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意义深远。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容作了阐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最终目标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互相协调,给后代留下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机会。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意识到要充分利用地理课堂这一舞台,把可持续发展观念种在这群21世纪主人的心田,并适时浇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并在不久的将来结果。本文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的途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地理教学作为直接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学科,对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恙和构想的实践,具有学科上的理论优势,从而肩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的物质和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危及到了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从以上看出,使人类建立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既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情的需要。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和建设者,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刻不容缓,所以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1人口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要与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利用量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说,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地协调的关键。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对非洲的现状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可出示关于非洲农业、工业、人文景观的图片,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数据。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下面一组链接:人口迅速增长—木料及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大片森林被毁—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早涝灾害不断发生—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将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人多是福还是祸”,使他们认识到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粮食、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交通、社会治安等带来许多难题,正严重影响着非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口道德”意识。讲授中国地理《众多的人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出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图”、“中国面积和人口数与发达国家面积和人口数比较表”,在比较中,引向深入。
2环境问题
环境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资源、能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贸易、旅游等内容,有许多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统一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内容。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同时,及时补充图片、资料等来充实教学内容。以使学生认识到要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形成“环境道德”意识。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来明确这片雨林的重要作用,告诉他们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广阔森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野生动物遭劫、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巴西环境报告》的提交表明了巴西政府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学生们会很快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资源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进行《中东》一课《丰富的石油资源》教学时,可借用当今石油之战及油价不断上涨的热门话题导入。在明确了本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提出问题:“原来贫穷落后的中东各国近年来因为石油大量输出而成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富裕国家,但这些国家能永远富裕下去吗?”这样启发,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靠出卖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经济是不会长远的。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必须正确认识资源问题,有计划地、合理地开采,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之路。由此促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意识。继而,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中东又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全球20个最缺水国家中有11个属于中东。明确之后,可补充说明:中东各国为了缓解水危机,开发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综合性战略措施:努力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减少耗水量大的粮食作物的种植;使用海水淡化和污水再循环利用技术等缓解居民用水困难。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面对日益恶化的资源环境,我们必须要自觉地爱护、保护资源。积极维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徐佳佳.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学[J]. 考试周刊,2014,39:142-143.
[2]刘玲玲.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03:166-167.
【关键词】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最终目标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互相协调,给后代留下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机会。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意识到要充分利用地理课堂这一舞台,把可持续发展观念种在这群21世纪主人的心田,并适时浇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并在不久的将来结果。本文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的途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地理教学作为直接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学科,对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恙和构想的实践,具有学科上的理论优势,从而肩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的物质和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危及到了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从以上看出,使人类建立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既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情的需要。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和建设者,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刻不容缓,所以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1人口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数量要与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利用量相适应。人口总量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存危机: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既充分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说,实行适度的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是实现人地协调的关键。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对非洲的现状有明确的认识,教师可出示关于非洲农业、工业、人文景观的图片,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数据。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下面一组链接:人口迅速增长—木料及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大片森林被毁—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早涝灾害不断发生—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将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人多是福还是祸”,使他们认识到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粮食、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交通、社会治安等带来许多难题,正严重影响着非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口道德”意识。讲授中国地理《众多的人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出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图”、“中国面积和人口数与发达国家面积和人口数比较表”,在比较中,引向深入。
2环境问题
环境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资源、能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贸易、旅游等内容,有许多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统一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内容。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的同时,及时补充图片、资料等来充实教学内容。以使学生认识到要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形成“环境道德”意识。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来明确这片雨林的重要作用,告诉他们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广阔森林正遭受着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野生动物遭劫、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引起全人类的关注。《巴西环境报告》的提交表明了巴西政府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学生们会很快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资源问题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进行《中东》一课《丰富的石油资源》教学时,可借用当今石油之战及油价不断上涨的热门话题导入。在明确了本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后,提出问题:“原来贫穷落后的中东各国近年来因为石油大量输出而成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富裕国家,但这些国家能永远富裕下去吗?”这样启发,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意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靠出卖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经济是不会长远的。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必须正确认识资源问题,有计划地、合理地开采,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之路。由此促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意识。继而,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中东又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全球20个最缺水国家中有11个属于中东。明确之后,可补充说明:中东各国为了缓解水危机,开发和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综合性战略措施:努力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减少耗水量大的粮食作物的种植;使用海水淡化和污水再循环利用技术等缓解居民用水困难。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面对日益恶化的资源环境,我们必须要自觉地爱护、保护资源。积极维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徐佳佳.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学[J]. 考试周刊,2014,39:142-143.
[2]刘玲玲.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0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