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寄予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厚望;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广大语文教师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不可否认,因为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失误,诸如阅读教学的繁琐程序,写作教学、训练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作假现象等。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靠喊几句时髦的漂亮的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全盘否定了过去就可以凭空而生的。对于古代和外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尚且要“取其精华”呢,何况这么多年来语文教育教学战线上的教师们辛勤探索、耕耘的成果?如果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就“一棍子打死”,甚至要语文教师“不教也罢,只教识字即可”,再回到旧私塾的“死读书”、“读死书”中去,岂不是太可笑又太可悲了吗?
首先,要真正搞清楚素质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素质教育,简而言之,是要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也就是说,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
一般地认为,语文教学有两个特性(目的):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句);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教育。当然,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目的。我们既不能将语文教学看成是某些人时髦观点主张的“念书、写字”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干干巴巴的政治说教课。我们已经有过将二者脱节的沉重教训,不能视而不见,重蹈覆辙。不能简单武断地认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是让七、八岁的孩子读、背(而且“只是读和背,不能讲”)几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必定成为心里装着人民的人”——这种想法,也太过“天真”了吧!
要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所以,字、词、句、篇,该讲的还是要讲,不能被几句奇谈束缚了手脚。当然,素质教育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不可缺,但不能滥;讲要精讲,是点拨,是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练,要多练,要有目标,有步骤,有收获,而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取胜。修辞、语法,不能因为有人说是八股就放弃。最起码,让我们的学生说的话、写的文章,语法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而不是扯一堆洋垃圾当宝贝故作高深——明明是方块字的组合,却硬是让国人横看竖瞧别扭糊涂,不知所云。
对于人们普遍认为大有可为的朗读教学,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诚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先秦散文、唐诗宋词这样的美文华章。让学生熟读、背诵其中的名篇,的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但也应该恰到好处地点拨,诸如对作者所处时代、作者人品、作品的简介;范读、自读、齐读、背诵等手段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或热爱自然或淡泊宁静或忧国忧民的情操。
写作,是阅读能力的检验和成果。对于写作教学,我们应该吸取只抓几个“尖子生”而放弃大部分“差生”的教训,力争使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更要摈弃为考试而胡编乱造的虚假文风,真实地、扎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花一番功夫,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写作方案和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作文批改时分门别类,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搞成绩评判的一刀切。使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尤其需要强调和重视的是,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文风。很难想象,一个连写文章都剽窃、瞎编的人,会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写作训练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命题范围要适当放宽,不搞“一言堂”、“一刀切”。譬如写记叙文,既可以颂扬光明,也可以揭露邪恶,关键在于自己真实的观察、思考,要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批阅时,更要体现求实的要求。在求实的文风逐渐形成之后,再去探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要而且重要。需要继往开来,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搞“虚无主义”;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要扎实工作,不能空喊口号——这,对于某些“时尚人士”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素质”的“教育”吧。
徐占生,山东省日照市技师学院教师。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靠喊几句时髦的漂亮的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全盘否定了过去就可以凭空而生的。对于古代和外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尚且要“取其精华”呢,何况这么多年来语文教育教学战线上的教师们辛勤探索、耕耘的成果?如果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就“一棍子打死”,甚至要语文教师“不教也罢,只教识字即可”,再回到旧私塾的“死读书”、“读死书”中去,岂不是太可笑又太可悲了吗?
首先,要真正搞清楚素质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素质教育,简而言之,是要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也就是说,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
一般地认为,语文教学有两个特性(目的):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句);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教育。当然,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目的。我们既不能将语文教学看成是某些人时髦观点主张的“念书、写字”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干干巴巴的政治说教课。我们已经有过将二者脱节的沉重教训,不能视而不见,重蹈覆辙。不能简单武断地认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是让七、八岁的孩子读、背(而且“只是读和背,不能讲”)几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必定成为心里装着人民的人”——这种想法,也太过“天真”了吧!
要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基础工作首先要做好。所以,字、词、句、篇,该讲的还是要讲,不能被几句奇谈束缚了手脚。当然,素质教育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不可缺,但不能滥;讲要精讲,是点拨,是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练,要多练,要有目标,有步骤,有收获,而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取胜。修辞、语法,不能因为有人说是八股就放弃。最起码,让我们的学生说的话、写的文章,语法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而不是扯一堆洋垃圾当宝贝故作高深——明明是方块字的组合,却硬是让国人横看竖瞧别扭糊涂,不知所云。
对于人们普遍认为大有可为的朗读教学,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诚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先秦散文、唐诗宋词这样的美文华章。让学生熟读、背诵其中的名篇,的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但也应该恰到好处地点拨,诸如对作者所处时代、作者人品、作品的简介;范读、自读、齐读、背诵等手段的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或热爱自然或淡泊宁静或忧国忧民的情操。
写作,是阅读能力的检验和成果。对于写作教学,我们应该吸取只抓几个“尖子生”而放弃大部分“差生”的教训,力争使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更要摈弃为考试而胡编乱造的虚假文风,真实地、扎实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花一番功夫,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写作方案和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作文批改时分门别类,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搞成绩评判的一刀切。使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尤其需要强调和重视的是,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文风。很难想象,一个连写文章都剽窃、瞎编的人,会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写作训练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命题范围要适当放宽,不搞“一言堂”、“一刀切”。譬如写记叙文,既可以颂扬光明,也可以揭露邪恶,关键在于自己真实的观察、思考,要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批阅时,更要体现求实的要求。在求实的文风逐渐形成之后,再去探讨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要而且重要。需要继往开来,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搞“虚无主义”;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要扎实工作,不能空喊口号——这,对于某些“时尚人士”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素质”的“教育”吧。
徐占生,山东省日照市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