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真研读,把握练习特点
  1. 练习有意图。课后的练习多种多样,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识字写字类、语言积累类、阅读理解类、语言运用类、综合实践类等;若是从形式上看,又是多种多样。每一项练习都由编者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意图:有的指向语言的积累,如《观潮》 “背诵第3~4自然段”;有的指向表达方法和遣词造句,如《蟋蟀的住宅》 “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还有的指向说和写,如《盘古开天地》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更多的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如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观潮》和《走月亮》都有这样的练习,“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等。教者要充分把握练习的设计意图,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 练习有策略。课后练习把语文要素作為主线、明线,渗透着必备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研读课后的练习,可以帮助师生改进学习策略。如《普罗米修斯》课后练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这道练习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叙述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又是在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关注主要人物的事件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这样方法的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
  3. 练习有梯度。课后练习在编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有梯度的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第二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围绕这个要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练习主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蝙蝠和雷达》课后练习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则是在引导学生整理问题清单,学习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提问,并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安排是依据教材编排的梯度和层次,逐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教者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正确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驻足不前。
  二、用好练习,落实语文要素
  (一) 借课后练习,让预习更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教材的课后练习体现了编者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和高度挖掘,都是依据专题学习的重点精心编写的。这些练习可以作为教师教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路径,更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课前预学。
  1. 学习课后生字。中年级仍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在预习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生字,可以为其课堂学习扫清障碍。比如《爬天都峰》课后生字表中就出现了多音字“相”和一些容易混淆的字“级”“辫”。结合生字练习,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读读并写写这些生字;“相”字有哪些读音,请分别组词;“级”“辫”这两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它们会和哪些字混淆,请举例。
  2. 梳理课文线索。预习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而且也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比如《麻雀》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题:“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结合练习题,我设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表格或示意图的方法把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出来,并尝试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在课堂教学前就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3. 查找相关资料。教材课后习题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来查阅相关资料。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练习:“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课堂的语文学习,同时帮助其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二) 解课后练习,使目标更明晰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好恰当的教学目标,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材的课后练习是编者意图的直接体现,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的,教学时教者可以以此为依托,确定教学方向,制定教学目标。
  1. 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蟋蟀的住宅》课后练习“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住宅”。
  2. 理解语言,体会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如《西门豹治邺》课后练习“找出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借助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结合课文插图等方法,感受西门豹的智慧。
  3. 复述课文,交流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普罗米修斯》课后练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故事中哪个情节触动了你?和同学交流”。
  4. 体验情感,展开想象。《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如《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 循課后练习,优化语文教学
  1. 优化每一课的教学。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呈现相对独立的语文要素,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教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材课后的练习题,把握好每篇课文语文要素的个体独立性,着力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夯实语文基础,从而优化每一课的教学。如《观潮》课后第二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个题目就是告诉教者,这课的语文要素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者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圈画相关景物,感受潮来前的画面;接着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最后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2. 优化单元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不仅人文主题是相同的,而且语文要素也做了具体的编排。教学时,教者要建立单元整组意识,可以以单元整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要素的学习结合课后的练习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去,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如第六单元的其中一个语文要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教材围绕此要素在每一课的练习都做了精心的编排:《牛和鹅》课后第二道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句子,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第二道练习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体会“我”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及变化的原因;《陀螺》课后第二道练习引导学生借助梳理出的相关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这样,通过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序地推进了语文要素的训练,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3. 优化整册教学。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于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同一单元中后一篇课文的学习,基于前一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同一条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主题、不同课文中有梯度地出现。如四年级“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从第一单元就提出来了,《观潮》课后练习“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到了第三单元《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想象的基础上,能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到了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课后练习“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这是要求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盘古的形象。这样的训练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层层递进性,教者一定要在教学中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关注课后练习前后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总之,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藏,作为教者应该高度重视,了解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和价值,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
其他文献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陶醉于满池荷花并产生了“物我一体”的特殊感受。文章语句优美,读了让人身临其境,赏心悦目。笔者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引生入文,感知意象美  上课伊始,笔者出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怀抱碧玉盅。”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下第五单元以勤思善问为主题,安排了两篇文言文、一篇记叙文、一篇说理文、一篇科幻文,让我们感受到科学道路上具备好奇而又善思的品质何等重要。文言文《学奕》给我们展现了学下棋者的不同状态,引发深思;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呈现了对太阳远近的不同猜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是给我们揭示了诸多科学发现都源自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现象的疑问;《表里的生物》一文给我们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孜孜
期刊
一、抓住民俗意象,传情达意  民俗意象,就是具有民俗特征的意象。例如“柳”“杜鹃”“梧桐”“鸿雁”“月”等都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民俗意象。六年级下册课文《古诗三首》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就运用了“月”这一民俗意象。“月”,怀人,怀乡。 这首诗意境很美,耐人寻味。“中庭地白树栖鸦”,表面上是写赏月环境,实际上却是写人物的情态,非常凝练而含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一个人的望月想到了天
期刊
课本剧,是指将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改编成适合于学生演出的戏剧,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在舞台上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如何让课本剧表演充分地发挥作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草船借箭》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粗浅认识。  一、选择角色,编演结合,
期刊
一年前带了一个三年级新班,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学生们当时的学习状态:大多数学生读书拖沓,不爱看课外书,写出来的话语句不通,标点使用不规范。如何引领学生们跨过写话的门槛,顺利地开启习作之门呢?一年来,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起步作文“支架微课程”,以“多元支架”链接学生的生活与习作,顺利打通学生写作发展区的通道,让他们“摘下”当初“跳一跳”也摘不到的“桃子”。  一、“口头日记”:多一些引领,轻松
期刊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表达的是诗人对在乱世中的亲人的安危状况的无限牵挂,苦于无法联系,只能寄情家乡明月。大作家季羡林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既是触景生情情况下的脱口而出,更是找了能够引起大家共鸣认可的诗句,无须多言,乡情灼灼。季羡林将故乡的月称之为“小月亮”,他心里的“小月亮”,独特在何处呢?这是涉及本篇课文主题的思考。  一、《月是故乡明》在单元中的教学定位  《月是故乡明》
期刊
一、图说课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呢?众所周知,教师理应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落实语用。其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让学生说规范、说丰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训练学生说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说与读紧密结合,说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包含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审美的体验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根本,是养成其他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扎实历练中,为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基。  一、提高语言敏感,主动积累词句  三上小学语文教材开篇就提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要求。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就
期刊
关于单元教学,华东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认为:单元是基于一定目标下相同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单元除了表层意思上的内容、题材的雷同,更指向于知识点、核心素养的整合,即成为单元。教师备课应从知识点进行单元的整合,站位准确,则决定以怎样的眼界或格局来谋划教学。若站位知识,达成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站位单元整体,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只有立足单元,上接
期刊
五下第七单元的开篇说得好:“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这个单元选编了《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金字塔》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意大利、荷兰、埃及的国外风情。习作部分,布置了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样的编排实在是太好了!  一、什么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仅包含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项分类。  网络资料显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