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手段,除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引趣催化,一箭三雕
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直观形象,不受时空限制,且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熏陶思想。下面谈一例运用录像媒体巧妙地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思想教育水乳交融般地揉和在一起,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立体功效。
《海底世界》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海底实况录像,向学生展现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使原本深邃莫测、遥不可及的海底变得可知可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完全文后,我马上出示字幕: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要求学生看完录像后,以上面的句子为中心句口述,并选用本课板书句式“有……有……还有……”、“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说一段话。录像“海底世界”把学生带进了梦幻般的水晶宫,这里游鱼成群,加上解说员清晰、详尽的讲解,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看完后,学生口述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有的像全身披着金甲,有的像浑圆的皮球,有的还好像插着好些扇子……”此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高度活跃。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趁势激发说:“小朋友们,海底的动物真是说不尽,道不绝。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好知识,长大了好去探索海底奇妙的世界!”这样,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热情,达到了情感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主动动脑、动口,自觉运用本课上述句式,并进行总分段式训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认知目标训练收到实效。
视听手段的运用,既趣味横生,又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一“催发”就击中了“三雕”一隋感、思维、语言。
跨越时空,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了解,去想象,去探求。多媒体的实验模拟功能和图形演示功能可简化复杂的事物,缩短时空的跨度,放大微观的事物,通过对演示、控制变化、调节快慢等手段,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观察机会、观察实践和想象过程有机地统一于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在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促进了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易于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多媒体,借图学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我先让学生领略窗外岷山上千年不化的雪景,然后给盖上一个古色古香的“窗框”,看上去显得更美,真是一幅天然浑成的“积雪图”啊!这一井然有序的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把“含”字给演“活”了,使学生对“含”字的理解更深刻。最后让学生自己看图学懂“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诗一句就是一幅画,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单利用多媒体,就可让学生学懂全诗,突破教学上的难点、疑点,同时又展示了看图学懂古诗的学习方法。而后,配乐朗读——《绝句》欣赏(孙道临诵读),在一阵悠扬的笛声中,如痴如醉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风景秀丽的成都草堂——翠柳成行,黄鹂飞舞,白鹭倩影。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乐声,把诗人引向了窗前,推窗远眺,一幅千年积雪图在晴空丽日下闪着银光;近处,即将远行的船只正扬帆起航。学生不仅深深赞叹色彩明艳的春景图,更被诗人由近及远、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写诗技巧所折服。是多媒体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浓缩了遥隔千里的地理空间,展示了杜诗的美,让学生领略了美的境界,陶冶了美的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活化情境,优化记忆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演示性。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的“海底动物”一段时,我先让计算机带着学生到海底世界去邀游,观察海参、梭子鱼、乌贼等动物的活动方法。此时,形象逼真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讲解,使学生眼、耳、脑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产生了初步的形象记忆。在分析这些动物的活动方法与特点时,我又让计算机进行逐个演示,让它们用各自的方法“活”起来、“动”起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丰富的色彩、直观的形象、逼真的动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记忆、理解的记忆,这样就明显地提高了记忆效果,较好地改变了“高耗低效”的现象。
移花接木,促进认知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实验总结出“超级学习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音乐引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这种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五倍。
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选用的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一段充满哀痛的乐曲。自己的激情、催人泪下的配乐朗读再加上语言文字、音乐,“迎”、“送”灵车时的投影,神情动作,共同刺激学生感官。肃穆、庄严的课堂气氛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表露的情感位置上去。随着教学的深人学生似乎由课堂移位到长安街,同课文里“迎”、“送”灵车的少先队员站在一起,不少人流下了泪水。创设的气氛使学生入了境,入境方使学生动情,动情才能记忆深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带旋律的文章,如《信箱里的花束》、《快乐的节日》、《荷花》……可采用笛子独奏曲《姑苏行》引子、欢乐乐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曲《星空》等乐曲人情入境,其“嫁接”之功足能“接木”。以乐促情也罢,读写结合也罢,运用电化外延教材,使学生将好词佳句迁移运用,并推陈出新,正是嫁接后的“新品种”,理应大胆“研制”。
引趣催化,一箭三雕
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直观形象,不受时空限制,且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熏陶思想。下面谈一例运用录像媒体巧妙地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思想教育水乳交融般地揉和在一起,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立体功效。
《海底世界》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海底实况录像,向学生展现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使原本深邃莫测、遥不可及的海底变得可知可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完全文后,我马上出示字幕: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要求学生看完录像后,以上面的句子为中心句口述,并选用本课板书句式“有……有……还有……”、“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说一段话。录像“海底世界”把学生带进了梦幻般的水晶宫,这里游鱼成群,加上解说员清晰、详尽的讲解,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看完后,学生口述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有的像全身披着金甲,有的像浑圆的皮球,有的还好像插着好些扇子……”此时,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高度活跃。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趁势激发说:“小朋友们,海底的动物真是说不尽,道不绝。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好知识,长大了好去探索海底奇妙的世界!”这样,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热情,达到了情感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主动动脑、动口,自觉运用本课上述句式,并进行总分段式训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认知目标训练收到实效。
视听手段的运用,既趣味横生,又犹如化学中的“催化剂”,一“催发”就击中了“三雕”一隋感、思维、语言。
跨越时空,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了解,去想象,去探求。多媒体的实验模拟功能和图形演示功能可简化复杂的事物,缩短时空的跨度,放大微观的事物,通过对演示、控制变化、调节快慢等手段,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观察机会、观察实践和想象过程有机地统一于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在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促进了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易于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多媒体,借图学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我先让学生领略窗外岷山上千年不化的雪景,然后给盖上一个古色古香的“窗框”,看上去显得更美,真是一幅天然浑成的“积雪图”啊!这一井然有序的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把“含”字给演“活”了,使学生对“含”字的理解更深刻。最后让学生自己看图学懂“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诗一句就是一幅画,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单利用多媒体,就可让学生学懂全诗,突破教学上的难点、疑点,同时又展示了看图学懂古诗的学习方法。而后,配乐朗读——《绝句》欣赏(孙道临诵读),在一阵悠扬的笛声中,如痴如醉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风景秀丽的成都草堂——翠柳成行,黄鹂飞舞,白鹭倩影。这绚丽多彩的图景,这悦耳动听的乐声,把诗人引向了窗前,推窗远眺,一幅千年积雪图在晴空丽日下闪着银光;近处,即将远行的船只正扬帆起航。学生不仅深深赞叹色彩明艳的春景图,更被诗人由近及远、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写诗技巧所折服。是多媒体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浓缩了遥隔千里的地理空间,展示了杜诗的美,让学生领略了美的境界,陶冶了美的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活化情境,优化记忆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演示性。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的“海底动物”一段时,我先让计算机带着学生到海底世界去邀游,观察海参、梭子鱼、乌贼等动物的活动方法。此时,形象逼真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讲解,使学生眼、耳、脑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产生了初步的形象记忆。在分析这些动物的活动方法与特点时,我又让计算机进行逐个演示,让它们用各自的方法“活”起来、“动”起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丰富的色彩、直观的形象、逼真的动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记忆、理解的记忆,这样就明显地提高了记忆效果,较好地改变了“高耗低效”的现象。
移花接木,促进认知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实验总结出“超级学习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音乐引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这种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五倍。
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选用的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一段充满哀痛的乐曲。自己的激情、催人泪下的配乐朗读再加上语言文字、音乐,“迎”、“送”灵车时的投影,神情动作,共同刺激学生感官。肃穆、庄严的课堂气氛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表露的情感位置上去。随着教学的深人学生似乎由课堂移位到长安街,同课文里“迎”、“送”灵车的少先队员站在一起,不少人流下了泪水。创设的气氛使学生入了境,入境方使学生动情,动情才能记忆深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带旋律的文章,如《信箱里的花束》、《快乐的节日》、《荷花》……可采用笛子独奏曲《姑苏行》引子、欢乐乐曲《快乐的节日》、钢琴曲《星空》等乐曲人情入境,其“嫁接”之功足能“接木”。以乐促情也罢,读写结合也罢,运用电化外延教材,使学生将好词佳句迁移运用,并推陈出新,正是嫁接后的“新品种”,理应大胆“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