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升初学生将面临如下变化:知识结构和难度的转变、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孩子学习心态和方法的转变。针对以上变化,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要迫切关注的。语文教师面对小升初后的成绩直线下降问题必须该做点什么了!
一、过渡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书写规范、工整;课外读书看报;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二、具体实施方法
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常扶得多些、具体些。学生进入初中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学生在大量复杂的知识目前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取和借鉴日常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要依纲据本,结合实际,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
(一)教会学生用语文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使用课本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课本的同时,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的做法,既可以是学生在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二)教会学生听讲
在校学习,听课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
1、眼到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上课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挂图、投影、屏幕等等,更要看所学课文的具体内容。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还要注意看同学的板演,更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效率更高。
2、耳到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点拨讲析,听同学的讨论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能力。
3、手到
看明白听清楚还不够,还要认真记笔记。上课以看、听为主,笔记为辅。要学会抓住重点记录,一般老师的自学指导,开场白、板书、是重点。有的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开头没注意听,再听后话,不知所云。有的认为自学指导、开场白是闲话,不注意听,当听到正题,才知闲话不闲,想记晚了。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的课堂总结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应记录下来。
4、心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才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再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务求水落石出;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在课上尤其要重视思、问结合。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自答。这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回答无论是对,还是错,你总会有收获。积极答问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当然问还包括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请老师同学解难答疑。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三)教会学生在语文中自得其乐
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这说明,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不少学生之所以怕学语文,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并非全面发展,他们有的仅仅是在某一方面有优势:要么识字多,要么阅读能力强,要么作文写得好,要么乐于朗读课文……但仅仅是这一方面,就足以带给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足以使他们始终对语文怀有好感和兴趣。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可以从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入手,进而扩展到其它方面。至于究竟选择从哪个方面入手,要因人而异,总的原则应该是从这个学生最容易建立起自信、能力相对比较强的那一方面入手。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一定要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树全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性学习,去发现语文自身的魅力,增添对语文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观,增强语文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了衔接和过渡这一工作,并辅之以有效途径和方法将之落实到实处,循序渐进,会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并从中获得收益。
一、过渡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书写规范、工整;课外读书看报;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二、具体实施方法
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常扶得多些、具体些。学生进入初中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学生在大量复杂的知识目前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取和借鉴日常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要依纲据本,结合实际,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
(一)教会学生用语文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使用课本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课本的同时,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的做法,既可以是学生在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二)教会学生听讲
在校学习,听课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
1、眼到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上课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挂图、投影、屏幕等等,更要看所学课文的具体内容。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还要注意看同学的板演,更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学习效率更高。
2、耳到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点拨讲析,听同学的讨论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能力。
3、手到
看明白听清楚还不够,还要认真记笔记。上课以看、听为主,笔记为辅。要学会抓住重点记录,一般老师的自学指导,开场白、板书、是重点。有的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开头没注意听,再听后话,不知所云。有的认为自学指导、开场白是闲话,不注意听,当听到正题,才知闲话不闲,想记晚了。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的课堂总结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应记录下来。
4、心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才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再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务求水落石出;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在课上尤其要重视思、问结合。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自答。这是学习的有效方式,回答无论是对,还是错,你总会有收获。积极答问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当然问还包括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请老师同学解难答疑。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三)教会学生在语文中自得其乐
宋朝人张载说:“学至于乐,则不自己,故进也。”这说明,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不少学生之所以怕学语文,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并非全面发展,他们有的仅仅是在某一方面有优势:要么识字多,要么阅读能力强,要么作文写得好,要么乐于朗读课文……但仅仅是这一方面,就足以带给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足以使他们始终对语文怀有好感和兴趣。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可以从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入手,进而扩展到其它方面。至于究竟选择从哪个方面入手,要因人而异,总的原则应该是从这个学生最容易建立起自信、能力相对比较强的那一方面入手。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一定要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树全新的学生观,把全体学生都看成学习的主人,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性学习,去发现语文自身的魅力,增添对语文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观,增强语文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了衔接和过渡这一工作,并辅之以有效途径和方法将之落实到实处,循序渐进,会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并从中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