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教学需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历史故事,不仅增强了历史课堂的丰富性,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历史是初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让现代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不断推动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初中历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主要以灌输历史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没有主动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相关历史故事,既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历史课堂参与度,又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显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针对初中生的特性,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的传授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积极性,全程参与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故事,学生了解到详细的事件过程,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较强。相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历史更能够加深学生记忆,便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2.历史故事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清晰。
讲故事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上的一些细节,完整叙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将历史场景重新还原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历史中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时间、地点,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便于学生记忆。而对于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也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印象,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3.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教学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故事形式保存下来的。故事能够详细还原出历史的原貌,传承给后人。同时,故事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传播速度之快,促使历史成为人人皆知的事情。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人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而且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不忘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是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传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然而,初中生对于这种教学内容完全没有兴趣,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家知道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吗?”学生肯定不清楚,这时成功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中,接下来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利用构思巧妙导入的方法,自然地将教学内容过渡到该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顺利完成对新课的有效导入。同时,教师在导入时,切忌故事时间过长,不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确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见短小精悍并且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成功的课前导入往往只能维持学生短暂的课堂注意力,一节课整整四十分钟,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改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主要给学生描述当时闭关锁国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抽象地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则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当时清朝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1842年,中英已经开战两年之久,道光帝竟然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问题:“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从这几个问题中,学生能够具体想象到当时清朝封闭到何种程度,引导学生清楚了解到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多种因素,帮助学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课堂结束前设置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形成虎头蛇尾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课堂结尾。潦草敷衍的结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结尾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整节课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讲“商鞅变法”时,商鞅最后的结局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被处以“车裂之刑”,并没有提到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前给学生讲《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商鞅受到贵族诬陷,不得不逃亡到边关,正打算住客栈,但是客栈的人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最后,商鞅只得逃亡到魏国。通过这一则小故事,从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到当时变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泛推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历史故事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
[2]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06).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历史是初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让现代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不断推动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初中历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主要以灌输历史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没有主动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相关历史故事,既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历史课堂参与度,又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显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针对初中生的特性,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的传授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积极性,全程参与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故事,学生了解到详细的事件过程,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较强。相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历史更能够加深学生记忆,便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2.历史故事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清晰。
讲故事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上的一些细节,完整叙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将历史场景重新还原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历史中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时间、地点,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便于学生记忆。而对于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也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印象,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3.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教学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历史事件都是以故事形式保存下来的。故事能够详细还原出历史的原貌,传承给后人。同时,故事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传播速度之快,促使历史成为人人皆知的事情。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人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而且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不忘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是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传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然而,初中生对于这种教学内容完全没有兴趣,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家知道为什么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吗?”学生肯定不清楚,这时成功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中,接下来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利用构思巧妙导入的方法,自然地将教学内容过渡到该节课的主要内容上,顺利完成对新课的有效导入。同时,教师在导入时,切忌故事时间过长,不能占用太多课堂时间,确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见短小精悍并且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成功的课前导入往往只能维持学生短暂的课堂注意力,一节课整整四十分钟,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改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主要给学生描述当时闭关锁国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抽象地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则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当时清朝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1842年,中英已经开战两年之久,道光帝竟然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问题:“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从这几个问题中,学生能够具体想象到当时清朝封闭到何种程度,引导学生清楚了解到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多种因素,帮助学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3.课堂结束前设置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形成虎头蛇尾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课堂结尾。潦草敷衍的结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结尾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整节课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讲“商鞅变法”时,商鞅最后的结局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被处以“车裂之刑”,并没有提到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前给学生讲《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商鞅受到贵族诬陷,不得不逃亡到边关,正打算住客栈,但是客栈的人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最后,商鞅只得逃亡到魏国。通过这一则小故事,从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到当时变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泛推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历史故事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
[1]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
[2]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