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南宋时期著名词人的姜夔创作了大量广泛涉及写作背景、音乐知识并且文辞优美,蕴含审美特质的题序。他的题序在整个题序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匠心独运,用散文式的笔调描绘,形成了一篇篇独具风格的美文。本文主要梳理姜词在题序史上的地位,并从交代作词背景、叙述写作缘由、介绍词调来源、散文笔调描画等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姜夔题序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姜夔;题序;审美特质
作者简介:王思,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姜夔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在他现存的八十四首词中,有题序的达到81首之多。[1]研究姜夔的词作,就不得不提及姜夔的题序。姜夔之词几乎首首有序,广泛涉及到写作由来、写作时间,甚至词谱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他的不少序文文笔优美,甚至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这么说,姜夔的题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审美创造[2]。
一、姜夔词在题序史上的地位
在词体产生之初,调名和词意是基本一致的。五代以来,调名与词意的关系逐渐疏远,至有宋一代,词人依调填词,注意的是词调的韵律和音调,词中的内容与调名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知晓词意,记叙作词缘由等,就有词人在调名之外加上某些解说性文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题序。
在北宋初期,词人开始在调名之外加上词题,如范仲淹现存的五首词,就有“秋思”、“怀旧”等词题。而宋词出现题序较多的则是从张先开始。[3]《全宋词》共收张先词165首,其中65首有题序。张先的题序有一定叙事性,写眼前景、心中情。但他的题序主要还是用来交代与会者名单,与词本身缺少有机的联系。
词到了苏轼手中为一大变。在题序方面则体现在表现功能的扩大上。苏轼的题序不仅用来交代词的写作动机和背景,还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倾向,叙事简洁生动,文辞精致优美,与词作的抒情表意紧密联系起来,比较著名的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序言。短短30个字,不仅交代词作背景,还表达出随缘自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题序到了苏轼这里,才真正成气候。自苏轼之后,词用题序几乎已成常例,像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皆用题序,但多数局限在简要的词题上。至南宋中兴时期,辛弃疾、姜夔、周密等人大量使用题序而使宋词题序发展达到鼎盛。辛弃疾是宋人题序最多的一位词人,在辛弃疾629首词作中,有537首有题序。辛词题序数量虽多,却多是为补充词作而出现的,多叙事纪实,语言也较为简朴,题序的实用性十分明显。
而在这宋词题序发展史上,姜夔的题序数量虽不是最多,却是宋代名家词中题序所占比例最大的,在姜夔的84首词作中,只有三首无序,题序总数占词作总数比例的96.43%。不仅如此,姜夔的题序也是词人题序中质量最高的一位,他的题序不仅明确标示创作年代,交代写作缘由,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还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描画,形成了一篇篇独具风格的美文。
二、姜夔词题序的主要特点
1)明确创作时间,交代作词地点
在词作题序中,姜夔记时记地的意识特别自觉。如他的代表作《扬州慢》序言就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之语。从他的词序中,我们可以清新地勾勒出他的行踪路线图及相应的创作时间,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为白石词作编年提供了极大的文献参考价值。夏承焘先生正是依据姜夔题序中的信息及其他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姜夔词作编年,可以考证确定创作时间及创作地点的姜夔词一共有72首。
2)详述写作缘由,介绍作词始末
交代写作缘由是词人作题序的另一项重要原因,词牌规定词调,正文表述词意,而其他因词体限定而无法在词中表达的如事件、作词缘起这些因素就需要由题序来承担了。“苏轼、姜夔等人,于调名之外,或加自注,或作小序,借以说明作词缘由与所咏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注代题’或‘以序代题’的方法,是词题的变通形式。”[4]
叙述作词由来是姜夔题序的第二个突出特点,他在题序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创作的由来,进一步明晰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内涵,同时也为后人理解姜夔词作提供了注解。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是一首记叙与友人赏梅夜游之词,在题序中白石便简洁明了地记录了作词的缘由:“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P68)小序中直接点明作者是在客居吴兴正月十六收灯之夜,无聊之际应友人邀请,在夜间与友人携手漫步而作此词的。序文短短24个字,却言简意赅,交代了作词的相关背景。
又如《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是一首以蟋蟀为题的咏物词,這首词的序文长达90个字,在题序中将咏蟋蟀的因由来去作了详细的介绍:“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P163)此词是与友人张镃等人聚会,约定以蟋蟀为题作词。但张镃有词在先,其词笔触细腻,白石想要各擅胜场,只好另辟蹊径以蟋蟀的鸣叫声为线索,将凄苦的鸣叫声与庾信的情思、思妇的无眠、游子的幽怨串联在一起,整首词感慨兴亡,寄托遥深,深得幽思之致。
在姜夔的题序中,详述写作缘由,介绍作词始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后人更好地理解词作提供了清楚明白的注解。
3)介绍词调来源,丰富词学资料
姜夔不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还是有宋一代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宋史·乐志》中就将其载名史册。白石精通音律,雅擅箫笛,能够配合词作自创曲谱,在《白石道人歌曲》中记载了十七首工尺谱,这也是至今传世的唯一的词调曲谱。白石的音乐才能在词作上则表现为他创作了许多自度曲。词作中的题序对于这些自度曲的研究则有着重要的音乐文献价值,我们通过对题序的分析,可以粗略了解到姜词自度曲及更改调名的情况。在白石的题序中,不仅有指明自度曲的特点,个别题序还详细地介绍了词调的来源,为后世考察词调,丰富词学资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白石的十七首自度曲中,有13首在题序中都提及了。它们或说明自度词调的由来,如《扬州慢》“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惜红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淡黄柳》“因度此阙,以抒客怀”;或在前人曲调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如《湘月》“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或是对诸如“犯调”一类的音乐术语进行剖析,如《凄凉犯》“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从词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姜夔题序中包含了大量的词学音乐资料。《徵招》的题序是姜夔词中字数最多的一篇序文,共有426字。《孟子·梁惠王下》云:“齐景公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调名源出于此。在这篇序文中,姜夔先是提及越中山水,随后详细地阐述了琴乐徵调、无媒调和商调的音调特点,并研究补救之法。白石在题序中谈及了许多音乐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词学的音乐资料,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4)散文笔调描画,蕴含审美特质
姜夔题序另一个最重要,也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以散文的笔调细细描摹,蕴含丰富的审美特质。白石的一些题序,如《一萼红》、《湘月》、《念奴娇·闹红一舸》、《角招》等,描绘了游历湘水、西湖等地的美景,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流畅自然,句式上韵散结合,活泼而不呆板,境界冲淡闲雅,已具备了完整的审美鉴赏。
如《一萼红》的题序:“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P7)词作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是白石客居长沙别驾萧徳藻之观政堂,闲游赏梅,感慨漂泊之作。在题序中,先是交代词作时间及地点,接着便在视线的慢慢移动中进行审美描绘,从曲沼到古垣,看到金橘竹林,繼而一径深曲。在景物的变化中引出梅花,“如椒如菽”的比喻新颖奇特,“红破白露”是描绘梅花的颜色,“枝影扶疏”是描摹枝干的形态。紧接着从纯然写景的无我之境转换到了词人赏景的有我之境。作者见梅花之境而兴趣横生,兴之所至便登王定台。视线再一次发生变化,视野变高见到的则是“乱湘流入麓山”,一个“乱”字写出了水流纵横交错之感。在这“湘云低昂,湘波容与”的美景之下,不禁心驰神摇,却忽然以“兴尽悲来”作结,从而引出正文中的“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漂泊之感。这篇序言共94字,却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读罢令人回味悠长。
姜夔题序中,对荆湘景致也描摹似画。正是因为白石对自然山水充满着热爱,山水在他笔下才显得灵动多姿、清空幽静。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的序文:“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P80)白石擅长咏荷,此篇序言提到赏荷难忘之地有三处,即武陵、吴兴和杭州。他在客居武陵之时,常与友人荡舟水上,在荷花丛中饮酒,意境十分悠闲。而到了秋水干涸之时,荷叶如盖,白石列坐其下,清风拂过,绿云般的荷叶随风摇动,此情此景令作者感到十分惬意。作者由武陵之荷,再到了吴兴之荷,继而又在夜间泛舟西湖,观赏荷花三处荷花,空间相隔,笔墨却各有侧重,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总之,词作与题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姜夔题序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和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好地理解姜夔词作。姜词题序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描摹灵活细致,长短错落,蕴含独立的审美特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注释:
[1]本论文所引姜夔词,皆依据中华书局出版,陈书良笺注的《姜白石词笺注》(2009年第一版),后文仅标明页码。此题序包括多首词共用一个题序,如《暗香》、《疏影》同用一个题序。无题序的词分别是《点绛唇·金谷人归》、《解连环·玉鞍重倚》、《月下笛·与客携壶》。
[2]吴功正:《姜夔词序的审美鉴赏》,《古典今读》2003年第6期。
[3]赵晓岚:《论宋词小序》,《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4]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赵晓岚.论宋词小序[J].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4]朱少山.白石词题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关键词:姜夔;题序;审美特质
作者简介:王思,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2
姜夔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在他现存的八十四首词中,有题序的达到81首之多。[1]研究姜夔的词作,就不得不提及姜夔的题序。姜夔之词几乎首首有序,广泛涉及到写作由来、写作时间,甚至词谱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他的不少序文文笔优美,甚至可以独立成篇。可以这么说,姜夔的题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审美创造[2]。
一、姜夔词在题序史上的地位
在词体产生之初,调名和词意是基本一致的。五代以来,调名与词意的关系逐渐疏远,至有宋一代,词人依调填词,注意的是词调的韵律和音调,词中的内容与调名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知晓词意,记叙作词缘由等,就有词人在调名之外加上某些解说性文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题序。
在北宋初期,词人开始在调名之外加上词题,如范仲淹现存的五首词,就有“秋思”、“怀旧”等词题。而宋词出现题序较多的则是从张先开始。[3]《全宋词》共收张先词165首,其中65首有题序。张先的题序有一定叙事性,写眼前景、心中情。但他的题序主要还是用来交代与会者名单,与词本身缺少有机的联系。
词到了苏轼手中为一大变。在题序方面则体现在表现功能的扩大上。苏轼的题序不仅用来交代词的写作动机和背景,还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倾向,叙事简洁生动,文辞精致优美,与词作的抒情表意紧密联系起来,比较著名的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序言。短短30个字,不仅交代词作背景,还表达出随缘自适、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题序到了苏轼这里,才真正成气候。自苏轼之后,词用题序几乎已成常例,像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皆用题序,但多数局限在简要的词题上。至南宋中兴时期,辛弃疾、姜夔、周密等人大量使用题序而使宋词题序发展达到鼎盛。辛弃疾是宋人题序最多的一位词人,在辛弃疾629首词作中,有537首有题序。辛词题序数量虽多,却多是为补充词作而出现的,多叙事纪实,语言也较为简朴,题序的实用性十分明显。
而在这宋词题序发展史上,姜夔的题序数量虽不是最多,却是宋代名家词中题序所占比例最大的,在姜夔的84首词作中,只有三首无序,题序总数占词作总数比例的96.43%。不仅如此,姜夔的题序也是词人题序中质量最高的一位,他的题序不仅明确标示创作年代,交代写作缘由,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还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描画,形成了一篇篇独具风格的美文。
二、姜夔词题序的主要特点
1)明确创作时间,交代作词地点
在词作题序中,姜夔记时记地的意识特别自觉。如他的代表作《扬州慢》序言就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之语。从他的词序中,我们可以清新地勾勒出他的行踪路线图及相应的创作时间,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为白石词作编年提供了极大的文献参考价值。夏承焘先生正是依据姜夔题序中的信息及其他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姜夔词作编年,可以考证确定创作时间及创作地点的姜夔词一共有72首。
2)详述写作缘由,介绍作词始末
交代写作缘由是词人作题序的另一项重要原因,词牌规定词调,正文表述词意,而其他因词体限定而无法在词中表达的如事件、作词缘起这些因素就需要由题序来承担了。“苏轼、姜夔等人,于调名之外,或加自注,或作小序,借以说明作词缘由与所咏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注代题’或‘以序代题’的方法,是词题的变通形式。”[4]
叙述作词由来是姜夔题序的第二个突出特点,他在题序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创作的由来,进一步明晰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内涵,同时也为后人理解姜夔词作提供了注解。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枝》是一首记叙与友人赏梅夜游之词,在题序中白石便简洁明了地记录了作词的缘由:“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P68)小序中直接点明作者是在客居吴兴正月十六收灯之夜,无聊之际应友人邀请,在夜间与友人携手漫步而作此词的。序文短短24个字,却言简意赅,交代了作词的相关背景。
又如《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是一首以蟋蟀为题的咏物词,這首词的序文长达90个字,在题序中将咏蟋蟀的因由来去作了详细的介绍:“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P163)此词是与友人张镃等人聚会,约定以蟋蟀为题作词。但张镃有词在先,其词笔触细腻,白石想要各擅胜场,只好另辟蹊径以蟋蟀的鸣叫声为线索,将凄苦的鸣叫声与庾信的情思、思妇的无眠、游子的幽怨串联在一起,整首词感慨兴亡,寄托遥深,深得幽思之致。
在姜夔的题序中,详述写作缘由,介绍作词始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后人更好地理解词作提供了清楚明白的注解。
3)介绍词调来源,丰富词学资料
姜夔不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还是有宋一代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宋史·乐志》中就将其载名史册。白石精通音律,雅擅箫笛,能够配合词作自创曲谱,在《白石道人歌曲》中记载了十七首工尺谱,这也是至今传世的唯一的词调曲谱。白石的音乐才能在词作上则表现为他创作了许多自度曲。词作中的题序对于这些自度曲的研究则有着重要的音乐文献价值,我们通过对题序的分析,可以粗略了解到姜词自度曲及更改调名的情况。在白石的题序中,不仅有指明自度曲的特点,个别题序还详细地介绍了词调的来源,为后世考察词调,丰富词学资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白石的十七首自度曲中,有13首在题序中都提及了。它们或说明自度词调的由来,如《扬州慢》“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惜红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淡黄柳》“因度此阙,以抒客怀”;或在前人曲调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如《湘月》“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或是对诸如“犯调”一类的音乐术语进行剖析,如《凄凉犯》“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
从词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姜夔题序中包含了大量的词学音乐资料。《徵招》的题序是姜夔词中字数最多的一篇序文,共有426字。《孟子·梁惠王下》云:“齐景公召太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调名源出于此。在这篇序文中,姜夔先是提及越中山水,随后详细地阐述了琴乐徵调、无媒调和商调的音调特点,并研究补救之法。白石在题序中谈及了许多音乐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词学的音乐资料,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4)散文笔调描画,蕴含审美特质
姜夔题序另一个最重要,也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以散文的笔调细细描摹,蕴含丰富的审美特质。白石的一些题序,如《一萼红》、《湘月》、《念奴娇·闹红一舸》、《角招》等,描绘了游历湘水、西湖等地的美景,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流畅自然,句式上韵散结合,活泼而不呆板,境界冲淡闲雅,已具备了完整的审美鉴赏。
如《一萼红》的题序:“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P7)词作于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年),是白石客居长沙别驾萧徳藻之观政堂,闲游赏梅,感慨漂泊之作。在题序中,先是交代词作时间及地点,接着便在视线的慢慢移动中进行审美描绘,从曲沼到古垣,看到金橘竹林,繼而一径深曲。在景物的变化中引出梅花,“如椒如菽”的比喻新颖奇特,“红破白露”是描绘梅花的颜色,“枝影扶疏”是描摹枝干的形态。紧接着从纯然写景的无我之境转换到了词人赏景的有我之境。作者见梅花之境而兴趣横生,兴之所至便登王定台。视线再一次发生变化,视野变高见到的则是“乱湘流入麓山”,一个“乱”字写出了水流纵横交错之感。在这“湘云低昂,湘波容与”的美景之下,不禁心驰神摇,却忽然以“兴尽悲来”作结,从而引出正文中的“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漂泊之感。这篇序言共94字,却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读罢令人回味悠长。
姜夔题序中,对荆湘景致也描摹似画。正是因为白石对自然山水充满着热爱,山水在他笔下才显得灵动多姿、清空幽静。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的序文:“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P80)白石擅长咏荷,此篇序言提到赏荷难忘之地有三处,即武陵、吴兴和杭州。他在客居武陵之时,常与友人荡舟水上,在荷花丛中饮酒,意境十分悠闲。而到了秋水干涸之时,荷叶如盖,白石列坐其下,清风拂过,绿云般的荷叶随风摇动,此情此景令作者感到十分惬意。作者由武陵之荷,再到了吴兴之荷,继而又在夜间泛舟西湖,观赏荷花三处荷花,空间相隔,笔墨却各有侧重,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总之,词作与题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对姜夔题序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和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好地理解姜夔词作。姜词题序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描摹灵活细致,长短错落,蕴含独立的审美特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注释:
[1]本论文所引姜夔词,皆依据中华书局出版,陈书良笺注的《姜白石词笺注》(2009年第一版),后文仅标明页码。此题序包括多首词共用一个题序,如《暗香》、《疏影》同用一个题序。无题序的词分别是《点绛唇·金谷人归》、《解连环·玉鞍重倚》、《月下笛·与客携壶》。
[2]吴功正:《姜夔词序的审美鉴赏》,《古典今读》2003年第6期。
[3]赵晓岚:《论宋词小序》,《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4]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赵晓岚.论宋词小序[J].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4]朱少山.白石词题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