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教高一英语,班上有两位学生,学语言的素质很好,但英语成绩较薄弱。为帮其补救,我分别找他们谈话,想摸清其英语薄弱的根源,好“对症下药”。他俩都毕业于本地区的一所重点初中,是同班同学,他们的英语老师是班主任,教学水平较高,责任心很强,但每节英语课都会用很多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久而久之,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无情侵占,该讲解时未讲解,该练习时没练习,该讨论时不讨论,很多学生由于课堂上汲取的“语言营养”不足,英语成绩渐渐落后,最后“病入膏肓”,他俩就在其中。听罢,我不禁愕然!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有类似情况存在,占用正课时间搞思想教育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出现,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人还美其名曰: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我要呼吁:这种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教育是一门不能推倒重来的艺术,教师不能因为如此“育人”而忽略“教书”!
细细一想,其实这是典型的“教育时机选择不当症”。所谓教育时机就是教育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诚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育人阵地,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就能无所顾忌占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不必也不能全部呈现在课堂上,其地点可以因人而异,时间可以随时把握,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关键是老师能否捕捉到教育时机。要选准教育时机,笔者认为为师者必须抓住四个“点”:
一是“天时”点。教育时机常常在一些特殊时间悄然到来,有时常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犹如“天时”降临,需要教者适时把握。就大时段看,学生有学前期、小学生期、中学生期。学前期对学生一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起奠基作用;小学生期是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期,青春期教育应列为重点。就小时段看,教育的“天时”点更多,有时稍纵即逝,需要教者敏锐捕捉。开学前后,是教育学生早作计划、努力进取的好时机;学期结束是教育学生学会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好时机;当学生遇到问题向你诉说心里话时,是帮助其分析原因、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时机;当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是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好时机;当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举国兴奋时,是教育学生效仿榜样、勤奋学习的好时机……
二是“地利”点。在一些特殊地点,会自然产生思想教育的“场效应”,如到了风景区,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畅想美好未来的教育;在名人故居,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教育;在革命纪念馆,应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科技馆,能培养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在热火朝天的农田里,可培养其爱农向农的情愫;在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其动手探究的精神……在这些地点,学生易于打开接受教育的阀门,主动接受思想教育;有时,甚至不用教师点拨,学生就能受到无形的教育。比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去邻近的建阳古镇瞻仰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陆秀夫纪念馆,通过现场图片、文字和音响视频等手段,学生们了解了陆秀夫不平凡的身世,领略了他远大的抱负,体会了他生不逢时的悲叹,“目睹”了他最后为保住民族气节、毅然背起小皇帝投海殉国的壮烈场景。学生们无不心潮激荡,扼腕长叹;在日记中,许多学生都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强盛奉献力量。无疑,学生们在陆秀夫纪念馆这个特殊地点接受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高明的教师会选择一些教育的“地利”点,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接受教育而无需太多的口头教导。
三是情感共振点。有效的思想教育应发生在师生双方情感得以共鸣共振时,犹如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两物振动频率相同,一物振动,会引起另一物共振。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当时间、适当地点,用适当方式把自己融进去,捕捉既能打动自己,又能触及学生心灵、震撼学生情感的特定情境,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其对教育目标经历认同、内化与升华的过程。比如,当我在电视上看到“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深深地被那些受表彰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我感觉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便专门为学生播放了颁奖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再一次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精神也经历了一次极大的震撼。因此,在给学生做思想教育前,我们应该先扪心自问:我给学生讲的道理能否先说服自己?给学生举的事例能否先打动自己?如今,有很多老师抱怨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我想可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了情感共振点。
四是教育延伸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生的任何思想问题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由许多点牵连着,笔者称这些点为教育延伸点。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辨析能力,学会从整体上研究问题,及时捕捉那些延伸点,发现问题之间的纵横联系,实现育人的高效化。当教育时机未到时,要能通过延伸,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创造育人时机;当教育时机来到时,要把握时机,实施育人,并抓住教育延伸点,充分挖掘,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尽可能地扩大教育容量。比如我在组织学生观看了“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选一个“感动人物”作为学习榜样,布置要求第二天讨论。第二天自习课上,我安排学生发表感想并谈谈选谁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何学习。学生们激情澎湃,纷纷举手发言,观点深刻,场面感人。
当然,这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相互联系。比如在某一“地利”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一定要看学生的情绪反应,要考虑情感共振点,因为在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地点,并不是任何学生都能产生同样的“接受效应”的;在抓“天时”点、“地利”点、情感共振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都提倡要捕捉教育延伸点,实现育人效率的最大化、最优化。教师在抓教育时机实施育人时切不可教条,一定要随机而动,灵活把握,否则就会出现前述那位英语教师过多挤占课堂时间实施无效教育的现象。
最佳育人时机每时每刻都会闪现,只要你用心捕捉,就一定能把握。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当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有类似情况存在,占用正课时间搞思想教育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出现,严重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人还美其名曰: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我要呼吁:这种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教育是一门不能推倒重来的艺术,教师不能因为如此“育人”而忽略“教书”!
细细一想,其实这是典型的“教育时机选择不当症”。所谓教育时机就是教育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诚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育人阵地,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就能无所顾忌占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不必也不能全部呈现在课堂上,其地点可以因人而异,时间可以随时把握,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关键是老师能否捕捉到教育时机。要选准教育时机,笔者认为为师者必须抓住四个“点”:
一是“天时”点。教育时机常常在一些特殊时间悄然到来,有时常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犹如“天时”降临,需要教者适时把握。就大时段看,学生有学前期、小学生期、中学生期。学前期对学生一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起奠基作用;小学生期是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期,青春期教育应列为重点。就小时段看,教育的“天时”点更多,有时稍纵即逝,需要教者敏锐捕捉。开学前后,是教育学生早作计划、努力进取的好时机;学期结束是教育学生学会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的好时机;当学生遇到问题向你诉说心里话时,是帮助其分析原因、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时机;当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是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好时机;当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举国兴奋时,是教育学生效仿榜样、勤奋学习的好时机……
二是“地利”点。在一些特殊地点,会自然产生思想教育的“场效应”,如到了风景区,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畅想美好未来的教育;在名人故居,可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教育;在革命纪念馆,应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科技馆,能培养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研究的志向;在热火朝天的农田里,可培养其爱农向农的情愫;在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其动手探究的精神……在这些地点,学生易于打开接受教育的阀门,主动接受思想教育;有时,甚至不用教师点拨,学生就能受到无形的教育。比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去邻近的建阳古镇瞻仰民族英雄、南宋丞相陆秀夫纪念馆,通过现场图片、文字和音响视频等手段,学生们了解了陆秀夫不平凡的身世,领略了他远大的抱负,体会了他生不逢时的悲叹,“目睹”了他最后为保住民族气节、毅然背起小皇帝投海殉国的壮烈场景。学生们无不心潮激荡,扼腕长叹;在日记中,许多学生都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强盛奉献力量。无疑,学生们在陆秀夫纪念馆这个特殊地点接受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高明的教师会选择一些教育的“地利”点,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接受教育而无需太多的口头教导。
三是情感共振点。有效的思想教育应发生在师生双方情感得以共鸣共振时,犹如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两物振动频率相同,一物振动,会引起另一物共振。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当时间、适当地点,用适当方式把自己融进去,捕捉既能打动自己,又能触及学生心灵、震撼学生情感的特定情境,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其对教育目标经历认同、内化与升华的过程。比如,当我在电视上看到“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深深地被那些受表彰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我感觉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便专门为学生播放了颁奖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再一次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精神也经历了一次极大的震撼。因此,在给学生做思想教育前,我们应该先扪心自问:我给学生讲的道理能否先说服自己?给学生举的事例能否先打动自己?如今,有很多老师抱怨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我想可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了情感共振点。
四是教育延伸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生的任何思想问题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由许多点牵连着,笔者称这些点为教育延伸点。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辨析能力,学会从整体上研究问题,及时捕捉那些延伸点,发现问题之间的纵横联系,实现育人的高效化。当教育时机未到时,要能通过延伸,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创造育人时机;当教育时机来到时,要把握时机,实施育人,并抓住教育延伸点,充分挖掘,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尽可能地扩大教育容量。比如我在组织学生观看了“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选一个“感动人物”作为学习榜样,布置要求第二天讨论。第二天自习课上,我安排学生发表感想并谈谈选谁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如何学习。学生们激情澎湃,纷纷举手发言,观点深刻,场面感人。
当然,这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相互联系。比如在某一“地利”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一定要看学生的情绪反应,要考虑情感共振点,因为在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地点,并不是任何学生都能产生同样的“接受效应”的;在抓“天时”点、“地利”点、情感共振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都提倡要捕捉教育延伸点,实现育人效率的最大化、最优化。教师在抓教育时机实施育人时切不可教条,一定要随机而动,灵活把握,否则就会出现前述那位英语教师过多挤占课堂时间实施无效教育的现象。
最佳育人时机每时每刻都会闪现,只要你用心捕捉,就一定能把握。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