虑到德胜门周边如此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肌理,设计者并没有使用现代城市中一般办公楼的低密度、集中式、孤立自我的构建方式,而是打碎重组,在建筑体量的缝隙中寻找与塑造往昔的人文色彩与东方神韵。
二、历史的意向 人文的氛围
由于用地靠近古城楼和后海历史保护区,所以规划限制高度为18米,办公楼主体只能为五层。地上部分被设计为七幢独立的建筑单体,布局采用了院落式组合,构成了高密度的街坊社区。一条宽度呈放射状的斜街将这几个体量串起来,将古城楼当成了对景,历史的意象成了现代生活的文化主题。楼与楼之间形成新的胡同空间,每个建筑单体都拥有自己的庭院,形成的多层写字楼群密度较高,符合该历史地段所特有的气质,这无疑是尊重基地原有氛围与肌理的做法。
借助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来考虑,能进一步看透德胜尚城建筑空间的“内”、“外”区别。当我们充分认识限定该城市空间的建筑外墙的边界线时,由这些存在的轮廓线所围合的领域即可作为“图形”来考虑;当这一组建筑物由七幢共同构成时,最终形成了街道,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胡同”空间,既可看成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又可作为由众多建筑外轮廓线围成的内部“图形”空间来考虑。这样一来,德胜尚城中的外部空间就明了了,它是与纯自然不同的没有屋顶的“外部”,是可能从“背景”反转成“图形”的空间。
三、巧妙的借景 重生的昔日
从入口进入斜街、经过广场、胡同、庭院,人们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间从城市的喧嚣进入室内的平静,而历史的元素则是这一系列室外空间的主导元素。《园冶》中曾有“巧于因借”的精妙论断,斜街的意义正在于此,借来了雄伟的德胜门城楼。
在这一案例中,基地的主导线一目了然,就是斜向步行街。这条主导线为院落的布置与单体的拜访提供了一种基准,它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当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变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很长的联系。斜街贯穿用地,将东南与西北的入口广场连接起来,并串起所有胡同空间和单体建筑,宽度从8米~14米,向德胜门渐渐开敞。这条视线走廊把德胜门的雄壮身影拉到了用地里,与各栋富于现代色彩与功能的建筑物相互致意。
虽然曾经存在于这里的胡同消失了,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载体”所肩负的使命并未一同消失,因为它们以另一种尺度与形式得到了重生。
四、新旧的并置 对话的场所
新旧交替,其关系永远是设计中处理的重点,历史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之一,时代进步、日新月异,历史与传统便成为了人们寻找内心安逸的源头。作为人类视线的焦点和设计者思想的象征,建筑必须成为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意味着:简单、明晰。
德胜尚城的案例中,设计者们并没有采用仿古的手法,也并未借助符号化的元素,而是大胆地将新旧并置,以情景化的场所语言来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尚城的空间表达了基地原有的特定历史、再造了人的交流活动;而尚城本身是现代时尚的新中式建筑。设计师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并不是要一味的怀旧或是一味的创新,而是两种概念融合迸发出新的闪光点,是体现东方建筑亘古悠远的魅力。
走在斜街上,古城楼和古树扑面而来。站在屋顶上,远处曾经繁华的古都风貌尽收眼底,远近坐落着的几个空中客厅,带给人以心灵的平静。整个设计中各个地点无不与处于其中的人的行为密切结合,最适当的建筑布局最终在环境的适宜性和灵活性之间诞生了。
五、总结
古老的历史,现代的演绎;逝去的记忆,再现的舞台。德胜尚城的设计留给我的是理性的推敲,更是久违的感动。不用古老元素与现代符号杂糅,而是纯粹的新旧并置,尚城真正营造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使人在昔日与今日的交汇中,体会那忘却的记忆与流逝的岁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