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发现】
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波涛涌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抬头,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排外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交融交锋态势加剧,外溢效应显著,凸显出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不平衡性问题。
多元思潮综合体“特朗普主义”强势来袭。“特朗普主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混杂的,其中既有民族主义、零和主义、经济主义,又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其盛行不可避免地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造成冲击,对全球化发展造成负面干扰。
全球经济继续减速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粹主义持续壮大。特别是法国“黄背心”运动的愈演愈烈,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气焰,并呈现出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加速合流的态势,成为侵蚀西方国家主流价值、抵制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作为全球化进程“搅局者”的这一角色尤为清晰地显现出来,在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美国对华关系的“新冷战”思维也日益凸显。美国这种缺乏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大国经济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既有逆潮流而动的脆弱之处,又有依靠实力而行的强悍一面。未来,这样的情况或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极端化,因而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人类走到今天,站在重要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重要转折。在这个大时代、交汇口,世界各国不仅在政局走势等方面面临诸多变数,而且面临着来自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多重社会思潮的逆风。从更深层次考察,是由于一些重大思潮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2018年是全球政治经济发展饱受负面思潮干扰的一年,也是饱受考验的一年,以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为代表的负面思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全球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2017年12月,联合国发布《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其中指出,雖然世界经济发展有向好态势,但全球经济仍面临风险,包括贸易政策改变、全球金融环境恶化以及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等。打出“美国优先”“美国第一”旗号的美国特朗普政府,更是使国际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关注全球思潮动向尤为必要。
思潮评选标准与调查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多年来,人民论坛持续关注国内外社会思潮的新动向、新趋势。在承继以往年度十大思潮评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建构的“社会思潮动态监测指数”,通过思潮的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监测评价2018年度社会思潮的变化,以期为应对国际思潮对全球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借鉴。
2018年10月底至2019年1月初,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国内外思潮调研,进行了两轮专家访谈与调研,就2018年国际思潮的新表现、新动向、新趋势等问题联系相关领域20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并对思潮动向进行归纳整理,最终选出较有代表性的国际十大思潮,进行序位排名。
经统计,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国际十大思潮为: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极端主义、新自由主义、生态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普世价值论。(详见图表)
2018国际思潮演变发展新态势
多元思潮综合体“特朗普主义”强势来袭,震荡全球政治经济秩序。2018年,特朗普政府无疑是世界风云的最大搅弄者。特朗普曾一再表示其反对“全球主义”,并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将其政治意识形态标签化。作为商人,特朗普执政后几乎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以本国经济利益主导政策制定、处理国际事务,不仅频繁从国际事务中抽身退场,还肆意在全球发动多轮贸易攻势,处处显示出强硬姿态。武汉大学储建国教授认为:过去,美国为了成为得到更多支持的领导者,对他国和世界的利益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包容态度,试图在增进他者利益的同时增进美国利益。而特朗上台后,这种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似乎认为世界已达成的所有多边主义机制都对美国不利,所以要不断地退群。退群之后的美国当然不想成为离群索居者,而是打着“公平”的旗号重新谈判,尤其是双边谈判,从而增加美国的独享利益。在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看来,如果美国经济衰败,其所祟尚的价值目标也就不值一谈。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把总统这个角色简化了。总统不再是各种价值的纠结者,而是单一价值的推进者。而这种简化的角色迎合了美国普通民众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态,使其情绪很容易被煽动起来,趋于激进和盲目。此外,特朗普政府认为,过去的包容政策让美国社会变得无序、低质以及难以治理,现在需要的是对过于偏离美国传统的行为和人群说不,尤其要阻挡那些异质的移民不断流入美国。
2018年国际社会重大思潮
“特朗普主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混杂的,其中既有民族主义、零和主义、经济主义,又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单边主义。与一些逻辑自洽的主义不同,“特朗普主义”是由各种主义拼装而成的多元思潮的综合体。“特朗普主义”也并不仅限于美国一国范围内,而是得到了一定的呼应。2018年10月,被称为“巴西特朗普”的雅伊尔·博索纳罗当选总统,他曾多次表示了对特朗普的重视,并同样喊出了“巴西优先”的口号,同样政治立场强硬,同样主张退出《巴黎协定》……博索纳罗的当选为世界局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剧了西方国家的右倾化趋势。由此可见,“特朗普主义”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其盛行会不可避免地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造成冲击,对全球化发展造成负面干扰。 逆全球化思潮波涛涌动,排外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交融交锋态势加剧,外溢效应显著。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抬头,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体现在多国纷纷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高筑保护主义围墙,如美国退群、发动贸易攻势等,还体现在西方民粹政党崛起、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等诸多方面。以排外主义、单边主义等为代表国际思潮均有扩大蔓延的迹象,且思潮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互动更加活跃,形成了互为表里的联动之势。比如,逆全球化思潮波及范围的扩大,不断刺激着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发酵,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极端化倾向。例如,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歧视性关税壁垒加强;受难民危机影响,一些国家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排外主义思潮泛滥;一些西方国家不仅转向保护主义、保守主义,而且政治极化等现象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排外主义、单边主义、极端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互为因果,排外主义、单边主义、极端主义既是逆全球化思潮发展的动因,也是逆全球化思潮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民粹主义潮流“自下而上”扩张,西方中产阶层民粹化趋势显著。反精英、反建制一直是民粹主义的鲜明特点,其代表的往往是社会下层平民或弱势群体的诉求及其对精英阶层的不满。然而近年来,民粹主义“由下而上”地深刻影响了西方中产乃至精英阶层。在以人民为旗号的各色群体中,不仅包括了中产阶级,甚至包括了各类统治精英。无论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勒庞的支持者,还是意大利五星运动的支持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于中产阶层。对于工作、居住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满和焦虑,让西方中产阶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导致其价值标准出现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日云指出,“西方中产阶级在经济上可能属于上层社会……但他们要求更多的平等甚至弱势者的特权,更多个人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民主……尽管他们属于精英阶层,但同时也是民粹主义者”。
2017年国际社会重大思潮
在一定程度上,中产阶级乃至精英阶层的民粹化,展现出了他们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的无所适从。如今,西方国家橄榄型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迫切希望提高贸易壁垒、打破既有的分工模式,使中端产业回流,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对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的不满以及利益诉求,使得他们表达意愿的方式变得激进,仍在持续法国的“黄背心”运动便是中产阶级宣泄不满的例证。2018年12月2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预测:“2019年世界将出现更多的民粹主义、不断增长的分裂以及进一步的不稳定。”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民粹主义在未来几年将持续活跃,并逐步扩大其影响范围。
生态主义思潮遭遇民粹主義和极端主义干扰,在资本主义沉疴中越障前行。不可否认,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而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最大的威胁之一。2017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撼动了各国自觉履约的信任基石。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若2030年前不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世界将会面临灾难性后果。但在2018年12月召开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美国、俄罗斯、沙特与科威特对这一报告结果予以了否定。而在法国,生态主义思潮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遭遇了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干扰。法国总统马克龙为履行《巴黎协定》,将柴油税每公升上调了6.2%,随即遭到了民众暴风骤雨般的抵制,酿成了巴黎近50年来的最大骚乱。国际政治气候的转变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沉疴,让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如何在生态发展和各类利益群体诉求中找到平衡点,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女性主义思潮席卷全球,推动了社交媒体时代女性运动的不断发展。在纵横交错的国际思潮中,女性主义思潮无疑是2018年度最为亮眼的一大社会思潮。2017年10月,美国女星艾丽莎·米兰诺等人针对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Me Too运动,从而掀起了风靡一时的国际运动。女性主义思潮的风靡,对一些男权意识浓厚的西方政要产生了冲击。比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布雷特·卡瓦诺卷入多起性侵指控,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为其辩护,宣称Me Too运动“对有权势的人来说非常危险”。
同时,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范围在2018年有了显著扩大,其在互联网的营势下开始走出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女性主义思潮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对于女性权益的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女性权益和尊严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际思潮可能对全球化发展造成哪些冲击
第一,警惕“以退为进”的单边主义向多领域不断扩张,导致“霸凌主义”加速膨胀。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发展大势。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逆潮流而动,不断向单边主义疾走,呈现出鲜明的“孤立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中心”等特征,导致了“霸凌主义”的膨胀。
近年来,美国接连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万国邮联联盟,威胁退出《中导条约》等,引发了一系列不良效应。这种“以退为进”、妄图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国际社会施压的手段,为“霸凌主义”进一步在全球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温床。2017年底,美国和以色列相继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更是在巴以对立的敏感问题上大作文章。美国于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随即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并威胁与伊朗有商业往来者将无法与美国进行商业交往,迫使欧洲大企业纷纷宣布暂停在伊朗的业务。此外,美国还制造紧张氛围,渲染伊朗对海湾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威胁,使中东再次面临动荡局势。 以实力大国地位碾压其他国家,以极限策略向其他国家施压,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的强有力手段。这一点除了在经济上显著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一方面,这样的手段侵蚀了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的共识,放大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威胁不断提升,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第二,警惕民粹主义的右倾化、极端化扩张趋势,及其与跨国民粹的加速合流态势。在人民论坛每年评选的国际思潮中,民粹主义已经连续多年上榜,成为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潮。由于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社会结构在数十年中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年,全球经济继续减速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粹主义持续壮大,并且呈现出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加速合流的态勢,成为侵蚀西方国家主流价值、抵制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西方政党在政治上表现出保守主义,在外交上表现出单边主义,在经济上表现出保护主义,在社会和文化上表现出排外主义。2018年以来,民粹主义政党对欧洲各国形成左右包围之势,传统政党失势,接连波及瑞典、德国、波兰、希腊、西班牙、法国等众多国家和地区。2018年6月1日,意大利新一届内阁正式就职,标志着西方国家首个民粹主义政府的成立,该政府随即重申了驱逐数十万移民的竞选承诺,推行强硬的反移民政策;在2018年9月的德国大选中,成立仅4年的德国选择党异军突起,获得近13%的选票,成为二战结束以来首次进入德国议会的极右翼政党。“黑天鹅”的不断飞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倒退的风险。
此外,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快速扩张,让跨国民粹势力加紧了串联、合流的步伐。突出的案例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任政治顾问斯蒂芬·班农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设立“运动”基金会,打算与欧洲民粹政党联合,助其在未来的选举中夺取更多的席位。
就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民粹主义背后反映出的是这样的走向:政治思潮右倾化、极端化的大方向或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抑制,且其具有的强烈煽动性,很可能会继续加大社会认同的撕裂、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激化族群之间的矛盾,为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增加更多不可知的破坏性因素,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
第三,警惕国际移民问题加剧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扩散,扩大意识形态分歧和文化冲突。当前,多元文化主义在日渐庞大的移民潮中展现出了不适与不兼容的一面,使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急剧抬头。近年来,随着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批评之声开始不绝于耳。比如,自2017年12月美国宣布退出《移民问题全球契约》制定进程之后的几个月间,匈牙利、奥地利、澳大利亚、捷克、多米尼加、拉脱维亚、波兰、斯洛伐克、智利等国家也纷纷撤回对契约的支持,凸显出了移民问题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成为一个移民营”。在欧洲国家,“伊斯兰恐惧症”以及人们对“欧洲穆斯林化”的担忧与日俱增,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冲突加剧。美国皮尤中心发布的《欧洲穆斯林人口成长》报告预测,截至2050年,所有欧洲国家的穆斯林人口数量都将增加,部分国家甚至可能增加两倍。2018年以来,欧洲反移民声浪高涨,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情绪被进一步点燃,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对于这样的趋势,我们应当持续关注并保持警惕。
重大国际思潮可能对我国国内社会造成哪些影响
首先,警惕来势汹汹的“特朗普主义”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多面冲击。由美国政府发起的全球性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冲击。从全球化的有力推手,到维护一己私利、遏制别国发展的全球化阻碍者,特朗普政府日益显现出“强权即公理”的霸权逻辑和经济民族主义特征。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美国频频对中国展开零和博弈,不仅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还企图使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被逐步边缘化。不可否认,“特朗普主义”对中国发展造成的负面干扰是显而易见的,其依靠大国实力强行挑起各领域的摩擦冲突,一再触及中国的底线,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作为经济体量排名前两位的大国,中美经贸关系一旦失控,必将深刻影响当前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时也会将矛盾引向中国国内,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造成阻碍。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更加艰难的选择。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维护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强内部活力,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警惕单边主义潮流下的“新冷战”思维。2018年,美国作为全球化进程“搅局者”的这一角色尤为清晰地显现出来,在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美国对华关系的“新冷战”思维也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为:在尖锐问题和矛盾问题的处理上,美国政治化、战略化、外溢化的程度在逐步提高,零和博弈的偏执思维始终存在。2018年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抛出了所谓的对华“最强硬的讲话”,在诸多方面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并表示要“开始对于中国的行动展开决定性的回击”“继续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利益”,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安全,确保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优势。
相较于冷战后的美国历届政府,特朗普政府有着更加鲜明的“冷战”思维。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美国不断非法使用惩罚性高关税对待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频繁挑起国际贸易争端,特别是2018年对中国加征关税、严惩中兴等一连串事件,清晰展现出美国企图加大力度打压中国的战略图谋,令中美关系进入敏感时期。美国这种缺乏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大国经济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既有逆潮流而动的脆弱之处,又有依靠实力而行的强悍一面。未来,这样的情况或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而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再次,警惕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被过度放大,并被极端化思潮“绑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不平衡性问题。无论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是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平衡性带来的心理冲击,由此产生了与之相逆的反应。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极端政治倾向的加剧、民族主义的抬头等,均表明这种不平衡性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值得思考的是,一些国际性议题明明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世界诸多国家的认同,但是在真正落实时却遭遇民意反弹,甚至引发暴力冲突事件。在各种政治势力的煽动下,民众的愤怒情绪盖过了理性思考,事件便开始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例如,被认为从一开始“就被图谋不轨的极端主义者绑架”的法国“黄背心”运动就是明显的案例。“黄背心”运动的愈演愈烈,是西方政界始料未及的,其不仅在法国获得了高达73%的支持率,而且也成为众多民众认同的“合理”方式,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气焰。
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风险不仅存在于国际社会,也存在于国内社会。权利泛化思潮往往倾向于借助网络传播,把社会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泛化、扩大化,鼓动人们打着“民主”和“真相”的幌子,以极端的方式冲击社会主流思潮和意识形态,从而增加舆论风险、撕裂社会道德。在参与国际事务与深化国内改革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这种不平衡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审视,避免其在极端化思潮的裹挟下不断发酵,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料和难以逆转的后果。
应对、化解各类风险的几大方向
其一,不断完善全球治理机制,增进国际间政治共识。当前,随着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的不断发展,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性问题和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对以“国家主义”为核心内涵的传统治理观提出了新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某国优先、某国第一为旗帜逆潮流而动,不过是饮鸩止渴。在国际力量重组的当下,我们必须也只能顺势而为。我们应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让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平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使各国在经济合作中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规则。
其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分歧管控。2018年,以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来势汹汹的思潮,清晰展现出了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步加深的结构性分歧,其显著的外溢效应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变量,使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到冲击和威胁,全球产业链遭到割裂。因此,我们应当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分歧和冲突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领域不断升级。
不稳定的局势只会进一步加剧分歧,面对未来发展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应当加强分歧管控,特别是要处理好贸易保护政策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关系。例如,中国提出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但却遭到一些奉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西方国家的误解和质疑。因此,管控误解、管控变革中的分歧,要重视多方沟通,并不断完善危机管控机制,减少合作阻力与风险。
其三,加强对逆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研究分析,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全球化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对于世界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局部冲突、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并未渐入佳境,反而陷入了结构性低迷的境地;公共政策失灵、社会分裂加剧、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移民问题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产生了不安全感、忐忑感。这也是为什么全球范围内会出现大面积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民粹主义获得了扩张的机会,不断裹挟民意,诱导人们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乱象一味归咎于全球化。
逆全球化现象的存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足之处。然而诚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因此,首先,我们应将目光转向对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上来,重点解决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次,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要注重对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在经历贸易摩擦之后,我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失败论”等以“反思”为由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对此,我们应当尤为注意,并应着力推动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问题对国内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四,跳出“独善其身”的思维定式,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使得越多越多的国家倾向于依赖民族国家力量规避风险,即只负责本国国内社会,推卸国际责任,以“独善其身”的方式规避风险。然而,在当今时代,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于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乃至危機,都是消极而无效的。从2016年至2018年,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日益扩大的负面影响便是有力的证据。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逢其时。我们应当在兼顾国内大局、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放眼国际大势,秉承互利共赢、开放合作、和而不同等发展观念,不断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执笔:王妍卓)
【参考文献】
①《法国纵容排外主义将加剧欧洲难民危机》,新华网,2015年9月16日。
②《布鲁塞尔恐袭或进一步激起欧洲大陆民粹主义情绪》,《环球时报》,2016年3月28日。
③《极端民族主义威胁欧洲安全》,《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
④《全球经济增长趋强中国贡献约占三成》,《经济日报》,2017年12月13日。
⑤《全球首份移民问题政治宣言问世》,《解放日报》,2018年12月11日。
⑥丛日云:《从精英民主大众民主到民粹化民主——论西方民主的民粹化趋向》,《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9期。
责编/孙渴 美编/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