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为解决经济发展和防备侵略战争,中国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和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中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还是中国首次的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文中以遵义三线建设为例作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三线建设;西部发展;宝贵遗产Abstract: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mid sixty's to mid seventy's, in order to sol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event a war of aggression, in Northwest China in Southwest Sichuan, Yunnan, Guizhou and Shaanxi, Gansu, Ningxia, Qinghai, on a large scale "three line construction". Three line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the Chinese have a relatively safe strategic rear, or China's first western big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left precious heritage.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line of Zunyi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Keywords:Three line construction; western development; precious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D412.62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到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二、三线建设是中国的首次西部开发
毛澤东搞三线建设的眼光、气魄、思路,给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启示。江泽民在90年代初多次视察西部地区,对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大型企业倍加关注。他当时就指出,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认识。1993年4月,他还在为一部书的题词中写道:“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他对三线建设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肯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三线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党中央于1999年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因此说,三线建设就是中国发展史上最早的西部开发。对西部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为西部留下宝贵遗产
工程浩大的三线建设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78年才落下帷幕。国家“三五”“四五”计划的投资,大部分用在三线建设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是继“一五”计划建设之后,生产力布局第二次向西推进。对于西部发展,三线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状况,奠定了西部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线建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并新开辟了一批航线,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线建设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崛起。继续向大城市迈进,这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和辐射源。当年三线建设者们那种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钻山沟,藏山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的业绩在西部开发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西部开发提供了难能的精神动力。
四、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一)遵义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布局情况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任务,从1965年至1978年,国家在遵义地区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以铁路为先导,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余元,约占贵州省三线建设总投资的三分之一,重点新建国防工业项目7项,民用重点项目24项,其中新建10项,改建、扩建11项,续建3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黄金时期”。
1、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是遵义市三线建设的重点。根据国家总体安排,第七机械工业部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在遵义地区的遵义市(今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境内建设了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六一基地。基地下属企事业单位35个,其中建在原县级遵义市境内有梅岭化工厂、风光木器厂、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新工艺研究所、3427医院、印刷所、航天职工大学、航天中学、航天小学、航天幼儿园、721通讯站等11个企事业单位和○六一基地机关等。
2、铁路建设。川黔铁路是贵州通向祖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干线,是西南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成渝铁路小南海站,南至贵阳站,全长415公里。遵义境路段北起桐梓县木竹河站,南至遵义县的小水村隧道交息烽县境,全长175.5公里。通过17个乡镇。境内26个站。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要冲。
3、机场建设。新舟机场,距遵义市54公里,位于遵义县新舟境内。198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跑道长3000米,机场附属设施完善,可供各类型飞机起降,是现代化的二级机场,未开展民航业务。
4、能源建设。乌江渡水电站是三线建设中贵州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发电量33.4万千瓦。极大地改善了遵义能源状况,为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5、冶金工业建设。该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总投资约3.3亿元,成为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工业建设投入最多的项目。新建了全国唯一的海绵钛全流程熔炼企业——遵义钛厂,扩建遵义铁合金厂(八五厂),生产能力从1964年的1万吨扩大到1983年的7.6万吨,成为国内唯一具有采矿、选矿、烧结、冶炼工艺体系的大型铁合金企业。
6、机械电子工业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项目较多的行业。1964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上海市组织内迁厂在遵义市建设以高低压电器元件及成套控制设备生产为主的电器工业基地。1966年至1978年,投资8000万余元建成国内电器生产五大基地之一的长征电器基地(长征电器公司)。
7、化学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地区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列入改建扩建的项目有遵义碱厂,新建年产3000吨聚氯乙烯车间和与之配套的50立方米/小时氮氧站,烧碱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万吨。成功研制高效低毒农药杀虫剂,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在赤水县兴建了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0万吨的国有大(一)型企业、贵州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8、医药卫生教育事业建设。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校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已成为贵州省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先后开办技校、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推动了全市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1、新型工业长足发展
通过三线建设,以川黔铁路的兴建,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的扩建改造,形成了以遵义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使遵义成为拥有国防科技、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能源、食品、轻纺、建材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
科技实力迅速增强
通过三线建设,遵义地区增加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骨干,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内迁企业一套较为严格、周密、科学、合理的有效管理办法,为遵义地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同时,大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医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批先进设备设施的入驻,扩大了遵义的科技力量,拓展了遵义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增强了遵义科学技术实力。
3、社会事业方面的贡献
三线建设不仅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更是遵义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三线建设给遵义带来了发展机遇,在遵义三线企业对促进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遵义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三线建设和三线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中, 为遵义留下了具有历史、文化、技术、建筑等社会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
关键词:三线建设;西部发展;宝贵遗产Abstract: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mid sixty's to mid seventy's, in order to sol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event a war of aggression, in Northwest China in Southwest Sichuan, Yunnan, Guizhou and Shaanxi, Gansu, Ningxia, Qinghai, on a large scale "three line construction". Three line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the Chinese have a relatively safe strategic rear, or China's first western big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left precious heritage.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line of Zunyi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Keywords:Three line construction; western development; precious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D412.62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到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二、三线建设是中国的首次西部开发
毛澤东搞三线建设的眼光、气魄、思路,给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启示。江泽民在90年代初多次视察西部地区,对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大型企业倍加关注。他当时就指出,从国际形势来看,我们对三线建设的重要性,应当有进一步的认识。1993年4月,他还在为一部书的题词中写道:“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他对三线建设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肯定。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三线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党中央于1999年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因此说,三线建设就是中国发展史上最早的西部开发。对西部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线建设为西部留下宝贵遗产
工程浩大的三线建设差不多经历了三个“三个五年计划”,直到1978年才落下帷幕。国家“三五”“四五”计划的投资,大部分用在三线建设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是继“一五”计划建设之后,生产力布局第二次向西推进。对于西部发展,三线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状况,奠定了西部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线建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并新开辟了一批航线,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线建设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崛起。继续向大城市迈进,这批新兴工业城市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和辐射源。当年三线建设者们那种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钻山沟,藏山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的业绩在西部开发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西部开发提供了难能的精神动力。
四、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一)遵义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布局情况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任务,从1965年至1978年,国家在遵义地区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以铁路为先导,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相互配套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余元,约占贵州省三线建设总投资的三分之一,重点新建国防工业项目7项,民用重点项目24项,其中新建10项,改建、扩建11项,续建3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遵义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黄金时期”。
1、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是遵义市三线建设的重点。根据国家总体安排,第七机械工业部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在遵义地区的遵义市(今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境内建设了航天产品科研、生产基地○六一基地。基地下属企事业单位35个,其中建在原县级遵义市境内有梅岭化工厂、风光木器厂、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新工艺研究所、3427医院、印刷所、航天职工大学、航天中学、航天小学、航天幼儿园、721通讯站等11个企事业单位和○六一基地机关等。
2、铁路建设。川黔铁路是贵州通向祖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干线,是西南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成渝铁路小南海站,南至贵阳站,全长415公里。遵义境路段北起桐梓县木竹河站,南至遵义县的小水村隧道交息烽县境,全长175.5公里。通过17个乡镇。境内26个站。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要冲。
3、机场建设。新舟机场,距遵义市54公里,位于遵义县新舟境内。198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跑道长3000米,机场附属设施完善,可供各类型飞机起降,是现代化的二级机场,未开展民航业务。
4、能源建设。乌江渡水电站是三线建设中贵州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发电量33.4万千瓦。极大地改善了遵义能源状况,为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5、冶金工业建设。该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总投资约3.3亿元,成为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工业建设投入最多的项目。新建了全国唯一的海绵钛全流程熔炼企业——遵义钛厂,扩建遵义铁合金厂(八五厂),生产能力从1964年的1万吨扩大到1983年的7.6万吨,成为国内唯一具有采矿、选矿、烧结、冶炼工艺体系的大型铁合金企业。
6、机械电子工业建设。是遵义地区三线建设项目较多的行业。1964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上海市组织内迁厂在遵义市建设以高低压电器元件及成套控制设备生产为主的电器工业基地。1966年至1978年,投资8000万余元建成国内电器生产五大基地之一的长征电器基地(长征电器公司)。
7、化学工业建设。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地区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列入改建扩建的项目有遵义碱厂,新建年产3000吨聚氯乙烯车间和与之配套的50立方米/小时氮氧站,烧碱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万吨。成功研制高效低毒农药杀虫剂,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在赤水县兴建了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0万吨的国有大(一)型企业、贵州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8、医药卫生教育事业建设。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校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已成为贵州省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先后开办技校、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推动了全市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三线建设带动遵义城市发展
1、新型工业长足发展
通过三线建设,以川黔铁路的兴建,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的扩建改造,形成了以遵义市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使遵义成为拥有国防科技、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能源、食品、轻纺、建材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
科技实力迅速增强
通过三线建设,遵义地区增加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骨干,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内迁企业一套较为严格、周密、科学、合理的有效管理办法,为遵义地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同时,大批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医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批先进设备设施的入驻,扩大了遵义的科技力量,拓展了遵义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增强了遵义科学技术实力。
3、社会事业方面的贡献
三线建设不仅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更是遵义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三线建设给遵义带来了发展机遇,在遵义三线企业对促进遵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遵义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三线建设和三线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中, 为遵义留下了具有历史、文化、技术、建筑等社会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