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的觉醒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确定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文化部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二者都强调民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6月15日《无锡日报》发表的《无锡倡议:共同努力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指出:“保护文物,匹夫有责;人人参与,刻不容缓。我们要行动起来:人人参与保护和传承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全民参与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共识和必然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公众的支持,概凡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皆有一个特点,即公众参与程度都比较高。美国的遗产保护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的遗产保护没有全国性的组织,也没有政府的资助,主要由众多地方性的群众性组织发起。英国从事历史保护的组织有1000多个,冠以“信托”之名的公益保护组织接近300家。成立于1895年的国民信托(The National Trust),以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为最终目标,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信托组织,2009年拥有360万名会员和55000名志愿者。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有近6000个有关遗产和景观的协会,100多个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意大利有众多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涉及研究、评估、保护等各个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决策。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已经初露端倪,涌现出一股保护文化遗产的民间力量,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文化遗产保护倾注着心血和汗水,他们的行为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他们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潜在希望。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帮助居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多年来,CHP一直致力于公民社会建设,着力提高国内官员和百姓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呼吁国人对传统文化要有起码的尊重,先后开展了《勐马档案》、从江文化绘图和阿尔村羌文化保护等项目,请当地人记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整理自己的文化遗产,以此来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复兴。CHP在推动北京历史街区、梁林故居和喀什老城等的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媒体培训和公众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CHP正在发起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全国志愿者网络计划——“文化保护网络”(Cultural Action Network),这是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全国范围的文化行动网络,此网络的建立能够促进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关注记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且对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起到预警作用。CHP是一个充满魅力的NGO,只有5名专职员工和3名实习生的管理团队,却先后吸引了上千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很多志愿者是海外人士,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帮助居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老北京拍记队——完整客观真实地记录首都变迁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北京有多少胡同呢?俗话说:
  “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解放前北京胡同的数量,虽各个文献记载不尽相同,但出入不大,都在3000条以上。到2008年,有关资料显示,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仅为500条。也就是说,北京的胡同在60年问消失了5/6,速度可谓惊人。为了记录正在消失的胡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老北京的胡同里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成员不固定,不断有新成员加入,经常行走在北京的各个胡同里,用镜头记录胡同的每一个细节,用纸笔记录听到的每一个故事。经过5年的成长,数百场的活动,数千人次的参与,留下了百万佘张图片资料和数千万文字资料,其中很多图片已成为绝版。他们用照片向世人诉说着胡同的“美”以及四合院的“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唤起更多人对老北京文化的珍惜和保护。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北京人、外地人甚至海外人士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表彰。更令人鼓舞的是,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各地纷纷涌现出类似的拍记组织,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北京拍记队开创了中国民间文物保护群体参与方式的先河。他们的功绩不仅是照片和文字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009年1月,由苏州2l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申办、中国记忆网站主办、福特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示范项目成果展”在北京成功举办,展览汇集了北京、天津、苏州、襄樊、承德、冀州等地区志愿者的劳动成果,这是我国首次集中展示全国大部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一次盛会,对提高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守护好城市回家的路
  
  2006年,穆森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几年来,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天津现存老城区展开集中调研,为天津地区历史建筑遗产的记录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活跃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文保团队。他们走遍了天津市区的每个角落,拍摄照片数万张,活动影像百佘小时,撰写专题文字报告约十万字,上书数十封,先后为200多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建筑找到了“身份”,成功保护了包括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等多处文物建筑和重要历史街区。他们提出的保护建议及规划,很多已被政府采纳,并落实到市政建设中去。该团队已经成为天津市民问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他们提出的倡议、呼吁还多次获得过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建设部、新华社及天津各级主管部门的批示和重视。2008年,该团队首创并自费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津论坛”,数十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参会,并一致通过中国首个由志愿者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宣言《天津宣言》,获得社会广泛重视。
  
  襄樊拾穗者——回到田野守望故乡
  
  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是一个民间志愿者团队,致力于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和汉水文化的记录、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现有核心成员十人,李秀桦是召集人。为了保护故乡的历史,留住故乡的文化,他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田野调查、拍摄采风、整理资料、提供线索、修缮民宅等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2006年,经过拾穗者的努力,《中国国家地理》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南漳古山寨专题,引起轰动效应,他们拟写的保护意见书得到南漳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南漳古山寨保护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南漳古山寨的保护工作。几年来,他们不停地行进在荆山汉水间,走访在民宅陋巷中,他们用相机和纸笔记录着一段段历史,反映着一系列变迁,他们将一个个历史碎片变成珍珠,串成了璀璨的项链。他们的精神感染了采访他们的记者,感染了机关公务员,感染了冷眼旁观者,也感染了他们的下一代。如果有人问最好的宣传教育方式是什么,那就是身体力行。
  
  楚长城研究保护团体——楚长城的守护神
  
  河南楚长城研究保护团体是一个广义的、松散型的团体,团体成员遍及楚长城沿线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等二十多个市县。他们常年奔波在楚长城沿线,经常性地开展楚长城考察活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无条件为长城资源调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提供支持。他们不仅竭尽全力保护楚长城,还通过谱写传唱歌曲、印制图文画册、“以邮为媒”等多种形式策划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他们倡导保护理念,宣传保护事迹,使河南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聚集起来,一起保护和传承厚重的中原文化。他们为楚长城的保护付出的不仅是时间、精力和金钱,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谈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力量,还有很多人我们都不能忘记:著名散文家丹青、著名教授阮仪三、“北京胡同卫士”华新民、捐献大家赵泰来、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曾一智、新乡市文物卫士史继祖……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矢志不渝地为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吁,不仅保护了众多文化遗产,还唤醒了很多人的文保意识。他们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他们为文化遗产保护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为文化遗产保护做点什么;他们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记录、拍摄和保护了一大批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感染、影响和教育了更多普通民众,一起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尽心尽责。
  截至2009年12月31日,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已经超过了90万处,巨大数额的文化遗产无疑需要更大的人力和财力来支持。据统计,2009年我国文博行业从业人员仅为9万余人。如果仅仅依靠这有限的专业队伍,我国的文化遗产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虽然目前民间群体的力量还很单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随着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群体与他们一道,一起记录面临消逝的历史,一起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11月初的一场微雪,让大同煤矿口泉沟深处的王村煤业公司的街道上显得越发静谧。  这个建立于1970年的国有统配煤矿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与21世纪以后的资源枯竭,如今铅华洗尽,在静默中蓄积着力量。经过企业改制后,煤矿计划利用新技术向地下更深的煤层进行开采。    如今整座矿山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曾经喧闹繁华的街上只能看到零星轰鸣驶过的大型运输车辆,鼎盛时期近2万名矿工及家属随着改制调配和“两区
期刊
冯骥才在他的《民间灵气》里曾说,“当今文化遗产的悲哀是,只要你找到它——它一准是身陷绝境,面污形秽,奄奄一息。”他这样描述到:“我们一出世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妈妈给我们唱的歌,生病时给我们吃的小草药都是文化,还有生活中罕用到的一些谚语,那都是文化,都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个人对我们的文化都是有责任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期刊
传承与创新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
期刊
东倚太行,西濒黄河,中原门户,表里山河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绵延三晋大地,孕育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浓郁的民风。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山西民歌,更是蔚为大观,纵横中华。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19篇,大部分发源于山西,其中的《伐檀》、《硕鼠》、《绸缪》诸篇,至今仍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所著的《中国民歌》
期刊
“远离故乡是伤感的,而永远地失去她则不啻为雪上加霜。”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韩家洲移民韩玉砚在博客文章里说道。为了国家建设,韩家洲以及南水北调库区的老百姓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2010年8月30日,20艘大船载着韩家洲108户483人渡过了清清汉水。汉水无比宁静,用无言的爱送了汉水儿女最后一程。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村庄,随着移民大客车迁往随州安置点,村名更改为韩家新村,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韩家洲从
期刊
赶尸,一种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在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盛传的“赶尸”之说,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画符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体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
期刊
夫了城:古皖文化的滥觞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
期刊
11月16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经过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北京作为全国
期刊
“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这是郭沫若1950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优美诗句。了解芬兰的中国人会对芬兰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一个人口只有530万的北欧小国,却拥有“森林王国”“欧洲绿色之肺”和“圣诞老人故乡”等诸多美弥。品牌手机诺基亚出自芬兰。芬兰也是世界上腐败程度最低、廉洁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芬兰也被誉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保体制为芬兰人的幸福保驾护航。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