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 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重而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辅导员若发生职业倦怠,对其自身而言,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对学校而言,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寻找有效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情绪倦怠
处于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对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其疲劳状态,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1.2对工作的冷漠
对学生工作没有热情,满意度也降低,减少接触甚至拒绝接触学生,对学生麻木、冷漠,把学生工作看成是一种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冷眼相对,多疑猜忌。往往表现出缺勤、离职等行为。
2.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內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2 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 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2.3 群众认同低
总体上讲,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是十分认可的,认为这支队伍能战斗、能担当,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许多人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谁都可以干的琐碎事务,层次不高,可有可无。认同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对辅导员认同度低,他们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性的,只是临时处理一些学生事情,不具备专业性;二是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讲大道理,管生活琐事,没有学术性;三是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工作价值认识不够,既得不到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又常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时常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工作缺乏激情,自我认同低。
3.解决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对策
3.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辅导员的自身修养与人格魅力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倘若辅导员言行不一,却以那些枯燥无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的这种逆反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辅导员的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因此,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2多在辅导员组织队伍中开展活动
高校可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组织氛围。比如成立辅导员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联谊会等辅导员群体组织,以此搭建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分享辅导员的感受和经验,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辅导员团队的职业归属感。
3.3构建发展可行的职业晋升渠道
职业晋升渠道确定了个人的发展空间,是辅导员最为关注的。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较为强烈,高校要充分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辅导员的职业晋升渠道主要有职称提高和职务提升两个方面。在职称评定上,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要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学者,专心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的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后备干部的“蓄水池”,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契机,把重视辅导员工作从制度抓起,切实从辅导员的实际困难出发,提高辅导员待遇,使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以党中央提出的“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为准绳,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74-176.
[2]高世杰.高校辅导员队伍共同愿景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
[3]王强,赖丹凤.青年团学教师心理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黎明织业大学学报.2005,(4):73-75.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情绪倦怠
处于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活力,没有工作热情,对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其疲劳状态,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1.2对工作的冷漠
对学生工作没有热情,满意度也降低,减少接触甚至拒绝接触学生,对学生麻木、冷漠,把学生工作看成是一种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冷眼相对,多疑猜忌。往往表现出缺勤、离职等行为。
2.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內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2 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 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2.3 群众认同低
总体上讲,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是十分认可的,认为这支队伍能战斗、能担当,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许多人看来,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是谁都可以干的琐碎事务,层次不高,可有可无。认同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对辅导员认同度低,他们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性的,只是临时处理一些学生事情,不具备专业性;二是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讲大道理,管生活琐事,没有学术性;三是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工作价值认识不够,既得不到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和支持,又常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时常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工作缺乏激情,自我认同低。
3.解决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对策
3.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辅导员的自身修养与人格魅力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倘若辅导员言行不一,却以那些枯燥无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的这种逆反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辅导员的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因此,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2多在辅导员组织队伍中开展活动
高校可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组织氛围。比如成立辅导员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联谊会等辅导员群体组织,以此搭建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分享辅导员的感受和经验,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辅导员团队的职业归属感。
3.3构建发展可行的职业晋升渠道
职业晋升渠道确定了个人的发展空间,是辅导员最为关注的。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较为强烈,高校要充分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条件。辅导员的职业晋升渠道主要有职称提高和职务提升两个方面。在职称评定上,要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要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学者,专心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的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后备干部的“蓄水池”,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4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契机,把重视辅导员工作从制度抓起,切实从辅导员的实际困难出发,提高辅导员待遇,使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以党中央提出的“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为准绳,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燕.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与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74-176.
[2]高世杰.高校辅导员队伍共同愿景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
[3]王强,赖丹凤.青年团学教师心理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黎明织业大学学报.2005,(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