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眼见到刘润,老人穿着一身黄军装。他的女儿说,父亲从部队转业至今,一直保留着穿军装的习惯。
今年已86岁高龄的刘润,头发花白,拄着拐杖,但依然精神矍铄。老人的右眼曾被弹片炸伤,已经完全看不见了,耳朵也有些失聪,一句话要对他讲好几遍才能听得清。当记者谈及战争中的往事,老人突然来了精神,急忙走进卧室,搬出了一大堆他珍藏的各种奖章、奖状。
刘润老人的回忆带记者走进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刘润,1929年3月出生于宁夏盐池县惠安堡乡大湾大队石嘴子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中。当时家中已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家人靠种几亩薄田,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刘润12岁那年,为了生存,父亲把他送到邻村一户有钱人家干活。小小年纪的他,每天不仅要砍柴、打扫院落、饲养牲口,还要赶上毛驴到十里外的吃水井去驮水。
刘润回忆道:“有一天我赶着毛驴去驮水,数九寒天啊,手脚都冻僵了,井台上也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艰难地往上拉着水桶,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我就掉进井里了。冰冷的井水冻彻心肺,我当时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了了,幸亏有一起来驮水的人及时把我救了上来。由于连冻带吓,回去后我浑身打颤不止,雇主怕我再出事给他惹麻烦,就把我辞退了。”
旧社会的苦难远不止于此。回家后不久,刘润一家又遭遇了马匪抓兵,他的大哥、二哥先后都被抓走了。为了躲避土匪骚扰和马匪再次抓兵,1943年,父亲带着全家逃到了甘肃环县,在甜水堡范记沟泉住了下来。刘润说,那边和盐池老家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当时已经是红区了。
说起抗战,刘润脸上露出一丝遗憾:“很可惜,打鬼子的时候我还小,只是在后方搞大生产,没有到战场上去。”不过随即老人又释然了:“搞好生产也是支援前线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算是为抗战作贡献。”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因为是后方,所以并没有大战事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解放区经济严重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共甘共苦。经过努力,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据刘润回忆,当时根据地的群众吃的穿的都很缺,吃的多是陈仓小米,穿的则是老布,一些家庭困难、人口多的老乡家里甚至衣不遮体。尽管如此,当县上来为军队征粮时,群众还是义不容辞地拿出家里仅存的粮食支援前线。
刘润至今记得,那时母亲起早贪黑地做鞋,做好一批就让他送到抗日救援会去。他跟着母亲种粮、养羊、打盐、做鞋做衣服,用点滴行动支持抗战。
1945年2月,刘润参军了,16岁的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就在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准备上前线时,中国人民历时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刘润说,那时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不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我身上有三处伤疤,右眼被炮弹炸瞎了,腿也被打折过,背部还有一块弹片至今未取出。这是我的光荣,也是我最骄傲的地方。”说这话时,刘润老人的脸上绽出了一抹微笑。
16岁参军后,刘润从环县游击队到警三旅七团三营八连,当过战士、班长、排长,又到四连先后任副连长、连长、团后勤股股长,1962年任西藏军区边防五团边防队队长。17年间,他参加过瓦子街战役、兰州战役、扶眉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30多次,战场上他九死一生。
“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到屯子镇接王震,我们连的任务是狙击追击王震司令员的敌人。战斗打响时,只听到子弹在头上乱飞乱叫,我也顾不上害怕了,就跟着战友往前冲杀。”
当记者问及他右眼的伤,刘润又滔滔不绝讲了起来:“那是1947年,在攻打店头镇的战斗中,敌人倚仗高高的碉堡、楼房做掩护,居高临下,如果直接进攻,我军伤亡会很大。于是连长命令我们沿着房屋挖洞进屋,一方面可以掩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能靠近敌人。班长带领我们用缴获的刺刀、钢盔做工具,由于战事紧张,墙洞很快就被挖开了。战士们钻进围墙往敌人窝里猛投手榴弹,双方打得激烈,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枪弹下。突然间,一块飞来的弹片打进了我的右眼,当时我满脸是血,钻心地疼。卫生员过来给我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后,我又继续往前冲,直到天亮才撤出了战斗。”
“还有兰州战役,这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我们一野共歼敌2.7万人,消灭了马步芳集团的主力,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
回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刘润侃侃而谈,依稀显露出他当年的豪迈之情。细数着手中闪闪发光的奖章,老人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峥嵘岁月。“这是解放西北纪念章,1950年发的;这个是‘人民功臣’奖章,是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这枚分量最重,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刘润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性格刚正耿直,他的脊梁一辈子从未弯过。许多次,父亲都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对组织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任何困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在战争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老战士们一个个逝去,而健在的老战士们也步入晚年。历史铭记着他们的“国史明标第一功”。后人应在缅怀和寻访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所有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把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今年已86岁高龄的刘润,头发花白,拄着拐杖,但依然精神矍铄。老人的右眼曾被弹片炸伤,已经完全看不见了,耳朵也有些失聪,一句话要对他讲好几遍才能听得清。当记者谈及战争中的往事,老人突然来了精神,急忙走进卧室,搬出了一大堆他珍藏的各种奖章、奖状。
刘润老人的回忆带记者走进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苦难的童年
刘润,1929年3月出生于宁夏盐池县惠安堡乡大湾大队石嘴子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中。当时家中已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一家人靠种几亩薄田,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刘润12岁那年,为了生存,父亲把他送到邻村一户有钱人家干活。小小年纪的他,每天不仅要砍柴、打扫院落、饲养牲口,还要赶上毛驴到十里外的吃水井去驮水。
刘润回忆道:“有一天我赶着毛驴去驮水,数九寒天啊,手脚都冻僵了,井台上也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艰难地往上拉着水桶,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我就掉进井里了。冰冷的井水冻彻心肺,我当时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了了,幸亏有一起来驮水的人及时把我救了上来。由于连冻带吓,回去后我浑身打颤不止,雇主怕我再出事给他惹麻烦,就把我辞退了。”
旧社会的苦难远不止于此。回家后不久,刘润一家又遭遇了马匪抓兵,他的大哥、二哥先后都被抓走了。为了躲避土匪骚扰和马匪再次抓兵,1943年,父亲带着全家逃到了甘肃环县,在甜水堡范记沟泉住了下来。刘润说,那边和盐池老家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当时已经是红区了。
搞好大生产,支援抗战
说起抗战,刘润脸上露出一丝遗憾:“很可惜,打鬼子的时候我还小,只是在后方搞大生产,没有到战场上去。”不过随即老人又释然了:“搞好生产也是支援前线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算是为抗战作贡献。”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因为是后方,所以并没有大战事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解放区经济严重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战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共甘共苦。经过努力,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据刘润回忆,当时根据地的群众吃的穿的都很缺,吃的多是陈仓小米,穿的则是老布,一些家庭困难、人口多的老乡家里甚至衣不遮体。尽管如此,当县上来为军队征粮时,群众还是义不容辞地拿出家里仅存的粮食支援前线。
刘润至今记得,那时母亲起早贪黑地做鞋,做好一批就让他送到抗日救援会去。他跟着母亲种粮、养羊、打盐、做鞋做衣服,用点滴行动支持抗战。
1945年2月,刘润参军了,16岁的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就在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准备上前线时,中国人民历时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刘润说,那时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不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战火纷飞的岁月,九死一生
“我身上有三处伤疤,右眼被炮弹炸瞎了,腿也被打折过,背部还有一块弹片至今未取出。这是我的光荣,也是我最骄傲的地方。”说这话时,刘润老人的脸上绽出了一抹微笑。
16岁参军后,刘润从环县游击队到警三旅七团三营八连,当过战士、班长、排长,又到四连先后任副连长、连长、团后勤股股长,1962年任西藏军区边防五团边防队队长。17年间,他参加过瓦子街战役、兰州战役、扶眉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30多次,战场上他九死一生。
“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到屯子镇接王震,我们连的任务是狙击追击王震司令员的敌人。战斗打响时,只听到子弹在头上乱飞乱叫,我也顾不上害怕了,就跟着战友往前冲杀。”
当记者问及他右眼的伤,刘润又滔滔不绝讲了起来:“那是1947年,在攻打店头镇的战斗中,敌人倚仗高高的碉堡、楼房做掩护,居高临下,如果直接进攻,我军伤亡会很大。于是连长命令我们沿着房屋挖洞进屋,一方面可以掩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能靠近敌人。班长带领我们用缴获的刺刀、钢盔做工具,由于战事紧张,墙洞很快就被挖开了。战士们钻进围墙往敌人窝里猛投手榴弹,双方打得激烈,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枪弹下。突然间,一块飞来的弹片打进了我的右眼,当时我满脸是血,钻心地疼。卫生员过来给我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后,我又继续往前冲,直到天亮才撤出了战斗。”
“还有兰州战役,这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我们一野共歼敌2.7万人,消灭了马步芳集团的主力,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
回想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刘润侃侃而谈,依稀显露出他当年的豪迈之情。细数着手中闪闪发光的奖章,老人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峥嵘岁月。“这是解放西北纪念章,1950年发的;这个是‘人民功臣’奖章,是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这枚分量最重,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刘润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性格刚正耿直,他的脊梁一辈子从未弯过。许多次,父亲都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对组织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任何困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在战争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老战士们一个个逝去,而健在的老战士们也步入晚年。历史铭记着他们的“国史明标第一功”。后人应在缅怀和寻访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所有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把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