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改在提出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教学创新为重点的新理念以来,我们的确有一定收获:音乐教师在追求创新的前提下教学更务实,追求更实效。但在这种常态教学活动中,能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使音乐课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却时常捉襟见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思定会有章可依、有思可循,并就音乐常态教学之生成现象,谈一些有效方法及对策。
一、正确多样教学方法的关键性
如果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会特别喜欢,学习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因此,在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时,要注意其中的趣味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有选择地运用儿歌导入法、趣味游戏导入法、场景再现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1.教学导入要简洁化
在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分析这一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采用怎样有效的教学导入才能使他们轻松快速地领会教师的意图。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导入环节千万不要做无用功,跟本课无关的内容一定要精简。如,教授三年级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一课时,教师简单提问:“今天,老师请了好多客人来我们班,你想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然后请学生用带有附点节奏的欢迎词欢迎他们,既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时接触了难点,又通过歌词的念读有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那些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导入,只会让教学偏离正常的程序,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要情境化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尝试设计可以触发学生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氛围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增强思维能力,并使思维富有创造性。如,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笔者设计了声音情境,让学生一边观看小朋友快乐演奏的场面,一边聆听吉他、提琴、法国号的声音,使学生被这些优雅的声音所吸引,进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有兴趣地主动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学起小音乐家的样子,神气地表演起来。看得出,他们已经沉浸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表演音乐,让个性得以张扬。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等一系列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适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合理的课堂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学方法要趣味化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由学习音乐活动本身和学习音乐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落实提问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面对新课改倡导的音乐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而在我们的一些音乐课堂,教师低效乃至无效提问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教师怕学生回答问题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便可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令课堂出现满堂问、满堂答。还有的是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回答完全脱离了音乐课堂的核心目标。再有的是问题设计没有做到逐层递进,层层深入,总停留于一个表层,课堂出现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路,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应该落实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1.问题教授源于生活,创设铺垫激活情趣
如,教授《母鸡叫咯咯》一课,教师巧妙布置教室,“同学们让我们开着小车去音乐农场了”。教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两步一摇的开车动作进入教室,突然出现了母鸡的声音:“听,什么声音?”“原来是母鸡呀,它怎么叫得那么着急,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走,让我们去看看。”简单的几句日常对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了良好的体验情趣。
2.问题指向明确到位,推动体验能力高效
如,三年级欣赏《匈牙利舞曲》一课,教师的设问明确到位、环环相扣。“关于这首乐曲你想知道什么?”“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看谱熟悉第一主题旋律分析有什么特点?”“第二主题旋律在音乐上与第一主题旋律有什么不同?”这些教学设问有如层层剥笋、节节创新,起到了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体验音乐、提高音乐学习能力的作用。
3.问题学习发现价值,拓展空间因势利导
教师在整体呈现学习材料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去发现有价值、有探索性的问题。如,在教授二年级歌曲《打花巴掌》,笔者在学生创编了多段歌词后,问:“我们除了创编歌词,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的喜爱呢?”这时学生踊跃发言,此时笔者因势利导,让歌曲的表现丰富起来。
三、发挥学生主体兴趣的实质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1.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享受音乐乐中进步
一些教师刻意拔高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达成一个预设的目标而不惜让学生说谎;更多音乐课堂上出现老师在台上忙得不亦乐乎,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窘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就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音乐中进步;教会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学会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情感宣泄的途径。如,某校公开课教授低年级《动物说话》一课时,笔者发现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咩……咩……咩咩咩为“喜羊羊”伴唱,这一环节通过设计简单的合唱,并不是迫切通过一节课的教,单纯需要学生唱出动听的合唱效果。而是通过简单的合唱探究,体验合唱的艺术魅力,产生对歌唱艺术的向往,为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这无论是对孩子们音乐技能的培养,还是音乐情感的熏陶都是有帮助的。 2.尝试转换师生角色,体会自豪其乐融融
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肯定。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喜欢表现的心理,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及自制的打击乐,并组织大家学习。也可以为同学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这种角色转换,鼓励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豪感。
3.提升学生实践想象,最终结果体现生活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善于利用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如,在学习《唐纳德的家》的时候就利用了许多动物的叫声来让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美的认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的目的。
四、课堂生成引导的自然必然性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1.增强课前预设,丰富生成成效
教学中的预设是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空间。生成是课堂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成效性。有些教师特别是在公开课的场合害怕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个劲地想尽办法让学生回到自己设定的主线上来,结果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
2.宽容平等对待,课堂捕捉智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的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3.感悟教学机智,生成展现精彩
要做到课堂有效的生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教学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自身的教学机智。有深厚的底蕴与对音乐的独特感悟,我们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课堂中的生成有时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及时做出判断、评价和引导。使生成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这样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都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都可以在“意外”出现的时候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塔山中心校)
一、正确多样教学方法的关键性
如果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会特别喜欢,学习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因此,在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环节时,要注意其中的趣味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有选择地运用儿歌导入法、趣味游戏导入法、场景再现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1.教学导入要简洁化
在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分析这一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采用怎样有效的教学导入才能使他们轻松快速地领会教师的意图。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导入环节千万不要做无用功,跟本课无关的内容一定要精简。如,教授三年级歌曲《友谊花开万里香》一课时,教师简单提问:“今天,老师请了好多客人来我们班,你想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然后请学生用带有附点节奏的欢迎词欢迎他们,既让学生们在兴趣盎然时接触了难点,又通过歌词的念读有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那些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导入,只会让教学偏离正常的程序,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要情境化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尝试设计可以触发学生情感的情境,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氛围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增强思维能力,并使思维富有创造性。如,在学唱《我是小音乐家》时,笔者设计了声音情境,让学生一边观看小朋友快乐演奏的场面,一边聆听吉他、提琴、法国号的声音,使学生被这些优雅的声音所吸引,进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有兴趣地主动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学起小音乐家的样子,神气地表演起来。看得出,他们已经沉浸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表演音乐,让个性得以张扬。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等一系列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适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合理的课堂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学方法要趣味化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由学习音乐活动本身和学习音乐的目的、任务引起的。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愉快、生动活泼地学。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趣味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落实提问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面对新课改倡导的音乐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而在我们的一些音乐课堂,教师低效乃至无效提问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教师怕学生回答问题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便可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令课堂出现满堂问、满堂答。还有的是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使学生回答完全脱离了音乐课堂的核心目标。再有的是问题设计没有做到逐层递进,层层深入,总停留于一个表层,课堂出现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路,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应该落实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1.问题教授源于生活,创设铺垫激活情趣
如,教授《母鸡叫咯咯》一课,教师巧妙布置教室,“同学们让我们开着小车去音乐农场了”。教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两步一摇的开车动作进入教室,突然出现了母鸡的声音:“听,什么声音?”“原来是母鸡呀,它怎么叫得那么着急,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走,让我们去看看。”简单的几句日常对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为接下来的教学铺垫了良好的体验情趣。
2.问题指向明确到位,推动体验能力高效
如,三年级欣赏《匈牙利舞曲》一课,教师的设问明确到位、环环相扣。“关于这首乐曲你想知道什么?”“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看谱熟悉第一主题旋律分析有什么特点?”“第二主题旋律在音乐上与第一主题旋律有什么不同?”这些教学设问有如层层剥笋、节节创新,起到了推动学生深入学习、体验音乐、提高音乐学习能力的作用。
3.问题学习发现价值,拓展空间因势利导
教师在整体呈现学习材料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去发现有价值、有探索性的问题。如,在教授二年级歌曲《打花巴掌》,笔者在学生创编了多段歌词后,问:“我们除了创编歌词,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的喜爱呢?”这时学生踊跃发言,此时笔者因势利导,让歌曲的表现丰富起来。
三、发挥学生主体兴趣的实质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1.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享受音乐乐中进步
一些教师刻意拔高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达成一个预设的目标而不惜让学生说谎;更多音乐课堂上出现老师在台上忙得不亦乐乎,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窘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就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音乐中进步;教会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学会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情感宣泄的途径。如,某校公开课教授低年级《动物说话》一课时,笔者发现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咩……咩……咩咩咩为“喜羊羊”伴唱,这一环节通过设计简单的合唱,并不是迫切通过一节课的教,单纯需要学生唱出动听的合唱效果。而是通过简单的合唱探究,体验合唱的艺术魅力,产生对歌唱艺术的向往,为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这无论是对孩子们音乐技能的培养,还是音乐情感的熏陶都是有帮助的。 2.尝试转换师生角色,体会自豪其乐融融
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肯定。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喜欢表现的心理,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及自制的打击乐,并组织大家学习。也可以为同学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还可以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这种角色转换,鼓励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不仅增强自信心,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豪感。
3.提升学生实践想象,最终结果体现生活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实践,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善于利用和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如,在学习《唐纳德的家》的时候就利用了许多动物的叫声来让学生感受音乐,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美的认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的目的。
四、课堂生成引导的自然必然性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1.增强课前预设,丰富生成成效
教学中的预设是教师课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空间。生成是课堂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成效性。有些教师特别是在公开课的场合害怕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个劲地想尽办法让学生回到自己设定的主线上来,结果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
2.宽容平等对待,课堂捕捉智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即使自己的见解不完善或片面,也能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等。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3.感悟教学机智,生成展现精彩
要做到课堂有效的生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教学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自身的教学机智。有深厚的底蕴与对音乐的独特感悟,我们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课堂中的生成有时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倾听学生的表达,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及时做出判断、评价和引导。使生成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这样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都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都可以在“意外”出现的时候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塔山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