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生:浴血晋绥的八路军电台女台长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5月,八路军晋绥无线电支队支队长、电台台长宋玉生带领全队,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一无名山岗上,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她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献出了自己22岁年轻的生命……
  宋玉生,1920年3月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的一个小商贩家庭。11岁那年,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广元建立了10个县级、55个区级、24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嘉陵江两岸到处都在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母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托人给还在上初中的女儿说了一门亲事,不料竟遭到了女儿的强烈反对,宋玉生还在学校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独幕剧《出走》,表现了她誓与包办婚姻斗争到底的决心……
  千里求学,跋山涉水赴延安
  1936年9月,宋玉生听说西安卫校正在招生,于是,就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报考。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时,川陕公路尚在修建中,一起上路的四个小姑娘家里都很穷,只能背着简单的行李,徒步向西安进发。
  一路上,她们风餐露宿,饿了就吃点儿干粮,渴了就喝点儿泉水,困了就倒在路边的破庙或草棚里睡一觉。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她们终于从广元走到了西安。
  可是,让她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西安卫校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其他三个小姐妹都心灰意冷地返回了广元。只有宋玉生留了下来,因为她还想在西安再碰碰运气,看有什么别的学校可报考。这天,她在西安古城漫无目地的走着,引起了一个名叫杜培毅的女孩儿的注意。
  杜培毅是陕西华县杜家堡人,时在西京医院做护士救国会的工作,她的大哥杜松寿1927年就参加了革命,她以前在村里也参加过儿童团。别看她只比宋玉生大两岁,可是个“老革命”了,她向宋玉生灌输了许多抗日救亡的思想。宋玉生也觉得她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人。听说杜要去考在延安的陕北公学,她也要去报名。当时,陕北公学在西安有一个报名点,她们去了以后,考官问了问她们的情况,就把她们都录取
  从西安到延安有300多公里。对于她们两姐妹来说,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走着去。她们和15个热血青年一起,背起背包,就向延安进发了。由于那15个青年都是壮小伙儿,也都想能快点到延安,是故一路走得飞快,她们两姐妹紧追慢赶,才勉强能跟上队伍。两天以后,当他们到达三原县时。两姐妹都累得浑身上下跟散了架似的,脚也肿了起来,八路军三原办事处的人看到她们这种情况,就把她们留了下来。正巧吉阳有个短训班,办事处的同志就跟她们商量,要不先过去接受几天培训,等再有组队去延安的人员经过,再跟他们一起去。两姐妹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
  短训班的条件还算不错,一天三顿大米饭,上午是政治学习,下午是军事训练。当短训班结业后,她们回到三原,从三原到延安还有200多公里,两姐妹又加入了一支11人的队伍,整整走了十天,才来到了延安。
  燃烧希望。追求真理心向党
  她们到延安以后,很顺利地进入了陕北公学。
  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校长兼党组书记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头一期学员只有5个班,大约3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统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开学那天,毛泽东亲自到校讲了第一课。没有课堂和课桌,学员们就冒着严寒在黄土坡上铲出一块平地作为课堂,每个学员都拿着一个小板凳,面向讲台一排排坐好,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毛泽东讲道:“你们就像朝圣进香者一样,一群群来到延安。你们是来追求真理的,你们的路走对了!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但是,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人,哪里有那么多的房子给你们住哟,这就要靠你们自己用双手来创造了。今天,我要讲的第一课就是劳动……”毛泽东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并号召大家要安下心来,认真学点马列主义。宋玉生听后深受教育和启发。
  宋玉生被编入了七大队十六班四分队,这个大队全是女学员。后来又被编入了年龄较小的十八班。学习内容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课程设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军事知识。全体师生还自力更生,开荒挖窑洞。
  陕北公学的学习生活是相当紧张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宋玉生和学员们的抗日热情很高,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整天高唱着成仿吾校长创作的《陕公校歌》:“这儿是我们祖先的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努力,努力……锻炼成抗战的骨干。我们忠于民族解放事业,我们献身新社会的建设,昂头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在宋玉生离开广元的七年里,曾经给家里寄过她在延安的照片,并写过许多信,由于家人的疏忽,保存下来的仅有三封,她在信中讲述了她去延安途中和到延安后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学习和参加各种竞赛的欢乐。
  第一封信:“到了延安我们住的公学,女同志共有一百多人,都是发的军衣,吃的小米饭,两个月毕业。妈妈,在这国难期间,一般青年都应该给国家做事。我是为了国家民族、自己的前途才到这里来的,虽然这里很苦,但我是很愿意的。……从来没有走过这么多的路,这次走了七八百里地,真是我的幸福啊!……这里天气冷得要命,八月就下雪了,我们恐怕要搬到甘谷驿去了,敬祝身体健康!小弟好!玉儿,10月15日。”
  第二封信:“妈妈,您知道现在祖国的危机吗?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为了保卫祖国,必须要全国的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的来参加抗战,一致的联合起来,争取我们最后的胜利。可是有一般的民众,他们不了解国家的情况,所以不愿自动的来参加国家抗战,那我们就要去说服和宣传他们。……我们所学的毕业之后就要用到农村和城市中去,使他们了解每个中国人应尽之责任,把他们组织起来到前线去,或到敌人的后方去工作,这都要我们去作的,我们不应懒得作下去,胜利之日还是我们的。可爱的小弟弟怎么样了,念书用功吗?我非常想念他,如有照片,请寄来一张。”   第三封信:“妈妈,近来,我校特别忙,我是在七队十六班。因为三四五队的同志毕业了,我们六七八九十队要欢送他们上前线去,又是演剧啊,又是跳舞啊,忙的不亦乐乎,而且我们七队还要竞赛。七队里又分一二三四分队,四分队完全是女同志,在竞赛当中,每个同志都想争取胜利。竞赛的结果,还是四分队、女分队得了飞机!大家狂叫着‘四分队胜利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妈妈,这里的天气太冷了,每个同志都穿着皮大衣。我呢?连一双棉鞋也无有的,前次杜培毅的哥哥杜松寿寄来一双棉鞋子,可身上有点冷,我一个钱也无有。妈妈。如有信件等,请寄采育中学(西安)杜松寿转好了,我现在又编在十八班了,我们班六个人都是小鬼。敬祝身体健康!玉儿呀!”
  在延河水、小米饭、马列主义乳汁的喂养下,宋玉生逐渐成长起来,1938年底,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毕业后,她又留在了通讯学校学习了三个月无线电技术。该校后来迁至延安以南百余里的富县东村。结业时,她坚决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在她的一再坚持下,组织上将她分配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壮烈牺牲,战地血花分外红
  宋玉生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后,工作积极,作战勇敢,不久就被任命为晋绥支队无线电台台长,后又担任了晋绥无线电支队长。她带领着无线电支队随同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一起行动。他们昼夜工作,为八路军提供了大量情报。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晋西北根据地和大青山根据地连续进行疯狂的“扫荡”和“蚕食”,并在根据地增设据点,扩大占领区。晋绥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人口也减少了三分之二。
  1942年5月的一天,宋玉生奉命带领无线电支队,携带无线电收发报机,外出执行任务。第二天在行军途中发现了大批日军。宋玉生当即命令撤退,然而为时已晚,敌人已经将他们堵截在一个山头上。危急关头,为了保守军事机密,掩护战友们撤退,宋玉生决定烧毁文件材料,并用石头砸碎全部无线电通讯设备,然后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
  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勇敢的决定。宋玉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们,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战友们要她一道突围,有的坚决要求留下来和她一起阻击敌人。但她坚持自己的决定,说:“敌众我寡,我们不能与鬼子硬拼,你们快走,我来拖住敌人!”看到战友们迟迟不愿离开,她怒目圆睁,大声吼道:“快走,执行命令!”战友们只好含着眼泪撤走了。
  “抓活的,抓活的!”“女八路,快投降吧?”鬼子发现山上是个女八路,便狂叫着往上冲。宋玉生不顾子弹乱飞,顽强地阻击敌人,此时敌人已将她团团围住,她的枪膛里也只剩下3颗子弹。她隐蔽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悄不作声。敌人见无人还击,便大胆地冲上山头。当敌人冲到大石头旁边时,“叭、叭!”宋玉生突然连开两枪,前面的两个鬼子兵应声倒下。
  此时此刻,宋玉生的枪膛里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了,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当敌人冲到面前时,宋玉生发出了胜利的微笑,用仅有的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敌人上来后,只看到了被砸烂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还有令他们胆战心惊、宁死不屈的女英雄遗体。
  宋玉生牺牲后,八路军一二0师参谋部通报了她的英雄事迹。《晋绥日报》、八路军《军运报》先后做了报道,并号召边区广大群众和全军学习宋玉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张宁据《党史纵览》何广华 何明圆/文 整理
其他文献
他们都曾担任红军重要军事将领,都以杰出的才能和生命保卫了早期人民政权。他们的功绩足以与1955年授衔的十位大将相媲美。  朱云卿:助毛泽东活捉张辉瓒  朱云卿,最高职务是红军总参谋长。他毕业于黄埔三期,北伐后在广东领导农民运动。秋收起义后,他率农民自卫军上了井冈山,出任红四军31团团长,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929年,朱云卿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任职期间,他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出击东江的作战计划,
期刊
我给我家先生取了个“花心先生”的外号,他非但不恼,还说这是我对他最大的褒奖。  一天,朋友小聚,小美说:“昨天,我老公又请我在外面吃饭了,饭后还看了场电影。”在场的女人都无比羡慕:“你家老公好有情趣!”小美的老公坐在一旁不说话,脸上却写满了自豪。小美说:“切,你们以为他生来就会啊,还不都是我培养的。”小美老公连声称是,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但也得说咱有这潜力不是?”  回到家,我对先生说:“小美的
期刊
人称“毛主席管家”的吴连登,是江苏盐城人,1942年出生,种过田,务过工,当过服务员。1964年,22岁的吴连登被毛泽东请去管理家务。虽然吴连登的年龄比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还小,但按毛主席的“家规”,她们还得叫吴连登“叔叔”。  吴连登老师的家简朴、狭小,客厅正中摆放着毛主席的全身塑像和半身像……和笔者一起翻开家中的老相册,凡是看到有毛主席的照片,吴连登的目光都变得很轻很柔,他指着一张照片说,“
期刊
梁思成与林徽因住在东总布胡同三号时,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聚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女主人的美丽、热情、健谈。然而,冰心却往这个“文化沙龙”投了一枚“重磅炸弹”。1933年10月,冰心发表短篇小说《太太的客厅》。小说里,她将女主人公写成了一个庸俗、势利、风骚,专以勾引男子为乐的阔太太,小说里客厅的样式、陈设,乃至来参加聚会的人,都与现实中的梁家相差无几。这还不算,小说竟还一再
期刊
北京卫视新年大戏《少帅》已播了十来集,为给大家添点和这个戏有关的谈资。从本期开始,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扒一扒与这部戏有关的历史。  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来聊一聊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孩子变成“东北王”的。因为张学良若是没有张作霖这样一个老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我们后来知道的张学良的。  出身寒微投身绿林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在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祖籍河
期刊
著名演员侯勇在知道本报的国庆特别策划后,尽管忙碌仍旧抽出空来接受采访。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刚刚参加完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正在去机场的路上,他坦言身为演员与普通的职业不同,经常会身不由己,一旦进了剧组,自己的时间完全按照剧组拍摄进度,中秋节和国庆节都很少能够在家过。下一个戏在国庆节后开机,他要在中秋节赶回老家和父母团圆,国庆节就回北京和朋友们见见面,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然后就要收拾一下行囊,10
期刊
从奥古斯都时期开始,罗马人就迷恋上了丝绸。公元1世纪意大利哲学家普林尼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在《自然史》里,摆出道学家的面孔抱怨说:“半透明的丝绸让妇女们看上去就像赤身裸体,实在有伤风化。”光有伤风化也就算了,还那么贵!据说价格高的时候,一磅丝绸可以换一磅黄金。普林尼估算:来自遥远的赛里斯的“丝绸一年至少会让罗马帝国流失一亿赛斯特斯。”他还说:“赛里斯人都是红头发、蓝眼睛,嗓门粗糙,没有语言。也不与其
期刊
“这是国家上星期给我的,我戴着它看了阅兵式,看着咱国家这么强大,我这心里特别激动。”92岁的抗战老兵史万显小心抚摸着手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因为年事已高,史万显述说起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思路不甚明朗,口齿也不太清晰。但他那飞扬的神采和激动的语调,却仿若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坚毅光芒,慢慢地讲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1923年,史万显出生于史家营(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西北部山区
期刊
这场战斗来来回回打了七次,到最后吃上馒头的时候,就已经快没力气了。当时手全是泥土,但是肚子饿,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狼吞虎咽地边吃边撤。  他是一名抗日救国的八路军战士,曾是甘肃玉门市第一任公安局长,担任过安西地区邮电局长,为支援西北建设的无数知青送去过家中的祝福。如今,这位抗战老兵仍豪迈地说:“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我照样上战场。”在抗战的峥嵘岁月,头部受伤的他,在战地医院里,看着同样抗日负伤命悬一线
期刊
终身修炼,为民奉献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于9月19日落幕,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张良众望所归获得终身成就奖。  晓棠老师是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和《人物》周刊的老朋友,笔者曾在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多次报道她的传奇经历,她的执着、坚韧、克己和谦逊,温暖和感动着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心。得知晓棠老师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的喜讯。笔者和《人物》周刊第一时间向晓棠老师表示祝贺。  9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