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完整法”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本期研讨案例以水平五排球正面双手上传球为例,对运动项目中动作教学的“完整法”进行了探讨。
这里的“完整法”指的是在大运动观视域下以动作或运动技术的运用为目的,在整个运动项目中分析动作或运动技术具体的运用场景,教师经过提取加工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即如何完整地体现运动项目特征的教学思维。需要将动作或运动技术放在比赛的场景中具体分析其运用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动作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设计相应的场景进行教学。如,案例中的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在比赛中的场景是二传队员接一传队友的传球后将球传给扣球队员的环节。进一步分析比赛时出现的情况,会发现一传队员传过来的球出现速度的快慢、距离的远近、高度和旋转的不同等情况,而这种情况有可能不是按照预设出现的,需要二传队员及时调整,传球给谁、传出怎样的球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将传球置于整个排球项目中考虑,分析具体的应用情况,设计相应的运动环境进行练习,学生才能在真正的比赛中学以致用,达到会用动作或运动技术的目的。
二、不同阶段“完整法”传球教学的思路
(一)传球技术特征分析
既然“完整法”是以运动技术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为目的的角度思考教学,那么首先就要分析运动技术的特性或价值。排球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的攻防性运动项目,其运动技术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排球运动具有以下特点:双方队员无直接身体对抗,完成技战术动作不受对方抢夺干扰;“空中截击球”的技术特点,对排球所有技术都有“时空”的先决要求和与之相应的判断能力的要求;要求瞬间控制球的标准(把握来球力量、速度、角度,掌握出球的力度、弧度、方向)较高,控球能力要强;战术配合的“时空”和“触球次数”的有限性,对排球战术各环节的衔接性、精确性、连贯性要求较高。[1]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排球的进攻基本按照垫球、传球、扣球的顺序进行。垫球技術用于接对方扣杀过来的球,属于防守技术,扣球属于进攻动作,而传球则是在队友一传后将球传给扣球队员,是从防守转向进攻的关键动作,为扣球队员创造最好的进攻机会,这就是排球传球技术的特性。
(二)不同关系“完整法”传球教学思路
《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一文中提到,综合“我”的时间、空间、身体要素,将排球进攻技术学习分为“我”知道球去哪儿、“我”知道球在哪儿、“我”知道“我”在哪儿和“我”知道如何控球4个部分[2]。其实质是“整体法”(即排球项目的整体性)不同关系的教学体现。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我”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不断实践、体验发展的。体验和练习过程中运动环境的设置需要从“完整法”的角度思考、分析,以便运动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1.“我”知道球去哪儿
传球是将球传给扣球队员,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给扣球队员提供高质量的进攻机会。从“整体法”的角度思考传球会发现:在传球过程中,由传球队员决定传出怎样的球,将球传到哪儿,是战术实施的指挥者。在比赛中,传球队员要根据对手的站位和防守特点以及本方进攻队员站位和进攻特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传球给谁,传出怎样的球,以组织最强的进攻。如,初学者常见的“中一二”战术,3号位作二传,会选择将球传给2号位或者4号位进攻。3号位的来球可能是其他任何一名队友的垫球,由于队友的位置不同,垫到3号位的球方向也不同(还有速度、高度、旋转等变化),3号位球员根据来球特性,首先结合场上2号位和4号位的进攻能力和特点以及对手的防守特点选择传球给2号位队员还是传给4号位队员,是传平快球打短平快,还是传高球用于扣杀等。当然,还有“边一二”“插上”等战术。不同位置球员作二传,都是将不同状况的来球传到自己认为有最大进攻效果的位置上,发挥传球的最大价值。否则将失去传球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的相应阶段要根据排球项目的整体性设置相应的环境、练习不同的传球,以发挥传球的最佳效果。在学习初期,学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传球动作要领,体现动作的稳定性和传球方向的准确性。因此,练习方式可以设计成案例中的自抛球传给其他学生、传回同伴的轻抛球等;随着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学习的深入,还要设计传球到指定位置,如,案例中的三角长传和四角传球练习,掌握传球的方向性;传球技术稳定后,可以根据相应的战术,设置不同的运动环境让球传到固定的位置、高度等,如,“中一二”“插上”等战术,让学生体会传球的作用和功能,这样才能为进攻队员提供稳定、准确的传球,发挥传球的价值,不至于打乱进攻队员的进攻节奏。
2.“我”知道球在哪儿
“知道球去哪儿”只是传球技术后半部分,从“完整法”的角度上考虑传球技术时,不仅要考虑“球去哪儿”,还要考虑“球从哪儿来”,即“知道球在哪儿”。比赛中虽然一传队员会尽量将球传到二传队员的位置,但是一传队员是接对手的发球或扣球进行垫球,处于被动状态。垫出的球难免不受控制(产生不同速度、力量、旋转等),此时二传需要判断来球方向和落点,迅速移动并调整最佳的传球姿势进行传球,将不同的来球传到相应的位置。由于一传是在被动情况下进行垫球,因此垫到的球也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二传处于半被动状态。比赛中,很少出现固定条件的传球,所以此时的学习目标是能将不同位置、不同速度、不同力量的来球传到固定的位置。
在学习初期,学生需要在掌握传球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准备姿势和上下肢的协调发力,体会各种可能性的来球,移动并调整传球姿势,将球传到目标位置。如,接到速度慢的来球要主动发力、接到速度快力量大的来球传球时力量要小、根据来球高低和角度调整传球姿势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在模拟比赛的场景下,用不同垫球方式传不同位置的球,如,对方发球或扣球时,不同一传位置通过体侧垫球、前扑垫球、单臂垫球、挡球方式等垫来的球,都传到相应的位置或者根据战术安排的位置。达到能将不同的来球传到不同战术安排的位置上的目的。“我”知道球去哪儿和“我”知道球在哪儿这2个阶段是“球—我”关系的形成,体现了“我”对球的控制。
3.“我”知道“我”在哪儿
“我”知道“我”在哪儿是“我”空间意识的形成过程。从“完整法”的角度分析,“我”在哪儿、传球队友在哪儿、传出的球有什么特性、“我”该如何去接、传到哪儿等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在接近比赛的环境中对传球技术的运用,首先,要体会对不同来球的判断,提高“我”对来球的判断能力,如,“我”能根据不同角度、速度、高度、旋转的来球(接近比赛状态下垫出的球)判断出传球的最佳位置以及思考将球传到哪个位置。其次,发展身体的控制能力,“我”不仅能判断出最佳的传球位置,而且能快速移动到最佳位置并调整好传球姿势做好传球准备。在教学中应围绕着“我”对来球的判断,快速移动去传球,并能传到相应的位置设计。如,可以将不同速度、角度、距离的随机来球准确传到“我”想要的位置和高度,培养“我”的瞬间反应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我”将球往哪儿传的运动意识,形成队友—球—“我”—队友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围绕学生的运动体能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快速移动能力所需要的爆发力等。
4.“我”知道如何控球
在比赛中很多时候来球无规律可循,需要“我”根据场上的情况恰当、灵活地处理。尤其二传作为战术的指挥者,需要对队友进攻特点和对手的防守特点、不同轮换站位等场上所有的运动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传出最有攻击力的球。即“我”根据当时场上的情况知道将球传给谁、打出怎样的球有最大得分概率。如,根据对手的防守情况和站位选择针对性的传球,“我”传出的球队友是配合打主攻战术还是副攻战术,抑或是接应战术,副攻战术是打前快、背飞、背快还是短平快等,都是在“我”的传球指挥下进行的,是战术在比赛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动作技术在比赛中的价值体现,因此,“我”必须知道如何控制球,即知道“我”在哪儿,球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对手在哪儿,球往哪儿传等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家宏,邰崇禧.体育教材教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喜和,翟梦杰.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6,(3):24-29.
本期研讨案例以水平五排球正面双手上传球为例,对运动项目中动作教学的“完整法”进行了探讨。
这里的“完整法”指的是在大运动观视域下以动作或运动技术的运用为目的,在整个运动项目中分析动作或运动技术具体的运用场景,教师经过提取加工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即如何完整地体现运动项目特征的教学思维。需要将动作或运动技术放在比赛的场景中具体分析其运用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动作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设计相应的场景进行教学。如,案例中的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在比赛中的场景是二传队员接一传队友的传球后将球传给扣球队员的环节。进一步分析比赛时出现的情况,会发现一传队员传过来的球出现速度的快慢、距离的远近、高度和旋转的不同等情况,而这种情况有可能不是按照预设出现的,需要二传队员及时调整,传球给谁、传出怎样的球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将传球置于整个排球项目中考虑,分析具体的应用情况,设计相应的运动环境进行练习,学生才能在真正的比赛中学以致用,达到会用动作或运动技术的目的。
二、不同阶段“完整法”传球教学的思路
(一)传球技术特征分析
既然“完整法”是以运动技术在整个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为目的的角度思考教学,那么首先就要分析运动技术的特性或价值。排球作为一项隔网对抗的攻防性运动项目,其运动技术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排球运动具有以下特点:双方队员无直接身体对抗,完成技战术动作不受对方抢夺干扰;“空中截击球”的技术特点,对排球所有技术都有“时空”的先决要求和与之相应的判断能力的要求;要求瞬间控制球的标准(把握来球力量、速度、角度,掌握出球的力度、弧度、方向)较高,控球能力要强;战术配合的“时空”和“触球次数”的有限性,对排球战术各环节的衔接性、精确性、连贯性要求较高。[1]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排球的进攻基本按照垫球、传球、扣球的顺序进行。垫球技術用于接对方扣杀过来的球,属于防守技术,扣球属于进攻动作,而传球则是在队友一传后将球传给扣球队员,是从防守转向进攻的关键动作,为扣球队员创造最好的进攻机会,这就是排球传球技术的特性。
(二)不同关系“完整法”传球教学思路
《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一文中提到,综合“我”的时间、空间、身体要素,将排球进攻技术学习分为“我”知道球去哪儿、“我”知道球在哪儿、“我”知道“我”在哪儿和“我”知道如何控球4个部分[2]。其实质是“整体法”(即排球项目的整体性)不同关系的教学体现。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我”在不同的运动环境中不断实践、体验发展的。体验和练习过程中运动环境的设置需要从“完整法”的角度思考、分析,以便运动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1.“我”知道球去哪儿
传球是将球传给扣球队员,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给扣球队员提供高质量的进攻机会。从“整体法”的角度思考传球会发现:在传球过程中,由传球队员决定传出怎样的球,将球传到哪儿,是战术实施的指挥者。在比赛中,传球队员要根据对手的站位和防守特点以及本方进攻队员站位和进攻特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传球给谁,传出怎样的球,以组织最强的进攻。如,初学者常见的“中一二”战术,3号位作二传,会选择将球传给2号位或者4号位进攻。3号位的来球可能是其他任何一名队友的垫球,由于队友的位置不同,垫到3号位的球方向也不同(还有速度、高度、旋转等变化),3号位球员根据来球特性,首先结合场上2号位和4号位的进攻能力和特点以及对手的防守特点选择传球给2号位队员还是传给4号位队员,是传平快球打短平快,还是传高球用于扣杀等。当然,还有“边一二”“插上”等战术。不同位置球员作二传,都是将不同状况的来球传到自己认为有最大进攻效果的位置上,发挥传球的最大价值。否则将失去传球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的相应阶段要根据排球项目的整体性设置相应的环境、练习不同的传球,以发挥传球的最佳效果。在学习初期,学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传球动作要领,体现动作的稳定性和传球方向的准确性。因此,练习方式可以设计成案例中的自抛球传给其他学生、传回同伴的轻抛球等;随着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学习的深入,还要设计传球到指定位置,如,案例中的三角长传和四角传球练习,掌握传球的方向性;传球技术稳定后,可以根据相应的战术,设置不同的运动环境让球传到固定的位置、高度等,如,“中一二”“插上”等战术,让学生体会传球的作用和功能,这样才能为进攻队员提供稳定、准确的传球,发挥传球的价值,不至于打乱进攻队员的进攻节奏。
2.“我”知道球在哪儿
“知道球去哪儿”只是传球技术后半部分,从“完整法”的角度上考虑传球技术时,不仅要考虑“球去哪儿”,还要考虑“球从哪儿来”,即“知道球在哪儿”。比赛中虽然一传队员会尽量将球传到二传队员的位置,但是一传队员是接对手的发球或扣球进行垫球,处于被动状态。垫出的球难免不受控制(产生不同速度、力量、旋转等),此时二传需要判断来球方向和落点,迅速移动并调整最佳的传球姿势进行传球,将不同的来球传到相应的位置。由于一传是在被动情况下进行垫球,因此垫到的球也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二传处于半被动状态。比赛中,很少出现固定条件的传球,所以此时的学习目标是能将不同位置、不同速度、不同力量的来球传到固定的位置。
在学习初期,学生需要在掌握传球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准备姿势和上下肢的协调发力,体会各种可能性的来球,移动并调整传球姿势,将球传到目标位置。如,接到速度慢的来球要主动发力、接到速度快力量大的来球传球时力量要小、根据来球高低和角度调整传球姿势等。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在模拟比赛的场景下,用不同垫球方式传不同位置的球,如,对方发球或扣球时,不同一传位置通过体侧垫球、前扑垫球、单臂垫球、挡球方式等垫来的球,都传到相应的位置或者根据战术安排的位置。达到能将不同的来球传到不同战术安排的位置上的目的。“我”知道球去哪儿和“我”知道球在哪儿这2个阶段是“球—我”关系的形成,体现了“我”对球的控制。
3.“我”知道“我”在哪儿
“我”知道“我”在哪儿是“我”空间意识的形成过程。从“完整法”的角度分析,“我”在哪儿、传球队友在哪儿、传出的球有什么特性、“我”该如何去接、传到哪儿等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在接近比赛的环境中对传球技术的运用,首先,要体会对不同来球的判断,提高“我”对来球的判断能力,如,“我”能根据不同角度、速度、高度、旋转的来球(接近比赛状态下垫出的球)判断出传球的最佳位置以及思考将球传到哪个位置。其次,发展身体的控制能力,“我”不仅能判断出最佳的传球位置,而且能快速移动到最佳位置并调整好传球姿势做好传球准备。在教学中应围绕着“我”对来球的判断,快速移动去传球,并能传到相应的位置设计。如,可以将不同速度、角度、距离的随机来球准确传到“我”想要的位置和高度,培养“我”的瞬间反应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我”将球往哪儿传的运动意识,形成队友—球—“我”—队友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围绕学生的运动体能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快速移动能力所需要的爆发力等。
4.“我”知道如何控球
在比赛中很多时候来球无规律可循,需要“我”根据场上的情况恰当、灵活地处理。尤其二传作为战术的指挥者,需要对队友进攻特点和对手的防守特点、不同轮换站位等场上所有的运动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传出最有攻击力的球。即“我”根据当时场上的情况知道将球传给谁、打出怎样的球有最大得分概率。如,根据对手的防守情况和站位选择针对性的传球,“我”传出的球队友是配合打主攻战术还是副攻战术,抑或是接应战术,副攻战术是打前快、背飞、背快还是短平快等,都是在“我”的传球指挥下进行的,是战术在比赛中的灵活运用,也是动作技术在比赛中的价值体现,因此,“我”必须知道如何控制球,即知道“我”在哪儿,球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对手在哪儿,球往哪儿传等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家宏,邰崇禧.体育教材教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喜和,翟梦杰.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6,(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