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波澜不惊看不出表情的脸,一双深邃冷静不动声色的眼。
看完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张脸和这双眼总在我的眼前晃动,我感受着主人公毫无表情的面容所掩盖的心灵的巨大悸动,感受着影片对正义战胜邪恶、人性艰难复归的默默讴歌。
主人公魏斯勒是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情报处的秘密警察,他忠于职守,深陷的眼窝,永远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对方。他具有高超的窃听、审讯等技巧,工作中如同一头猎犬,不知同情怜悯为何物,不知疲倦地追逐猎物,直到猎物崩溃倒地求饶。他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家人和兴趣爱好,精神世界如一片荒漠。他奉命窃听与西德艺术界交往密切的诗人、剧作家德瑞曼夫妇的家庭生活,一旦找到所谓“反对国家”的证据,“他就完了!”
看到这儿,观众会以为这是一个讲述窃听与反窃听的故事。或许这个概括也能成立,但出乎意料的是反窃听者竟是窃听者本人。在昼夜不间断的窃听过程中,效忠国家暴力机器,既精干又冷血的魏斯勒却在最不可能的情景之中,转变为窃听对象的保护人。魏斯勒自毁前程、铤而走险,使德瑞曼免于一场灭顶之灾。
为使这样的转变令人信服,让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转换成一种人性的可能性和艺术的真实性”,影片出色地再现了魏斯勒心灵复苏的过程。这个过程细腻缜密,与剧情的推进恰到好处地编织在一起,在保证故事结构完整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请允许我较为仔细地描述几个片断。
魏斯勒头戴耳机,蜷缩在德瑞曼家的楼顶,不放过任何一点动静。他听到了什么?
窃听是这样一种勾当:卑鄙猥琐地嗅探他人的隐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魏斯勒却在窃听时接受了人生的启蒙。德瑞曼夫妇的生活中有爱,有美,有友情,还有情感的相互慰藉,这一切他都感到陌生。虽然很难从画面和表情中确切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他被什么所打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了,他渴望走近德瑞曼的精神世界。他窃走德瑞曼的诗集,在自己空落落的家中津津有味地阅读:“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 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 / 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读着读着,他深陷的眼睛里有一朵“洁白无瑕”的云“慢慢移动着”。
魏斯勒渐渐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喜好。渐渐懂得,没有人有权利剥夺、控制他人的思想。德瑞曼和朋友讨论撰文揭露民主德国非正常死亡情况,魏斯勒倾听着,这是他从不知道、不能知道的事情。这依然是启蒙,关于正义、公平、公正与良知。
魏斯勒写下一份份窃听报告,或避重就轻,或“平安无事”,或虚构德瑞曼正积极创作国庆剧本。他俨然以保护者自居,以杜绝泄密为借口,独自全程窃听。他深知这样做的后果,“你知道这次任务失败了,你的监听事业也就结束了。我会把你转到信件监控部门,你每天要把所有的信都拆封等待检查。这是你未来20年的工作,20年啊,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他的上司气急败坏。他依旧静默着,他微微舒展身体,自由的风已悄悄掠过禁锢的心。
魏斯勒的内心还有更深的隐秘之处。魏斯勒接受窃听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暗自喜欢德瑞曼的美貌妻子——著名演员西兰德。他眼中的西兰德是圣洁的女神,美丽、灵动,一颦一笑如灿烂的阳光,点燃魏斯勒暗淡乏味的生活。西兰德遭到高官侮辱,他残忍地施小计让德瑞曼目睹,以泻心头无名之火。但接着影片最感动我们的情节是,魏斯勒突兀地出现在西兰德面前,阻止她“为了艺术出卖身体”。“您是最伟大的女艺术家”,魏斯勒毫不掩饰对西兰德的崇仰。
“你真是个好人。”心情黯淡的西兰德说,她重拾生活下去的信心。
“你真是个好人。”这赞语一定是魏斯勒陌生的,这赞语不啻一场灵魂的风暴,冲刷魏斯勒心底的龌龊与卑劣。当人性坠入黑暗的深渊,善良的风帆在前方舒展。
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于1984年年底、柏林墙倒塌前五年,是充满历史意味的。当时,民主德国有一百万名秘密警察、两百万名告密者窥探着别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这样的生活堪比愚昧黑暗的中世纪。影片中德瑞曼和朋友们的作品不能发表、上演,不能与外界联系,言行举止都被记录在案,很多人以自杀抗争,“因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那样活着。”1989年11月9日,在冷战思维支配下于1961年8月动工兴建的柏林墙,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坍塌,两德统一。当德瑞曼看到一大堆关于自己的卷宗:代号HGW XX/7(魏斯勒)的监听报告、心爱的妻子西兰德的告密记录,在家里找出密布的窃听电线时,真是百感交集。
更令我震动的是魏斯勒的扮演者德国演员乌尔里希·穆勒的经历。电影上映、获奖之后,人们惊讶穆勒的表演入木三分, “这不是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原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 穆勒说。两德统一之前,穆勒生活在东德。1990年民主德国秘密档案公开,穆勒才知道自己之前曾遭受长达10年的监控,与他往来密切的戏剧界的朋友们也未能幸免,告密者正是他的前妻。怀着如此惨痛的心理阴影,穆勒在达到自己电影事业的巅峰时,于2007年7月病逝,年仅54岁。
东欧巨变,两德统一,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人类历史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政治家、历史家们关注世界格局的变动,却很少有人在意参与其中或者受到牵连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以及所遭受的心灵创伤。电影艺术家们更深地认识到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纠葛,更深地揭示出“人类自由精神、道德勇气对规定情境和权力结构的突围和颠覆”的重要意义。德瑞曼和朋友们不屈的抗争,魏斯勒在德瑞曼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提供的帮助,都如同悄无声息地从柏林墙上抽取砖块,当原本是高墙守卫者的魏斯勒也采取行动时,高墙的倾覆即在眼前,“柏林墙倒了”的呼喊已经响起。
前秘密警察现邮递员魏斯勒在书店里看到德瑞曼的最新作品《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他翻到扉页,献辞“此书献给HGW XX/7”映入眼帘。魏斯勒冰凉的眼神中浮出微微的暖意,他掏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送给我自己的。”
从冷漠邪恶到无私正义,魏斯勒走过漫漫长夜,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拯救,收获了良知的崇高敬意。
看完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张脸和这双眼总在我的眼前晃动,我感受着主人公毫无表情的面容所掩盖的心灵的巨大悸动,感受着影片对正义战胜邪恶、人性艰难复归的默默讴歌。
主人公魏斯勒是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情报处的秘密警察,他忠于职守,深陷的眼窝,永远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对方。他具有高超的窃听、审讯等技巧,工作中如同一头猎犬,不知同情怜悯为何物,不知疲倦地追逐猎物,直到猎物崩溃倒地求饶。他的生活单调枯燥,没有家人和兴趣爱好,精神世界如一片荒漠。他奉命窃听与西德艺术界交往密切的诗人、剧作家德瑞曼夫妇的家庭生活,一旦找到所谓“反对国家”的证据,“他就完了!”
看到这儿,观众会以为这是一个讲述窃听与反窃听的故事。或许这个概括也能成立,但出乎意料的是反窃听者竟是窃听者本人。在昼夜不间断的窃听过程中,效忠国家暴力机器,既精干又冷血的魏斯勒却在最不可能的情景之中,转变为窃听对象的保护人。魏斯勒自毁前程、铤而走险,使德瑞曼免于一场灭顶之灾。
为使这样的转变令人信服,让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转换成一种人性的可能性和艺术的真实性”,影片出色地再现了魏斯勒心灵复苏的过程。这个过程细腻缜密,与剧情的推进恰到好处地编织在一起,在保证故事结构完整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及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请允许我较为仔细地描述几个片断。
魏斯勒头戴耳机,蜷缩在德瑞曼家的楼顶,不放过任何一点动静。他听到了什么?
窃听是这样一种勾当:卑鄙猥琐地嗅探他人的隐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魏斯勒却在窃听时接受了人生的启蒙。德瑞曼夫妇的生活中有爱,有美,有友情,还有情感的相互慰藉,这一切他都感到陌生。虽然很难从画面和表情中确切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他被什么所打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了,他渴望走近德瑞曼的精神世界。他窃走德瑞曼的诗集,在自己空落落的家中津津有味地阅读:“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 年轻、挺拔的树向上伸展着 / 就像爱情一样茂盛生长……”读着读着,他深陷的眼睛里有一朵“洁白无瑕”的云“慢慢移动着”。
魏斯勒渐渐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喜好。渐渐懂得,没有人有权利剥夺、控制他人的思想。德瑞曼和朋友讨论撰文揭露民主德国非正常死亡情况,魏斯勒倾听着,这是他从不知道、不能知道的事情。这依然是启蒙,关于正义、公平、公正与良知。
魏斯勒写下一份份窃听报告,或避重就轻,或“平安无事”,或虚构德瑞曼正积极创作国庆剧本。他俨然以保护者自居,以杜绝泄密为借口,独自全程窃听。他深知这样做的后果,“你知道这次任务失败了,你的监听事业也就结束了。我会把你转到信件监控部门,你每天要把所有的信都拆封等待检查。这是你未来20年的工作,20年啊,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他的上司气急败坏。他依旧静默着,他微微舒展身体,自由的风已悄悄掠过禁锢的心。
魏斯勒的内心还有更深的隐秘之处。魏斯勒接受窃听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暗自喜欢德瑞曼的美貌妻子——著名演员西兰德。他眼中的西兰德是圣洁的女神,美丽、灵动,一颦一笑如灿烂的阳光,点燃魏斯勒暗淡乏味的生活。西兰德遭到高官侮辱,他残忍地施小计让德瑞曼目睹,以泻心头无名之火。但接着影片最感动我们的情节是,魏斯勒突兀地出现在西兰德面前,阻止她“为了艺术出卖身体”。“您是最伟大的女艺术家”,魏斯勒毫不掩饰对西兰德的崇仰。
“你真是个好人。”心情黯淡的西兰德说,她重拾生活下去的信心。
“你真是个好人。”这赞语一定是魏斯勒陌生的,这赞语不啻一场灵魂的风暴,冲刷魏斯勒心底的龌龊与卑劣。当人性坠入黑暗的深渊,善良的风帆在前方舒展。
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于1984年年底、柏林墙倒塌前五年,是充满历史意味的。当时,民主德国有一百万名秘密警察、两百万名告密者窥探着别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这样的生活堪比愚昧黑暗的中世纪。影片中德瑞曼和朋友们的作品不能发表、上演,不能与外界联系,言行举止都被记录在案,很多人以自杀抗争,“因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那样活着。”1989年11月9日,在冷战思维支配下于1961年8月动工兴建的柏林墙,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坍塌,两德统一。当德瑞曼看到一大堆关于自己的卷宗:代号HGW XX/7(魏斯勒)的监听报告、心爱的妻子西兰德的告密记录,在家里找出密布的窃听电线时,真是百感交集。
更令我震动的是魏斯勒的扮演者德国演员乌尔里希·穆勒的经历。电影上映、获奖之后,人们惊讶穆勒的表演入木三分, “这不是别人的生活(《窃听风暴》原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 穆勒说。两德统一之前,穆勒生活在东德。1990年民主德国秘密档案公开,穆勒才知道自己之前曾遭受长达10年的监控,与他往来密切的戏剧界的朋友们也未能幸免,告密者正是他的前妻。怀着如此惨痛的心理阴影,穆勒在达到自己电影事业的巅峰时,于2007年7月病逝,年仅54岁。
东欧巨变,两德统一,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并对人类历史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政治家、历史家们关注世界格局的变动,却很少有人在意参与其中或者受到牵连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以及所遭受的心灵创伤。电影艺术家们更深地认识到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纠葛,更深地揭示出“人类自由精神、道德勇气对规定情境和权力结构的突围和颠覆”的重要意义。德瑞曼和朋友们不屈的抗争,魏斯勒在德瑞曼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提供的帮助,都如同悄无声息地从柏林墙上抽取砖块,当原本是高墙守卫者的魏斯勒也采取行动时,高墙的倾覆即在眼前,“柏林墙倒了”的呼喊已经响起。
前秘密警察现邮递员魏斯勒在书店里看到德瑞曼的最新作品《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他翻到扉页,献辞“此书献给HGW XX/7”映入眼帘。魏斯勒冰凉的眼神中浮出微微的暖意,他掏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送给我自己的。”
从冷漠邪恶到无私正义,魏斯勒走过漫漫长夜,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拯救,收获了良知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