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无边无际?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h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边无际的早晨》之于李佩甫的创作而言,是处于他的成名作《红蚂蚱 绿蚂蚱》,与此后《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所构成的“平原三部曲”之间的。所以,今天隔了一定时空回头去看,这部小说的位置恰如一个乐曲曲式的中段,既没有起始部的明艳,也没有真正的展开部的平缓,而恰恰突出了两者之间转折的奇崛。
   这部小说重读与初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实话说,我并不太喜欢这个阅读的感受。它所呈示的批判指向与悲悯指向有着杂糅的混合感,也许它是真实的,但就是这个真实让人不悦。“国”这个人物,作为小说阅读者的我们可以理解,但真的谈不上喜欢。这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大多数”?一个一种文化的土壤孕育出的“种子”?一种可能要以“种子”的命运参与构筑它的环境的“主谋者”?作家的批判不动声色,犹如“无边无际的早晨”之薄雾弥漫,作家的怜惜也氤氲其间,犹如早晨的无边无际。每一个早晨,就如一个人的成年之前,而是不是可以说,这一切,在成人之前,在“早晨”之前,就已命定了呢?李佩甫在这部作品中没有作出回答,这也促使了他在此后的一切与平原有关的长篇作品中必须找出一个答案。
   从目前来看,他仍在找。
   答案也许不止一个。
   正如“国”这个人物,也不止一个。在“国”作为人物出现之前,他在现实当中也许已经出现了无数次,无数个的“个人”,构成了“人物”这个走上了纸面的典型。
   那么,“创造”了这一“人物”的人,作家,想要从他的“造物”中寻到什么答案呢?这是这次重读我感到兴趣的所在。
   詹姆斯·伍德在其《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一书中,写道:“小说经常让我们能正式地洞察某个人人生的形态:我们能够看到许多虚构人生的起始与终结,它们的成长与犯下的错,停滞与漂浮。小说以很多方式来呈现——依靠它纯粹的视野与篇幅(角色众多的长篇小说,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有许许多多的起始与终结),也依靠它的精练与简短(把一个人的人生从开头到结尾彻底地压缩的中篇小说……”小说的创造者之不凡之处,在于他是一个“造物者”,他创造出一个也许压根在这世上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或者说,他用了一种混合的化学式的方法,造出了一个我们在“这一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许多个个人的集合。那么,“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小说给了我们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摆在那里,让我们眼见一个“人物”的生与“死”,他的与众不同,也同时是集合种种的人生起伏。第一个让人难忘的细节,是“国”的出生,他诞生的特殊场景,以及在他的出生之后母亲父亲的先后离世。村人们把他从灶火灰与血泊中救出的一瞬,就注定了这个人物在这部小说中要始终处于“聚光灯”下的可能。的确,果然,“国”是包括三婶在内的全村妇女用乳汁一点点喂大的,这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他(她)们都是给予他生命的亲人。第二个细节,三叔经过了三次送礼,终于为“国”挣得了一个也许会改变他人生走向的指标,但“国”却拒绝去,原因在于他没有一件可以穿得出门的衣裳。而解决了这一面子窘境的是三叔从村中借来的一件绿军装。这是一个孤儿的“成人礼”吗?的确,“国”穿上它,找到了一个人成为人的最基本的体面。这体面,不是他一个人的,也同时是一个村庄的体面。但同时你会关注到他也剥夺了村子里另一位青年的体面,那个借他绿军装的男青年,因没有这身代表了体面的衣裳而相亲失败。第三个细节,是在事务与人际的应酬中,在人与人的矛盾与争斗中,“国”处于两个方阵的争取与撕裂中。他在夜半回到村庄去找三叔要个答案,三叔没有告诉他怎么办,只是说若不行的话,就回来吧。“国”没有回来,也没有选择成为落井下石者。他的选择,使得他的命运迎来了另一次转机。同时也让他第一次领略到了某种丛林法则。然而,这选择是谁——他自己——做出来的么?还是一种土地伦理的自然法则使然呢?没有谁追问,也没有谁能说得清楚。人与土的关系,一直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存在。它不可解析。虽然我们的作家一直没有放弃这样的试探。第四个细节,也是让我极受震撼的,是大李庄村的平坟事件,公路要穿村而过,大李庄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披着被子日夜守着祖先的坟地,领导只得求助于“国”。而“国”站在黑压压的乡亲们面前,他一个个喝斥般地高声叫出三叔们的名字,叫出长辈们的名字,叫出同辈们的名字,他的声音好像已不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发出的声音。然而,三叔们在这样的喝斥下一个个地败下阵来,而“国”在“聚光灯”下的高光表现,在于他向母亲的坟大声呼叫“儿不孝了”之后,指挥人挥动铁锹先平了他母亲的坟。也许是从这一刻,“国”这个人物,与生养他的土地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是他自己也始料未及不愿发生的,然而它就是发生了,发生得合乎“这一个”人生发展的逻辑。果然,“国”获得了提拔,他的“成长”是从人与土的断裂中获得的么?小说只给我们细节,并不提供结论。第五个细节,是结尾,是的,人“成人”之后,他就不能不面临一个现实的、同时也是哲学的问题,那就是——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关于恐惧的小说,我在这篇小说里想探讨的一个命题是,究竟什么是人类真正的恐惧。  这篇貌似由失恋开头的小说,从一开始真正指向的并不是爱情与情欲的问题,而是,人所恐惧的究竟是孤独还是失去自由。婚姻和爱情以及偷情都不过是证明这个命题的几种道具。同时在这个命题的掩护下,我也在努力去解构这个时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传统的稳固的婚姻在这个时代里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必须有常规
5月25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单一民族党捐赠防疫物资交接仪式在中国驻巴布亚新几亚使馆举行。中国驻巴新大使薛冰代表中方向该党领袖、东高地省省长努姆转交物资。  5月27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有关负责人同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外委会副主席索斯亚拉进行视频通话。  5月2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军出席“中委执政党抗疫经验视频交流会”。湖北省委常委、省卫健委主任王贺胜,委内瑞拉
2016年英国脱欧、难民危机、特朗普当选等事件折射出世界政治开始进入失序、失真、失灵的新混沌期。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局势对全球政治转向作出敏感反应,突出表现在韩国政局发生急剧变化,朴槿惠总统遭弹劾,各政治势力摩拳擦掌备战2017年总统选举。这一政治乱象不仅为韩国内政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韩国的外交安全政策陷入重重迷雾。  DOI: 10.19422/j.cnki.ddsj.2017.01.00
我承认自己一直偏好属于幻想的事物,希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虚构构筑一个意外的陌生的世界,而对“现实”或多或少有些轻视。然而我个人最为看重的中篇小说《失败之书》源自于现实,这篇中篇小说同样是源自于现实,是我的朋友白雯霞父亲白宝臣的亲身经历——为了让我“完成”这篇小说,老人家甚至提供了新年的证照和下岗证——当然在小说写作中我依然添枝加叶,让它略有变化。我没有修改我的文学判断,但我也承认,我暗暗地做了些调整
1999至2013年,我住在那坡县一个叫团部的地方。那坡县是个边防县,和越南南部山水相连,县城距离边境七十多公里。团部以前驻扎着边防部队,后来部队搬走了,团部里的房子就出租给人,租金极为便宜。团部极大,像一个居住小区,租住着各式各样的人。有外地的生意人,本地从农村上县城来谋生的人,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经济能力有限的人,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那几年我极为苦恼,工作和经济压力让我觉得很吃力。每天
一、中美元首友好互动,“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  2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致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祝中国人民元宵节快乐、鸡年吉祥如意,并表示希望同中方发展互利共赢的建设性关系。10日,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通电话,感谢祝福并对其积极拓展中美合作、发展建设性双边关系的态度表示赞赏。在随后长达45分钟的直接沟通中,两国元首就政治、经济等领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广泛沟通,并就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发
共产国际的影响与  中国共产党执政  1919年成立的共产国际,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挥部,留下了丰富多样的遗产。得益于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积极活动,世界各大洲出现了几十个共产党,他们成为对各民族革命具有感召力的中心。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其虽未实现成立时的既定目标和使命,却留下了几十个国家的共产党以及蓬勃开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曾经加入共产国际并受严格集中制束缚的共产党,在共
非洲萨赫勒地带[1]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民族和宗教矛盾的结合带与冲突带,[2]其北部的西亚北非地区是恐怖主义泛滥的重灾区。由于全球反恐斗争的发展,国际恐怖主义及“基地”组织借助地缘上的便利不断向萨赫勒地带扩散。这为该地带本土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提供了契机,同时也给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构成了巨大威胁。  萨赫勒地带恐怖主义的扩散  当前,“基地”组织的扩张和本土恐怖主义的嚣张使萨赫勒
王守法,1954年出生,河北人,经济学博士,教授,2001年起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他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并结合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完成了多部著作和论文。他的代表作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美国大学思想的演变及启示》、《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把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到新水平》、《学校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思考》、《地方院校应注重特色发展》
叶广芩的《状元媒》发表在2008年的《北京文学》上,当时就让我眼前一亮。   《状元媒》是一出传统的京剧剧目,叶广芩不仅将其拿来作为小说标题,而且还将其用到小说情节之中。初读这篇小说时就觉得这个构思顶有意思的,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叶广芩要以这样的构思写一系列的小说。《状元媒》只是一个引子而已,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就有《大登殿》《三岔口》《逍遥津》《凤还巢》等十余篇在各家文学刊物上登出来,叶广芩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