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心理贫困”危机。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5-0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和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给高等教育实行全面收费,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高达300多万,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1]
  这个数目庞大的特殊群体中,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视困难,通过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但也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承受压力,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据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李海星对15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713名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异常比例达13.2%,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8.4%要高出近5个百分点。[2]尚云等在对云南两所师范院校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21名即31.8%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学业成就,而且还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现,是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在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对“缺钱”的困窘体验比普通同学要强烈得多,觉得自己寒酸而滋生自卑感。云南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马加爵在狱中写到:可是总有那么些同学总是有意无意地歧视我;有时候说些话很伤我的心;他们觉得我的穿着打扮很怪;他们觉得我的举止很怪;我开始悄悄地打工;我不想被人家看成一类。
  2、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的生长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其知识面相对较窄,对于别人谈论的话题自己常常难以介入;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缺乏锻炼,别人所具备的技能自己知之甚少,难得有机会表现自己。当自身能力与外界需求相冲突时,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否定自我的倾向,逐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3、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才华出众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
  (二)严重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而产生担心、紧张的情绪。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为此,他们总处于焦虑不安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生活学习费用不足、家庭欠债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另外,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缺乏社会资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个人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无法解除。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抑郁体验,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过度的自尊心和较强的虚荣心
  过度自尊的人待人接物往往表现过于偏执,有更重的戒备心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别敏感,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尊心比一般人强烈得多。身边同学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有可能深深刺痛他们的心灵。有时也许是一种好心的关怀,在他们看来这种恩赐却可能是对其人格的羞辱。他们对学校和同学隐瞒实情,回避“钱”的问题,将自己的生活需要降到极点,不愿意求助于学校各种资助资源,而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精神的纲领”。过度看待“面子”问题,就会导致虚荣、攀比的心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抵御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爱面子,图虚荣,他们节衣缩食,不是为了替父母分忧,而是加入烫染头发的行列,买来潮流的衣物或者价格不菲的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以包装自己,掩盖自己落后的现实条件。
  (四)消极的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心理是指封闭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轻易外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甚至把自己与别人隔绝起来的心理现象。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极力地掩饰,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努力渡过难关;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因而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灵敏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由于消极的自我封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孤独,逐渐走向孤僻,个别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五)缺乏感恩意识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后,目前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一步步地抛弃了“感恩”这一传统美德。
  1、对父母不懂得感恩,对家庭不负责。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内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他的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过度消费或提前消费现象。由于盲目跟风、追求奢侈,他们不停地向父母索取钱资,甚至问同学借钱,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更认识不到家庭已经因其上学而债台高筑、父母疾病缠身、兄弟姐妹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等。   2、对国家、学校、社会的资助认为理所当然。2001年12月,《人民日报》一则《月月领取救助款,从不写信给恩人——这些大学生要补补道德课》的消息报道说,自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至今已有近400人完成学业,但当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学生曾对资助者表达过感激之情。近几年国家、学校、社会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却极其淡薄。他们认为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从不说感谢话,不写感谢信。
  3、人际关系失“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对问题和冲突缺乏宽容与理解,尊重与互爱。
  二、高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派生出来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它的解决应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四者各施其职,政府是根本,社会是基础,学校是关键,学生是主体。那么,作为高校应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应设置专职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部门进行学生心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动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应全面、动态掌握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新生入学后,学校要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情况、情绪问题、行为问题、适应性问题和职业兴趣等进行测评,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从中发现共性和个性的心理波动及恶化的轨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建立强有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由专人管理,专项保存,建立查阅制度、严格保密制度,且应进行动态的更新和跟进。
  2、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能直接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且见效比较快,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矫正心理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咨询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设置现场咨询和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提供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服务,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发挥内在潜力,走向成熟和成功。
  其次,可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由于心理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性格或难以表明等原因,即使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愿意与别人交谈,不愿打开心扉。由于网络具有迅捷性、互动性、便捷性,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可以发挥传统心理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学生可以和心理咨询老师平等的沟通,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使得性格内向或当面沟通有障碍的学生也能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应该说,这种交流、沟通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可以作为传统心理咨询的补充。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讲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着力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各种烦恼,及时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要教育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为将来而努力奋斗。
  (二)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改善育人环境
  据对F大学贫困生社团参与的调查显示:53.15%的贫困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团“提高了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可见贫困学生通过社团参与较好地克服了自卑心理,并且还有37.84%的贫困学生认为还“获得了成就感”,39.64%的贫困学生希望“建立贫困学生社团”[4]。建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可以在学校和困难生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主要由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组成,更能了解和代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想法。所以学校应设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让该社团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或形式,与学校、老师达成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同时,指导老师通过与社团干部及社员的频繁接触,系统、全面地了解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状况及需求,与他们成为朋友,亲密地与他们谈心,这样可以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为动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培养这个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他们心理上的一些不满、疑惑得到宣泄,从而消除焦虑感、增强自信心。
  2、该社团可以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在这个社团里,他们无需掩饰自己的经济贫困状况,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现象,可以解开心扉,诉说心中的困惑,还可以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社员的集体活动,例如:爬山、打球、跑步、郊游等。另外可通过网络开通博客或QQ群,让大家畅所欲言。这样不但可以互相增进感情,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3、该社团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与创造性。我们可以开展毕业生物品回收及派发,以感恩、诚信、责任等主题的活动,这不但能解决部分同学的经济问题,重要的是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大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归属感,还可以让广大的同学在活动中学会感恩、诚信,增强责任感。其实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的,内容可以丰富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这群同样经济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参与活动、解决问题,从中提升创造、交际、组织、管理和沟通等能力;同时培养协作精神、丰富学习生活,让他们走出自卑等心理障碍;并且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还可以设立社会的基金会、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为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经济问题。当经济问题解决了,那么心理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三)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绝不应仅限于心理咨询、社团的建设,而应该形成一个经济帮助体系和育人体系。
  1、高校应认真做好奖、助、贷、勤、学费减免等资助工作。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到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的评选及发放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每一个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解决困难。高校还应争取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成立各类社会助学金基金,拓宽救助渠道。
  2、奖、助、贷、学费减免等资助都只能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时的经济困难,这些措施只能为学生提供“输血”的功能,而真正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是建立自我“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径,所以高校应加大勤工助学的工作力度,优先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力求他们通过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也只有这样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才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学会感恩。
  3、要抓典型,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缺乏的是自信。高校可以通过表彰优秀、先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行奖学金的颁发仪式、评选“自强之星”、在宣传栏上宣传这些学生的事迹、在校报和网络上刊登他们的感想等,让他们意识到经济贫困并不可怕,只要自强不息,同样可以通过国家、学校、社会的帮助完成学业;只要奋发图强,同样可以很优秀。但开展以上活动必须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自强之星”的遴选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否则只会得到反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绍玫.大学贫困生的不良心理表现及解决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5):39.
  [2]李海星.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424.
  [3]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69-371.
  [4]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4):3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从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分析、课程授课内容与作业设计、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特色、课程教材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50-02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分析  (一)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
期刊
摘要:国内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只关注英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边倒”文化教学会导致英语学习者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旨在通过测试、问卷、访谈方法调查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概念、定理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和直观形象的方式。本文在简单分析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提出了四项举措。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54-01  高等数学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承担着提
期刊
摘要:1992年,北外出版了由马晓宏,柳利编写的基础法语教材《法语》,这本教材成为了很多大学法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基础教材。在2007年,北外出版了《法语》的修订本,并针对92版《法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修改。这些尝试是否成功?本文通过调查兰州大学法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该教材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教材;教学法;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
期刊
摘要:鄂伦春民歌产生于大森林的生活背景,连绵无际的林海是鄂伦春人民生活之源,生存之根,民歌之魂。鄂伦春民歌的旋律婉转优美,简单的曲式方整的结构,展现了原始森林文化的艺术特质。明快节奏、简洁的节拍显示了人们生活的质朴,又可见鄂伦春民歌以抒情歌曲见长。  关键词:鄂伦春;民歌;语素  中图分类号:J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15-02  一、跌宕延绵的旋律性 
期刊
摘要:音乐艺术素养在学生时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全国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普遍不容乐观。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针对高校中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知识的匮乏,音乐艺术精神层面的偏离,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通过分析原因,认为加强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注重校园的环境艺术建设,营造浓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综合量化评价问题的方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几种学生宿舍设计方案做出评价和比较。首先将最佳学生宿舍设计方案定为目标层,把学生宿舍的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定为准则层,进一步把建设成本等做为子准则层,把四种典型的学生宿舍设计方案作为方案层,从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建立以建设成本等因素为子目标的正互反矩阵,分析并找出影响各个子目标的因素且分别用数学表达式进行量化,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方案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原因,探讨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08-01  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对诸多产业影响的日趋明显,知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这一时代
期刊
摘要: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其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极少数艺术中专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基础的音乐素质方面的训练,并且已经步入成年,已经错过了建立稳定的固定唱名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根据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和就业方向,探索行之有效的视唱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满足就业岗位需要。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视唱练耳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如何充分有效的使用无线技术和移动设备来辅助学习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中心。针对目前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本文分别从其定义特点、研究理论框架及研究重心和热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通过介绍国外移动设备在语言学习上的应用,总结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此引起国内对移动学习及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的更多关注,促进国内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