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速裁案件宜实行有限二审制r——基于1055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速裁程序首选效率价值,但公正价值的基础性地位不能抛弃.基于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实质,速裁案件的对抗性极小,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的可能性也应该微乎其微.但在实践中,被告人以量刑过重为由上诉或空白上诉后又撤回上诉,随意否认认罪认罚协议,这些程序滥用的行为降低了刑事速裁程序的效率.与此同时,速裁案件一审判决中的错误应当允许通过第二审程序得到纠正.一审终审制观点重视效率价值但忽视公正价值,其理论根据与实践基础不足.两审终审制观点将速裁程序的效率优位限于一审、排除于二审,对上诉权滥用行为予以容忍.速裁案件宜实行有限二审制,在保留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同时,改无因上诉为有因上诉,对上诉理由进行审查,从而避免无实质性错误的案件进入二审,以保持速裁程序的效率优势.
其他文献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机遇,分析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经验,并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的关键要素。
值建党百年的重大节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四史"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经验,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四史"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于2021年6月5日在杭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学者、知名学术期刊编辑和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围绕"四史"理论与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刊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必须结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定位,将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路径,将彰显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逻辑。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课程有效衔接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针对广东省试点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5所高职院校与对口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阐明了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的递进性、连续性、衔接性,建构了四维贯通的课程体系。
在过失犯中采纳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既有实定法依据,也能够解决实务中践行传统过失审查模式所导致的问题,保证归责范围的妥当性.要使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研究的教义学成果在实务中落地生根,必须结合实务案例确定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适用的具体操作指南.首先,合义务替代行为是最低限度的符合全部注意义务的行为.其次,应当区分风险,在假定因果流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与行为人所创设风险之实现有关的"关联风险",而要避免的"结果"必须结合具体的时空关系进行判断.最后,应当判断是否确定能够避免结果发生,在不能确定能否避免结果发生时,应采取
针对目前门禁系统识别检测比较单一,同时对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人员面部识别准确率较低等问题,为提高门禁系统识别准确率及识别速率,采用Jetson nano,利用OpenCV库和传统的人脸识别算法来实现人员面部识别;运用热成像技术快速、准确采集人体温度;采用Arduino、Jetson nano通过WiFi与Arduino通信控制门禁的开启与关闭。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该门禁系统能够快速准确进行人脸识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在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指引下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志愿者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所获得的政策激励基本属于保健因素范畴,而非真正能增加满意度的激励措施,因而虽然也能短暂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但最终并不能提高受激励者的实际参与积极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即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志愿参与水平,难以实现。改变现状的出路在于,将政策设计的焦点转向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
工程建设类专业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呈现多样性,发展岗位体现融合性。“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就业岗位对应,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基于“1+X”证书制度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复合型学习平台,构建良好的自主化学习生态,采用源于实际工程的项目化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初始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将提升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9年高职百万扩招开始,高职院校生源更加多元化。来自不同渠道的学生,层次不一、基础不同、发展需求不一致、个体差异很大。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源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通过学情分析,开展生源精准分层分类、全面的专业指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分步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制定了各项保障措施以探索高适用性的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课题依托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开展了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实践,构建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理实一体教学+翻转课堂+云班课APP+QQ+立体化教材”的O2O混合教学模式。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工具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阐述该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