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8、29日,上海音乐学院于80周年校庆之际成功召开了全国音乐院校第二届复调音乐学术研讨会,这是自1988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复调音乐学术会议以来全国复调同仁们期盼已久的盛会。来自全国20余所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大学音乐院系、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4篇。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复调音乐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专场主题演讲,对中国复调音乐的科研和教学进行了全面的交流与总结,二是关于成立中国复调音乐学会的商榷会。
大会开幕式于28日下午13时30分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一楼小音乐厅举行,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教授主持并致词,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先生先后致词,随后陈铭志先生、段平泰先生、赵德义先生、饶余燕先生、王安国先生、朱践耳先生、杨通八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复调专家、作曲家也分别致词。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主要以提交论文的主题演讲以及大会发言形式参与研讨交流活动,文章大都编订在研讨会论文集中。在开幕式结束后,首先由王安国先生主持了复调音乐教学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之后由杨通八先生主持复调音乐学术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11月29日由张大龙先生、刘永平先生、饶余燕先生、邹建平先生先后主持了四场复调音乐学术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根据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和大会发言研讨,综述如下:
一、关于复调音乐学术研究的论文及发言
为本次会议提交的54篇论文中,内容多种多样,有对复调作品的分析研究也有关于复调音乐教育的介绍,有对传统复调作品的分析也有对现代复调技术的研究,有对某作曲家的某种复调技术研究也有对复调基本概念的解析,有对国外复调作品的分析也有中国作曲家复调作品的研究,有对复调套曲的解读也有对音乐作品中复调现象的剖析等等。
(一)对复调作品或作品中复调技法的分析研究
大会收到此类论文较多,共25篇,其中有对复调套曲的分析研究,也有对一首复调作品的分析研究,也有对一部作品中复调手法的分析研究。
1.对复调套曲作品的分析研究
在七篇复调套曲的分析研究论文中,有两篇是对陈铭志先生的《序曲与赋格曲集》进行的研究。林华的《〈序曲与赋格曲集〉解读》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复调技法、调性语言等方面对套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曲集中每一首作品进行了逐一的分析,无论局部还是整体方面,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对该套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伍润华的《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陈铭志套曲中序曲与赋格的关系探讨》从乐曲的调性、材料和性格三个层面研究了序曲与赋格的对比统一关系,为我们创作、分析复调套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他五篇论文从不同的层面对不同时期的外国作曲家的复调套曲进行研究。喻波的《巴赫〈音乐的奉献〉复调技法研究》对曲集的产生背景、乐曲的编排顺序、不同的体裁类型、多样的复调对位技术进行了分析概括;赵德义的《精彩纷呈的密接和应——肖斯塔科维奇〈24首序曲与赋格〉研究札记》针对肖氏套曲中紧接段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将肖氏套曲中的紧接段分为补充性、趣味性和展开性三类,对肖氏套曲中的紧接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叶思敏的《低吟的俄罗斯音诗——戈登维捷尔〈对位练习〉的复调技术及其审美价值》对戈氏套曲中复调技法、和声语汇、乐曲结构结合音乐的审美进行了剖析;孙晓烨的《多元化、现代感与创新性的融合——试论谢德林〈24首序曲与赋格〉的主要特征》从套曲现代作曲技法的多元化、民间音乐素材的现代感、个人风格的创新性三个方面总结出套曲的主要特征;张尧的《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研究》从多元化的主题形态、多项性的答题方式、多面性的织体构成、多样性的赋格结构四个方面对曲集进行了分析说明。套曲分析研究论文对我们创作及分析复调套曲作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对一首复调作品或一部作品中复调现象的分析研究
此类论文较多,共18篇,其中钱仁平的《“宏复调”织体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的图案〉之三音乐分析》、龚晓婷的《意境深远 物与神游——陈怡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复调技法的运用》、张旭冬的《〈暗香〉浮动中的无序与有序——罗忠镕的二重(多重)卡农构成特征及艺术风格》、唐荣的《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复调技法研究》、黄瑾的《赋格思维民族化的新形式——试析朱践耳〈黔岭素描〉中〈赛芦笙〉乐章的结构》、钱仁平的《〈风的回声〉的音色织体与结构途径——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织体的结构功能》、赵德义的《大气磅礴的三重赋格——朱践耳第九交响曲大赋格段分析》、孙博的《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是对中国作曲家作品中的复调技法、复调段落、复调思维的分析研究,梁发勇的《中与西的合璧、古与今的呼应——龚晓婷的二重赋格——铜管五重奏〈金叠叠〉》是对中国作曲家纯复调作品的研究。这些论文反映了我国复调创作及作品研究方面的一个概况。
此外,赵德义的《赋格结构原则的创新——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赋格分析》、周雪石的《同基音场线性对位——〈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研究之三》、郭强的《马克思—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132)线性技法初探》、张大鹏的《布里顿〈提琴交响曲〉的帕萨卡里亚》、曲佳琳的《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吕军辉的《为“特别”寻找例证——解读肖斯塔科维奇b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王球的《三重风格的赋格思维——施尼特凯〈第一大协奏曲〉论析》、周强的《“沃采克”中三重赋格的分析与研究》、孙晓烨的《勋伯格〈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序列模仿技法》等九篇论文对外国作曲家的复调作品或复调技法、复调段落、复调思维进行分析研究。有意思的是,所有分析的作品都是20世纪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可以看出我国分析国外作曲家复调作品时的“现代”倾向特点。
(二)作曲家某类体裁或某种复调现象的研究
此类论文共7篇,即对作曲家某一类体裁或某种整体的复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邹建平的《巴托克赋格写作的语言与形式》、张旭儒的《潘德列斯基作品“主題”中的序列因素》、田艺苗的《潘德列斯基早期作品中织体模仿技法》、董伟的《肖斯塔科维奇赋格曲创作手法初探》、刘永平的《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风格要素概论》、王球的《施尼特凯多风格复调思维概述》、孙志鸿的《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手法研究》,此类论文中从所分析作品的作者看都是外国作曲家,而且都是20世纪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可见这种领域内对中国作曲家作品研究的缺乏。
(三)现代复调技术研究
论文集中还有4篇专门研究有关现代复调技术的文章,如:胡筱铮的《返祖与向新——现代复调音乐中节奏节拍的类型》从现代复调创作中的节奏节拍的创新特点并找到它们对传统早期复调音乐节奏节拍的传承关系,刘永平的《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一》、《论单声复调及其织体构成——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二》、《论多调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三》是作者对现代音乐复调技法分析的系列文章,其中第一篇同传统复调技法比较对20世纪线性对位进行了论述,第二篇对现代作曲家的某些作品中思维的单声复调思维规律、技术来源和构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篇从不同的视角对多调性对位本质特征、发展脉络及写作原则作了创新性的研究。
(四)复调本概念、复调技术写作及复调体裁的研究
在五篇此类论文中,徐孟东的《逆行对位、逆行模仿及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各类复调教材中逆行对位、逆行模仿及逆行倒影模仿等有关内容的对照分析研究,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三者的概念意义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并对它们的写作技术、程序和方法以及与复对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饶余燕的《关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对复对位、可动对位、繁复对位从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等各方面解释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饶余燕的另一篇论文《复调音乐形式的最高典范——赋格在表现音乐内容上的作用》是作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已发表的论文,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对我们的风格分析、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忠勇的《三个基本数据,一张设计图示——赋格写作研究》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经典赋格作品的剖析,详细介绍了主题、对题、插入材料三个基本数据、一个结构图示的“三数据一图示”的赋格创作步骤,为我们的赋格创作提供了一种方法;王球的《赋格主题首部的创作技法》通过对若干赋格主题的分析研究,归纳了赋格主题首部的写作类型和创作手法,对我们赋格主题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复调形态的研究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复调音乐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次会议只收到4篇论文,罗紫艺的《西安鼓乐〈尺调八拍双云锣坐乐全套〉中的节奏复调研究》对《尺调八拍双云锣坐乐全套》中的对位技术、结构布局尤其是节奏复调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梁甫基的《广西民间合唱的复调技法和复调理论建设的思考》对广西民间合唱中复调形式进行研究;苏青《从本土性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当代合唱创作中的多声部思维》论述了当代合唱创作中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涂致洁的《侗族大歌——民族复调的瑰宝》从侗族大歌的形成、发展、复调织体特点、复调价值等方面对侗族大歌作了论述;尽管本次论文关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论述较少,但令复调同仁们乃至音乐界振奋的是,于苏贤先生的中国奠基性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出版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研究开创了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相信专著的面世、本次会议的举行定会推动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研究。
(六)关于复调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复调音乐的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复调音乐教育的发展,当下对于复调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复调领域内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此会议共收到此类文章4篇,其中龚晓婷的《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观摩复调课的启示》和张旭冬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新编“复调音乐教学大纲”概况》分别介绍了法国和俄罗斯的复调专业教育的状况,并与中国复调专业音乐教育对照,对我们的专业复调音乐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张韵璇的《复调教学观琐议》根据作者30余年的教学经验,从复调写作课的教学宗旨、严格对位和自由对位教学体系、教学规则三个专题进行了论述,对我们的复调教学大有裨益。刘青的《复调音乐分析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探索》对复调音乐分析课程的内涵、教法、效果等方面作了阐述,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复调音乐分析教学的论文之一。杨立立的《多媒体电脑在复调课件及教学中的应用》就如何制作复调课件以及多媒体应用在复调教学中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此外,周博的《理智与情感——2003级作曲系、指挥系、电子音乐专业复调作品音乐会综述》是一篇关于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研室主任龚晓婷副教授复调教学成果的综述。张磊的《从“赋格曲写作”到“赋格学新论”》是本次会议唯一一篇对我国复调教材及复调理论著作的研究论文,通过对陈铭志先生的《赋格曲写作》与《赋格学新论》两本书的对照,重点论述了《赋格学新论》的“学”“新”“论”的内涵意义。在会上,段平泰先生还就其50年前已翻译、最近出版的《赋格曲写作教程》([英]E·普劳特著)进行了简单介绍。
其他论文有:陈诺的《20世纪80与90年代我国复调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综述》一文为我们了解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复调音乐创作、学术研究、复调音乐的发展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此外还有黄洛华的论文《自然界对位法——探索自然界现象与复调技法之间的奥秘》。
二、中国复调音乐学会成立商榷会
29日下午16点30分由张旭儒博士主持召开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成立商榷会,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和推选的方式确定了于苏贤、王安国、朱践耳、李忠勇、陈铭志、汪立三、林华、罗忠镕、段平泰、饶余燕、赵德义等十一位国内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复调音乐专家、作曲家担任艺术顾问,陈铭志先生为名誉会长,徐孟东教授为中国复调音乐学会会长。会议还确定了龚晓婷、张韵璇、刘永平、徐占海、邹建平等九位副会长以及刘青、罗紫艺、张旭冬、孙志鸿、张磊、梁发勇、陈诺、马玉峰等十六位为学会理事,并初步确定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章程》。
最后,由徐孟东副院长主持大会闭幕式,由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华教授致闭幕词,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大会胜利闭幕。
這次会议对近20年来的复调学术科研与教学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整合,并成立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展望、开拓了中国21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方向。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诸如时间短、讨论少、未进行复调作品的交流等些许遗憾,然而会议召开的积极意义已远远超过这些所谓的缺憾,正如林华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言:盼了二十年开了仅两天,但毕竟开了!会议论文集设计不够精细,但毕竟印了!复调学会成立程序虽然不是太正规,但毕竟成立了!笔者以为,正是这三个谦虚的“毕竟”使这次会议在中国的复调音乐发展中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定会带动中国复调音乐今后学术研究、教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必定为中国的音乐史册留下重重的一笔。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必定会更加辉煌!
让我们引用林华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言结束这篇综述:将复调进行到底!
梁发勇 中央音乐学院复调硕士,烟台大学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大会开幕式于28日下午13时30分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一楼小音乐厅举行,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教授主持并致词,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先生先后致词,随后陈铭志先生、段平泰先生、赵德义先生、饶余燕先生、王安国先生、朱践耳先生、杨通八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复调专家、作曲家也分别致词。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主要以提交论文的主题演讲以及大会发言形式参与研讨交流活动,文章大都编订在研讨会论文集中。在开幕式结束后,首先由王安国先生主持了复调音乐教学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之后由杨通八先生主持复调音乐学术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11月29日由张大龙先生、刘永平先生、饶余燕先生、邹建平先生先后主持了四场复调音乐学术研究专题报告主题演讲。根据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和大会发言研讨,综述如下:
一、关于复调音乐学术研究的论文及发言
为本次会议提交的54篇论文中,内容多种多样,有对复调作品的分析研究也有关于复调音乐教育的介绍,有对传统复调作品的分析也有对现代复调技术的研究,有对某作曲家的某种复调技术研究也有对复调基本概念的解析,有对国外复调作品的分析也有中国作曲家复调作品的研究,有对复调套曲的解读也有对音乐作品中复调现象的剖析等等。
(一)对复调作品或作品中复调技法的分析研究
大会收到此类论文较多,共25篇,其中有对复调套曲的分析研究,也有对一首复调作品的分析研究,也有对一部作品中复调手法的分析研究。
1.对复调套曲作品的分析研究
在七篇复调套曲的分析研究论文中,有两篇是对陈铭志先生的《序曲与赋格曲集》进行的研究。林华的《〈序曲与赋格曲集〉解读》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复调技法、调性语言等方面对套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曲集中每一首作品进行了逐一的分析,无论局部还是整体方面,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对该套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伍润华的《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陈铭志套曲中序曲与赋格的关系探讨》从乐曲的调性、材料和性格三个层面研究了序曲与赋格的对比统一关系,为我们创作、分析复调套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他五篇论文从不同的层面对不同时期的外国作曲家的复调套曲进行研究。喻波的《巴赫〈音乐的奉献〉复调技法研究》对曲集的产生背景、乐曲的编排顺序、不同的体裁类型、多样的复调对位技术进行了分析概括;赵德义的《精彩纷呈的密接和应——肖斯塔科维奇〈24首序曲与赋格〉研究札记》针对肖氏套曲中紧接段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将肖氏套曲中的紧接段分为补充性、趣味性和展开性三类,对肖氏套曲中的紧接段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叶思敏的《低吟的俄罗斯音诗——戈登维捷尔〈对位练习〉的复调技术及其审美价值》对戈氏套曲中复调技法、和声语汇、乐曲结构结合音乐的审美进行了剖析;孙晓烨的《多元化、现代感与创新性的融合——试论谢德林〈24首序曲与赋格〉的主要特征》从套曲现代作曲技法的多元化、民间音乐素材的现代感、个人风格的创新性三个方面总结出套曲的主要特征;张尧的《本特松〈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曲研究》从多元化的主题形态、多项性的答题方式、多面性的织体构成、多样性的赋格结构四个方面对曲集进行了分析说明。套曲分析研究论文对我们创作及分析复调套曲作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对一首复调作品或一部作品中复调现象的分析研究
此类论文较多,共18篇,其中钱仁平的《“宏复调”织体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的图案〉之三音乐分析》、龚晓婷的《意境深远 物与神游——陈怡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复调技法的运用》、张旭冬的《〈暗香〉浮动中的无序与有序——罗忠镕的二重(多重)卡农构成特征及艺术风格》、唐荣的《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中的复调技法研究》、黄瑾的《赋格思维民族化的新形式——试析朱践耳〈黔岭素描〉中〈赛芦笙〉乐章的结构》、钱仁平的《〈风的回声〉的音色织体与结构途径——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织体的结构功能》、赵德义的《大气磅礴的三重赋格——朱践耳第九交响曲大赋格段分析》、孙博的《歌剧〈苍原〉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复调思维与技法》是对中国作曲家作品中的复调技法、复调段落、复调思维的分析研究,梁发勇的《中与西的合璧、古与今的呼应——龚晓婷的二重赋格——铜管五重奏〈金叠叠〉》是对中国作曲家纯复调作品的研究。这些论文反映了我国复调创作及作品研究方面的一个概况。
此外,赵德义的《赋格结构原则的创新——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赋格分析》、周雪石的《同基音场线性对位——〈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研究之三》、郭强的《马克思—雷格尔〈莫扎特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132)线性技法初探》、张大鹏的《布里顿〈提琴交响曲〉的帕萨卡里亚》、曲佳琳的《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吕军辉的《为“特别”寻找例证——解读肖斯塔科维奇b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王球的《三重风格的赋格思维——施尼特凯〈第一大协奏曲〉论析》、周强的《“沃采克”中三重赋格的分析与研究》、孙晓烨的《勋伯格〈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序列模仿技法》等九篇论文对外国作曲家的复调作品或复调技法、复调段落、复调思维进行分析研究。有意思的是,所有分析的作品都是20世纪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可以看出我国分析国外作曲家复调作品时的“现代”倾向特点。
(二)作曲家某类体裁或某种复调现象的研究
此类论文共7篇,即对作曲家某一类体裁或某种整体的复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有邹建平的《巴托克赋格写作的语言与形式》、张旭儒的《潘德列斯基作品“主題”中的序列因素》、田艺苗的《潘德列斯基早期作品中织体模仿技法》、董伟的《肖斯塔科维奇赋格曲创作手法初探》、刘永平的《鲁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风格要素概论》、王球的《施尼特凯多风格复调思维概述》、孙志鸿的《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支声复调手法研究》,此类论文中从所分析作品的作者看都是外国作曲家,而且都是20世纪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可见这种领域内对中国作曲家作品研究的缺乏。
(三)现代复调技术研究
论文集中还有4篇专门研究有关现代复调技术的文章,如:胡筱铮的《返祖与向新——现代复调音乐中节奏节拍的类型》从现代复调创作中的节奏节拍的创新特点并找到它们对传统早期复调音乐节奏节拍的传承关系,刘永平的《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一》、《论单声复调及其织体构成——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二》、《论多调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之三》是作者对现代音乐复调技法分析的系列文章,其中第一篇同传统复调技法比较对20世纪线性对位进行了论述,第二篇对现代作曲家的某些作品中思维的单声复调思维规律、技术来源和构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篇从不同的视角对多调性对位本质特征、发展脉络及写作原则作了创新性的研究。
(四)复调本概念、复调技术写作及复调体裁的研究
在五篇此类论文中,徐孟东的《逆行对位、逆行模仿及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各类复调教材中逆行对位、逆行模仿及逆行倒影模仿等有关内容的对照分析研究,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对三者的概念意义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并对它们的写作技术、程序和方法以及与复对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饶余燕的《关于复对位、可动对位和繁复对位》对复对位、可动对位、繁复对位从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技术内涵等各方面解释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饶余燕的另一篇论文《复调音乐形式的最高典范——赋格在表现音乐内容上的作用》是作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已发表的论文,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对我们的风格分析、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忠勇的《三个基本数据,一张设计图示——赋格写作研究》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通过对经典赋格作品的剖析,详细介绍了主题、对题、插入材料三个基本数据、一个结构图示的“三数据一图示”的赋格创作步骤,为我们的赋格创作提供了一种方法;王球的《赋格主题首部的创作技法》通过对若干赋格主题的分析研究,归纳了赋格主题首部的写作类型和创作手法,对我们赋格主题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复调形态的研究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复调音乐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次会议只收到4篇论文,罗紫艺的《西安鼓乐〈尺调八拍双云锣坐乐全套〉中的节奏复调研究》对《尺调八拍双云锣坐乐全套》中的对位技术、结构布局尤其是节奏复调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梁甫基的《广西民间合唱的复调技法和复调理论建设的思考》对广西民间合唱中复调形式进行研究;苏青《从本土性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当代合唱创作中的多声部思维》论述了当代合唱创作中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涂致洁的《侗族大歌——民族复调的瑰宝》从侗族大歌的形成、发展、复调织体特点、复调价值等方面对侗族大歌作了论述;尽管本次论文关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论述较少,但令复调同仁们乃至音乐界振奋的是,于苏贤先生的中国奠基性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出版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研究开创了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相信专著的面世、本次会议的举行定会推动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研究。
(六)关于复调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复调音乐的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复调音乐教育的发展,当下对于复调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复调领域内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此会议共收到此类文章4篇,其中龚晓婷的《在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观摩复调课的启示》和张旭冬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新编“复调音乐教学大纲”概况》分别介绍了法国和俄罗斯的复调专业教育的状况,并与中国复调专业音乐教育对照,对我们的专业复调音乐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张韵璇的《复调教学观琐议》根据作者30余年的教学经验,从复调写作课的教学宗旨、严格对位和自由对位教学体系、教学规则三个专题进行了论述,对我们的复调教学大有裨益。刘青的《复调音乐分析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探索》对复调音乐分析课程的内涵、教法、效果等方面作了阐述,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复调音乐分析教学的论文之一。杨立立的《多媒体电脑在复调课件及教学中的应用》就如何制作复调课件以及多媒体应用在复调教学中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此外,周博的《理智与情感——2003级作曲系、指挥系、电子音乐专业复调作品音乐会综述》是一篇关于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研室主任龚晓婷副教授复调教学成果的综述。张磊的《从“赋格曲写作”到“赋格学新论”》是本次会议唯一一篇对我国复调教材及复调理论著作的研究论文,通过对陈铭志先生的《赋格曲写作》与《赋格学新论》两本书的对照,重点论述了《赋格学新论》的“学”“新”“论”的内涵意义。在会上,段平泰先生还就其50年前已翻译、最近出版的《赋格曲写作教程》([英]E·普劳特著)进行了简单介绍。
其他论文有:陈诺的《20世纪80与90年代我国复调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综述》一文为我们了解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复调音乐创作、学术研究、复调音乐的发展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此外还有黄洛华的论文《自然界对位法——探索自然界现象与复调技法之间的奥秘》。
二、中国复调音乐学会成立商榷会
29日下午16点30分由张旭儒博士主持召开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成立商榷会,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和推选的方式确定了于苏贤、王安国、朱践耳、李忠勇、陈铭志、汪立三、林华、罗忠镕、段平泰、饶余燕、赵德义等十一位国内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复调音乐专家、作曲家担任艺术顾问,陈铭志先生为名誉会长,徐孟东教授为中国复调音乐学会会长。会议还确定了龚晓婷、张韵璇、刘永平、徐占海、邹建平等九位副会长以及刘青、罗紫艺、张旭冬、孙志鸿、张磊、梁发勇、陈诺、马玉峰等十六位为学会理事,并初步确定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章程》。
最后,由徐孟东副院长主持大会闭幕式,由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华教授致闭幕词,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大会胜利闭幕。
這次会议对近20年来的复调学术科研与教学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整合,并成立了中国复调音乐学会,展望、开拓了中国21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方向。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诸如时间短、讨论少、未进行复调作品的交流等些许遗憾,然而会议召开的积极意义已远远超过这些所谓的缺憾,正如林华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言:盼了二十年开了仅两天,但毕竟开了!会议论文集设计不够精细,但毕竟印了!复调学会成立程序虽然不是太正规,但毕竟成立了!笔者以为,正是这三个谦虚的“毕竟”使这次会议在中国的复调音乐发展中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定会带动中国复调音乐今后学术研究、教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必定为中国的音乐史册留下重重的一笔。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必定会更加辉煌!
让我们引用林华先生在闭幕式上所言结束这篇综述:将复调进行到底!
梁发勇 中央音乐学院复调硕士,烟台大学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