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纸鹞的三种方法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历新年是三月三日。这天早上被来拜年的同事灌了几杯青稞酒,头昏沉沉的,中午就睡下了,一觉睡到天黑,起身后用冷水擦了脸,发现右嘴角生了疖,这是件小事。
  半星期后这个疖无限膨胀,并且流出叫人恶心的脓血;脓血不断流出,在嘴角结了核桃大的痂,半张脸开始变形,肿得一塌糊涂。这个部位民间叫危险三角区,说是疮毒可以从这里的血管直接进入大脑。这我不知道。不过,不怕你们听了笑话,我的确给疼哭了,而且哭了不止一次。这已经不再是件小事。
  我开始跑医院。
  在拉萨藏历年是个大节日,要大大热闹一番。朋友们一定都在热闹,我一个人冷清地趴在宿舍床上看小说。单身男人像我这样就比较难过,不会行乐消遣。这样的人,生活里注定有无限的寂寞,其实我不甘寂寞,我有我的排遣方式,读小说就是其中一种。再比如:
  日落时一个人走出去,看看街上人们丢弃的破烂瓦罐陶钵;看看长毛狗追逐玩耍;也可以在甜茶馆坐上一小时,把身上仅有的五角钱喝光。再不就绕到药王山南面,看看朝佛的人们在这块圣地留下了什么,小泥佛?有释迦牟尼像经幡?镂刻着经文的石板?
  或者我可以拉拢窗帘。
  (用我另一条单人床单代用的,是你们熟悉的白底蓝格的那条)
  关闭房门,扭亮台灯坐到三屉桌前,给你们杜撰故事;
  (当然是有趣的故事——我的愿望)
  这种时候我的想象力特别活络,我会想起发生过和未发生过的一切事情。我在写一个故事之前,总要为写什么怎么写这类老问题伤脑筋。要不是小格桑来了,又提起他的刑警队,还不知道我的想象会驰骋到什么地方去呢。
  他先问我是否还记得那个卖松耳石的人。我当然记得。他去年转到公安的,是个名副其实的新手,这个案子叫他有点紧张。我让他解开风纪扣,把大檐帽摘下来轻松一下,并且给他倒了杯茶。
  说说八角街吧。八角街环绕著名的大昭寺,街巷纵横交错。全世界几乎各民族的人,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据有人估计,每天来这里买卖和朝佛的人不下三万,星期天这个数目至少要翻一番。八角街是个大市场,商品种类之多可以轻而易举超出你的想象。这里有目前中国最大的古董珠宝市场,每天在这里成交的款项成千上万,有许多沉着的不辨民族的面孔,从袖筒里对着外国游客偷偷展示藏品,露出不卑不亢的微笑,用手势讨价还价。
  我就是在这里认识了名闻遐迩的猫眼儿宝石。我在第二个拐角处的地摊上,买了一块质感相当好的翠绿色松耳石。它有大颗带壳的双粒花生那么大,重量52克。我不懂宝石成色。只凭造型和色彩可意,我决定买它了。他开始要价60元,我以30元还价。他在这个位置经年不变,他的年龄无从揣度,说35岁或70岁都可以。我偶尔来八角街一趟,想必彼此早就眼熟。我从脸型断定他是南亚人种。尼泊尔?也许是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他的汉话还算清楚明白,我们以38元拍板,这是去年八月十二日的事,我的台历上有清楚记载。
  二
  你当然知道八角街西南面那条便路。
  (说老实话我不知道,一到八角街我总是搞不清东南西北。)
  最近那条路修混凝土预制块路面。你肯定记得那条路到了夏天就淤满泥浆。
  (点头。不是表示记得,表示在听。)
  现在这条路已经重新修建过了。
  (还是不明白。)
  这条路现在比原来要宽一些。重修的时候原来路边的院子向里面收缩,城建局拆了住户的院墙又给重新修好。拆墙时在一个独居老太太院墙下掘出一具男尸,尸身还没有完全腐烂。对了,就是那个人。你大概没注意到,第二个拐角上换了另一个卖毛皮的康巴女人。
  (我不想告诉你我注意到了,我不想打断你的话。)
  老太太没有牙齿,两腮深深凹下去。她说她不知道这件事也不了解这个人。她没有儿女也没有固定职业,以在街市上贩旧衣裤为生计。老太太吸鼻烟,没有别的嗜好。居委会介绍,她早年的身世不祥,住到八角街是平叛以后,算来也有20年了。八角街地區来往流动的人太多,情况复杂,即使为邻多年,彼此也很少了解。我们开始找她谈时,她一口咬定不认识,后来我们吓了她一下,她便和盘托出了。
  三
  她使我想到另一个独居的老太太,她也住在八角街地区,她的主顾里有一个是我同事。她做私酒,她的酒不酸,生意一直不错。我喝不来青稞酒,多是生水。在大格桑家里,他是一定要我按规矩干三杯的,我拿出病情诊断书,告诉他我在患肠胃炎。他一口咬定她的酒是凉开水做的,喝了绝不会泻肚。我推不过只好喝了,也因此知道有这么个做私酒的老太太。
  大格桑再去买酒的时候,我也一道去了,我想看看青稞酒是怎么做的,也想知道她做酒为什么不同于别人。别人都用生水。
  她胖胖的,手又肥又厚,人相当和气。我心里想的卖私酒的老太太一定是干瘦的,不苟言笑,皱纹里藏着无数秘密。她不一样。我知道我想错了,她不会是我小说里的人物。说心里话我有点失望。不过我们还是来听听小格桑的关于老太太的故事。
  四
  她说他是她的相好,他的东西都寄放在她这里。她什么都卖。她说他有一颗九眼猫眼儿石。一颗五眼的优质猫眼儿石价值千元以上。他把它当作宝贝,不离身地挂在脖子上。她说,她向他要过几次他不肯给,他只给她几颗她不希罕的松耳石。她因此把他用白酒灌醉了,找来两个做流动生意的康巴汉子帮忙,用绳子勒死他埋了。她说结果她并没有得到那颗宝石,让那两个汉子抢了去,她拿他们没办法,到头来吃亏的只是她这个老太婆。她还说她父亲是回族,她自己曾经做过珠宝生意。
  我们问她两个康巴汉子的相貌特征,她三次说三样,又说他们出事后就走了。问她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叫什么;她说生意人是不能探问对方底细的,也不问商品的来源,去向。不过她又说听他们的口气是去四川藏区。她这话可信不可信。她在这里20年了,居然没人知道她的身世。她没有牙的嘴瘪瘪的,一副受难者形象。我看她这些话没几句是真的。   话题转到送展油画的审查,庄小小深有感触。审查这一关卡下他几幅最满意的作品,他说现在他学聪明了。他说他已经决定了,找一个藏族合作者,把合作者的名字放到前面,这样无论审查还是评奖都有益处。审查委员会和评奖委员会都要考虑鼓励少数民族创作人员,这样就使作品出生的把握大大增加了。他这么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创作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不掺一点水分的劳动。
  这时我想到另一件事,尼姆就是新建画中藏族母亲的原型,新建是否想到庄小小说的这一层呢?也许。我的一位写小说的朋友胡大光也是如此。她母亲是藏族,父亲既有汉族血统,又有蒙古族和满族血统。胡大光的笔名叫平措,他在内地长大,生活习惯和日常用语都是典型汉族,他不会说藏话。现在,他是个藏族青年作家。
  扯得远了,现在拉回来。
  我问刘雨到了西藏是否准备写点什么。他们来拍新闻片,要在西藏停留几个月。他说,准备在近期写一篇小说,是关于一个住在布达拉宫下的老太太的故事。
  八
  听说前两年拉萨打狗。拉萨的狗实在太多了。听说以前还要多得多。听说拉萨狗是名贵品种,在伦敦要卖很高的价钱。
  那个老太太已经死了,她活着的时候就住在布达拉宫下面,离你们广播电台不远。听说她死了几年了,不过我还是想到她原来住的地方去看一看。
  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辈子独身一人,她从年青时候就开始,每天围着布达拉宫外墙转经三圈。你们知道,绕布达拉宫外墙一周有将近两千米。她每天转经三圈。常来这里转经的人都知道她。她靠做泥佛片为生。
  白天,她坐在八角街某个向阳的台级上,用从远郊弄来的细黄泥和几个佛像铜印模,细心地做出体积不大的泥佛。这些佛爷们神态各异,有千手千眼的欢喜佛,有端坐的宗喀巴,最多的是佛光四射的释迦牟尼。
  来朝拜的农区和牧区的人们,走过她身边时总要蹲下身,选几个泥佛,在她装钱的纸里留下一元两元。也有来自异邦的旅游者,他们常要在拉萨买些纪念品带回去,他们也是她的顾客。他们问她价钱,她不回答,于是他们就学着朝佛的人,照猫画虎地拿上几个佛像,留下一张外汇券。这种时候她看也不看,仍旧埋头从她的印模中倒出一个新的释迦牟尼像。
  下雨天她一般从不躲避,呆呆地看着商贩们急匆匆地收拾商品摊;看着人们杂乱拥撞着找地方躲雨;看着雨水冲刷着她从远郊弄来的黄泥巴,浊黄的泥水从她脚下流向洼处。
  她的收入大概不少,她把钱全都捐给了菩萨。她定期到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和布达拉宫朝佛。她捐的钱里有外汇券,有侨汇券,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已经废置不用的旧藏币。每次去,她都倾尽所有,她对菩萨可谓一心一意了。她没有一件新一点的衣服。
  这不是我要讲的故事。
  九
  这个故事听来不像真的,不过我相信它是真的。它使我思考很多问题。我到这里半个月时间,已经有两个人给我讲过这个故事了。
  刚才我说,前几年拉萨狗多,那时候你们也都没进藏。狗在商店、饭店等许多公共场所里随意出入,当时可以称作狗患了。你们知道藏族喜欢养狗,藏族决不会打狗,可是当时拉萨的狗实在太多啦,同时也发现了几例狂犬病病例,而且有几种传染病据分析有可能是带菌的狗传播的。另外拉萨的居民仅十万左右,太多的狗造成比例失调,食物来源成问题,狗群时常发生恶斗,使居住环境受到很大干扰。
  为此拉萨市政府号召打狗,并成立了业余打狗队,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准养狗。
  多数人打狗下不了手,就把自家的狗逐到外面。这些家养的狗就加入了街头巷尾的野狗群,那段时间街上的狗比原来更多了。一些青年人提着猎枪和小口径步枪追打狗群。
  这个老太太开始养狗,把那些受过枪击惊吓的狗引到家里,喂它们食,使它们能在不受惊扰的情况下懒卧着晒太阳。
  想必是狗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把自己的好运气告诉同伴,于是有更多的狗到她的荫庇下。新来的往往混在老住户当中,畏畏缩缩地进入院门,一边用久有的提防的眼睛注意她的一举一动。如果碰巧她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新来的肯定回身就跑,而且把尾巴夹紧。狗的眼里,木棍和枪是没有很大区别的,特别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更是如此。
  于是这个小院子成了狗类的世外桃源。她每天照样出去,照样转布达拉宫三圈,照样在八角街造佛像,不过她去朝佛的次数少了,有时带走泥佛的人留的钱少了她不再没有表示,她用忧郁的目光看着对方,摇一摇头,等着对方再拿出一些钱来。
  那只矮腿长毛的黄狗又生崽了,小狗崽金黄金黄。她出去转经时把小狗揣在怀里;狗妈妈则跟在她身后,随着转经筒有节奏的摇动,脚步一颠一颠的。
  熟悉她的人们都看得出她瘦了,腮塌下去了,眼窝塌下去了,颧骨和鼻梁高起来了。她开始每天买牛奶。
  卖奶的孩子知道她不讲价钱,市价四角一瓶的不掺水的原奶,孩子们掺水以后卖给她五角一瓶,她每天要买四、五瓶牛奶,有时还要多些。据她的邻居说,这些奶都喂了狗崽,她一口也不喝,她从不喝牛奶羊奶什么的,现在她这里已经有四只狗崽了。
  二十几条狗住在这个小院里,进进出出,整个巷子都显得阴森森的。这个巷很窄,两人對过刚好容得下,这个小院在巷子深处。每天傍黑时分,狗群鱼贯溜出院门,在巷子里一字排开向外移动。这个场面如果用长变焦镜头从高处拍,我想效果肯定很特别。
  (我笑他又犯了职业病。不过平心而论,刘雨的摄影作品就是不错,我喜欢他谈关于摄影作品的构想。)
  这事首先引起邻居的不满。这么多狗在一起群居,难免撕咬吠闹,结果搅得四邻不安。当邻居说长道短时,她不多说什么,只是为难地笑一下。我想那肯定是苦笑,于是她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它们在一起,和它们熟悉,使它们能够听她的话,不再撕咬吠闹,不再搅扰左邻右舍。它们的确驯顺了些,不过她到八角街的时间更少了。
  她喜欢的还是那只毛色金黄的小狗,只有它是生在这院子里的,她待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它已经大一些了,她转经时不再把它揣在怀里,她在它脖颈拴上了条细绳,它就跟在她身后,像它妈妈以前那样,随着转经筒有节奏的摇动,脚步一颠一颠的。晚上睡觉时,它会悄悄爬上卡垫,偎在她胸前安详入睡。   那一段时间,她经常出现在粮食市场,拉萨是高消费城市,西藏全区粮食又不够自给,因此市场高价粮食很贵。她是城市居民,粮食定量有限,而喂养二十几条狗是需要很多食物的。她能怎么样呢?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她越来越虚弱了。她时而推着四轮小车,推回满满两只面袋。看得出她是强撑着才没有摔倒,她推动小车,也是小车的横把支撑她,她其实是靠了扶持小车在路上行走的。
  她自己不再打酥油茶,甚至连糌粑也很少吃。糌粑比小麦要贵。可是她居然开始喝起青稞酒了。我忘了刚才是否说过她不喝酒,也不吸鼻烟。每天中午,她都要坐进路边的围帐,痛痛快快地喝上两杯,然后醉眼惺忪地看看卧在脚边的小黄狗,也许还要喃喃地和它讲几句只有她和它才明白的体己话。她差不多彻底垮掉了,但是她每天出去,从布达拉宫转经,到八角街塑造泥佛。你看新建已经睡了。我们太打搅了,有时间我们接着谈。
  十
  那一段时间我们常去拉萨河。拉萨河拉萨一段有一个很大的河心岛,前不久我还写了个关于河心岛的故事。叫《拉萨河女神》。
  我说我们,是说新建、罗浩和我。罗浩是专业摄影人员,也是小兄弟,他只有19岁。我们到拉萨河是新建的主意,到河边去洗衣服。我敢肯定他是想追寻那段美好的记忆,就是在河心岛洗衣时他讲了他和尼姆的故事。
  我随便谈起刘雨的故事,并告诉新建故事没讲完时他就睡了。新建居然又打了一个哈欠,说小罗早就讲过了。罗浩从小在拉萨,关于拉萨的一些传闻知道得自然多些。
  那一次我们带了大批脏衣,而且包括各自的床单被单。同时我们也带了大批给养,罐头和其它吃的。罗浩把弟养的一只来克亨白公鸡杀了,做成美味的辣子凉拌鸡,我们还带了啤酒。在西藏最奢侈的就是子鸡和啤酒。
  和我们邻近洗衣服的是两个藏族姑娘。
  大概是我和小罗不期待奇遇的缘故,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和她们各干各的。拉萨河水清澈见底。先把衣服放在水流里,上端用卵石压好;这样浸泡一段时间后捞起一件,平摊在卵石滩上,用肥皂粉均匀地薄洒,之后揉搓,也可以用脚来回踩。之后是第二件,第三件。
  先是她们笑了,笑得肆无忌惮。她们在笑我们。一定是我们男人洗衣的动作笨拙得好笑吧。这样想着,连我们自己也笑了。
  我们站在水流中清洗肥皂沫。齐膝深的河水凉得刺骨,水波在卵石河床上闪烁跳跃。把衣服用两手扯开放下去,急湍的清水马上涤净了,而且发出好听的声响。最有趣的是清洗被单床单,平铺在波面的方格子单子很有装饰性,有节奏的抖动像抽搐,可以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联想,罗浩来了灵感退到不远处支好三角架,然后按下自拍快门,踏着水花向我们跟前急跑。他刚好来得及像我们这样扬起被单,快门响了。三个男子汉在拉萨河洗被单的留影照,背景是布达拉宫。
  羅浩的第二次灵感来自解开粗发辫洗头的她们。她们准是两姐妹,她们的头发又黑又密。当妹妹的头发浸到水里,她又扭转脸来跟姐姐说什么的时候,小罗不失时机地抓拍到这个难得的镜头。他就是送这张照片参加日本举办的《水与生活》专题影展。
  她们并不躲闪,我和新建用汉语请她们配合拍了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她们显然很高兴,而且汉话说得很好。她们留下了地址和名字,希望我们能把照片送她们一张。她们长得粗壮结实,我记住了她们开朗的谈笑。
  看看她们,我不知为什么又想起了刘雨的故事,想起了那群有了家的狗和那个老太婆。我奇怪我总在想这个故事。她们端来了青稞酒邀我们一道喝,我们都怕泻肚又不好明说,婉谢的同时也回邀了她们。凉拌鸡显然使她们兴奋,而我们在喝过啤酒后也有一大壶温热的酥油茶喝。
  还是那个妹妹首先发现了挂在灌木丛上的纸鹞,她啧着嘴,惊诧和赞叹溢于言表。在征得新建同意后,她熟悉地放飞了。
  她说她家里早有两个纸鹞,是她阿爸叠的。她阿爸叠的纸鹞可好呢。许多邻人到了春天都找她阿爸,求叠纸鹞。他可以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纸鹞呢。这时候我想起刚才姐姐留地址时说的,她家就住在布达拉宫下面。我想起该问问关于那个养狗的老太婆的故事。她是本地人,又住在附近,也许她们能知道得详细一些。
  很可惜,她们不知道。倒是罗浩知道得更多一点。他说她养狗并不是近几年的事,她多年来一直在养狗,她养的狗的确不下二十只。她不是个做泥佛的,她没有什么亲人,而且她早死了。死了几年了,甚至连住在附近的两个姑娘都没听说过她。她每每把口粮省下来给它们吃,她瘦得叫人很难想象。前些年拉萨很多人都知道她,有些人出于怜悯送给她一些粮食,这也没用。她很固执,别人说话她根本不理会。听说她是饿死的,也有的说是病死的。反正她一个人生活,跟邻里没有来往,人们发现她死,又因为太瘦,就风传她是饿死的。谁也搞不清楚。也许她是整天和在外面游逛的狗群在一起,染上传染病不治而死的呢。
  妹妹的心思全放在纸鹞上,我偶然发现姐姐扭过脸时匆忙用手背抹一把眼睛。我捅捅罗浩,罗浩不再讲下去了,新建最后把纸鹞送给了那个爱玩的小姑娘。
  姐姐怎么啦?也许……
  十一
  刘雨在离开拉萨以前讲完了那个故事。当时我没有插话。我知道罗浩的故事也许更真实,但刘雨的故事无疑更多一些思辨意味。他要写一篇小说,他的故事作为原始素材当然更多一点弹性,罗浩的那个就太限制发挥和想象。
  可以推测,刘雨更多着眼于佛教及其内在的影响,浮掠地讲一下这个故事不是他的兴致所在。我这时发现了自己是很希望看到刘雨这篇小说的,我想知道这个故事在另一个作家的心里触发了什么。触发——是我们兴致所在。
  刘雨走的第三天,我按地址找到了那对姐妹的家。我发现这个小巷子又窄又深。巧了,妹妹不在。我问了一句,姐姐告诉我:
  “她去放纸鹞了。”
  (原载于1985年第4期)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其他文献
我团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适应后备力量建设特点,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促进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应急准备任务的完成。发挥“双重领导”体制优势,在军地共管中形
“新纪元杯”上海市第21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初赛临近尾声。从比赛伊始,中文自修论坛就迎来很多新朋友,无论是简单的询问,还是彼此的鼓励,都让我们看到赛场之外,同学之间的学习
初冬,给人以寒意,它没有秋天的落叶纷纷,没有夏天烈日的炙热,没有春天那细雨不断,也没有深冬一片白皑皑而毫无生机。 In the early winter, it gives people a chill. It do
河北省平泉县人武部党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建和谐机关和学习型机关,发扬民主、改进作风,求真务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007年元旦,国内首家由民营企业家自主创建的国防教育基地在广东省潮安县梅林湖落成并对外开放,基地的创办人是心系国防的民营企业家陈树槐。2005年下半年,作为飞机航模公司
秋风乱起来了,把我变得很轻,我穿着艳红的衣衫从空中慢慢坠落,我并没有感受到从高空坠落的恐惧,只渴望坠落的过程中不要太孤独。 The autumn wind was in chaos, and it mad
摘 要:魏晋之前,亲子作品的训诫意味过于浓重,缺乏亲情趣味和平等性。晋人重情,左思的《娇女诗》与陶渊明的《责子》同为晋代亲子诗的代表之作,尽致的描写了生活中的亲子之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爱,可谓是后世文人寄语亲子之情的典范,丰富了诗歌题材的亲情外延。  关键词:陶渊明;责子;左思;娇女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
李德学在河北省文安县人武部部长岗位上兢兢业业战斗了8年时间,使人武部彻底结束了与先进无缘的历史,全面建设逐年上台阶,连续4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并获河北省组织发动
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人武部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注重巩固教育效果、延伸教育范围、融入训练实 In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of the contemporary r
杨则纬,1986年出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学院教师。已出版长篇小说六本,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第13期学员(2009年),鲁迅文学院首期英语高研班学员(2011年),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提高班学员(2015),陕西省委宣传部“百青计划”作家。2010年荣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新人奖,2015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作家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