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彻底改变现行英语课程教学弊多利少的局面,国家正着力进行课程改革,出台了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新标准明确了教师要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和态度,课程改革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必然也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新形式下的英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旧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取其所长,去其所短,讲求师生互动,角色的互换,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新观念,以下是几个不成熟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英语教师应明确新思路,更新观点
教师要在“导、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强调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向利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转变,讲求探究式学习方法。只要我们以此新思路为本,更新和探索、掌握新方法,才能活跃英语课堂教学,让教师、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真正取得好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我们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前提
新形式下英语新课程理念是“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此,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学生能用英语去思考问题,能在活动中去学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启发性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因学生说得不对而批评、讽刺;不因学生说得不合教师的意思而阻止。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
三、努力进行课堂改革,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力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转变或引发学生的行为。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我们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在彻头彻尾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下,教学通常是变得沉闷而且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定式,树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意识,让学生也平等地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和学习潜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
四、改狭隘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是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而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全方位的、立體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学生每天都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网络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学生的课堂45分钟的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眼光用英语去思考周边的人和事,让英语学习生活化。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实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用英语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教师用书和各种参考书都认为是进行时被动语态,我也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备课小组讨论后得出这种理解是完全可行的,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激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与他们一起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达到角色互换,师生互动:同时还需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通过培训,网络学习等办法,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知识欠缺,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主动互相听课,从同事那里吸取经验,改进、创新自己的英语教学,不断增加综合知识,拓宽视野,才能实现英语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这对于推进我们教学改革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英语教师应明确新思路,更新观点
教师要在“导、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强调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向利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转变,讲求探究式学习方法。只要我们以此新思路为本,更新和探索、掌握新方法,才能活跃英语课堂教学,让教师、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真正取得好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我们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前提
新形式下英语新课程理念是“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此,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学生能用英语去思考问题,能在活动中去学会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启发性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因学生说得不对而批评、讽刺;不因学生说得不合教师的意思而阻止。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
三、努力进行课堂改革,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力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转变或引发学生的行为。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我们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在彻头彻尾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下,教学通常是变得沉闷而且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定式,树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意识,让学生也平等地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和学习潜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他们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
四、改狭隘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是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而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具、学具之间全方位的、立體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学生每天都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网络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学生的课堂45分钟的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眼光用英语去思考周边的人和事,让英语学习生活化。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英语教师转换角色的实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用英语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教师用书和各种参考书都认为是进行时被动语态,我也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备课小组讨论后得出这种理解是完全可行的,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激发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与他们一起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达到角色互换,师生互动:同时还需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通过培训,网络学习等办法,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知识欠缺,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主动互相听课,从同事那里吸取经验,改进、创新自己的英语教学,不断增加综合知识,拓宽视野,才能实现英语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这对于推进我们教学改革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