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了城:古皖文化的滥觞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地下埋藏着一座古城堡,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夫子城文化遗址。据龙口队农工钱老汉介绍,1985年当地一名农工在打井时挖到了一只石斧,他立即向农场报告,农场及时将信息上报安庆市文物部门,经专业人员初步勘测判断,这个区域地下确实有“宝”。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夫子城遗址进行挖掘,试挖4×1米深沟一条,发现有完整的陶器、石器计110多件,并发现了墓葬、房基、灰坑多处。据专家考证,夫子城遗址与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文化遗址一脉相承,是构成古皖文化的重要元素,出土的文物为稀世珍宝,其中的彩陶瓷片为长江中下游罕见,对研究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源流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专家通过进一步考证,发现了地下部分文化堆积层分为秦、汉文化层,宋、元、明、清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层,最早的文物距今约5500年,属新石器文化遗址,令人纳闷的是,这些文化堆积层中唯独没有唐代文化,这成为千古之谜。
1990年,夫子城被安庆市政府定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又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安庆市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依据中,夫子城是其中一份沉甸甸的砝码。
皖河农场十分珍视夫子城这个文化遗产,农场圈定了1.2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并在四周埋下界桩,指定专门的管理员负责保护。
令人敬佩的是当地农工普遍有一种强烈的保护意识,更有一种无比自豪感。
夫子城所在的地名叫龙口,当地老百姓都说龙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每年都出几个大学生,外出打工的也有不少小老板。
墩头遗址与“曹操练兵场”相映成趣
位于皖河农场境内的另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叫墩头遗址,与夫子城遗址相隔不到10公里,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发现,这足以证明皖河农场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墩头遗址与夫子城遗址同属薛家岗文化,出土的文物大体相同。但据安庆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墩头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似乎有更高的考古价值,这是一件戴在颈上的饰物,其时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这件饰物只有原始部落酋长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既然墩头遗址和夫子城遗址同等重要,为什么墩头遗址没有被确定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墩头遗址位于耕地下面,由于长期耕作,地下文物受到破坏,相比而言,夫子城处在居民区,地下文物相对完好一些。所以,墩头遗址一直没有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墩头遗址所在区域还有着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其中“曹操练兵场”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多少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曹操的故事。据说三国时期的皖河农场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和长江连成一片,唯独墩头却是一个高坡地带,曹操为准备赤壁之战,便屯兵墩头操练水军。于是,这里的地名叫“练城”,至今仍然沿用这个老地名;还有一条河叫漕河,据说此河因曹操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在墩头遗址附近,人们还见过三块硕大的拴马石,据说就是三国时期留下来的。
关于“曹操练兵场”只是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目前还没有实物加以考证,只能算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三益清真寺:见证伊斯兰英雄的经典传奇
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和安庆市大南门回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地回民的祖坟同在安庆市十里乡茅岭村,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同属一个祖先。实际上也是如此,据史料记载,1853年8月,时值清朝咸丰年间,为避战乱,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伊斯兰信徒,由当时的安庆城区迁至老州马家店,也就是现在的皖河农场三益分场,现已相传七代。
三益清真寺原名马家店清真寺,始建于1853年,距今已有157年历史,百年古寺历经洪水考验、“文革”动乱洗劫,几经风雨沧桑,目前是安庆除南关清真寺外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680平方米,一次可容纳200多名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大殿具有伊斯兰教典型的近代建筑风格,是安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令人称奇的是古寺院内有两棵神奇的树,同是广玉兰,长相各不同,一棵粗而高、一棵细而短,花开得也不一样。两棵树相互缠绕,显得十分亲密,人们称之为“夫妻树”。有人说这两棵树是回汉和谐相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而被人们广为传颂的经典传奇则是伊斯兰英雄的故事。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不可阻挡之势驻扎长江北岸,即将挥师过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马家店有49名水性好的船工请缨参战,他们与望江县沟口村(今望江县漳湖镇新光村)22名回民合编成回民支队。渡江战役打响之前,这支回民支队集中在西江坝(今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子江里进行实战演练。
1949年4月的一天,这支回民支队49名船工一起到马家店清真寺(今三益清真寺)举行一次特殊的礼拜和沐浴活动,按照伊斯兰教风俗,教民在死亡之前要洗一次“干净澡”(沐浴),以表达心中的虔诚。为了解放全中国,回族船工把生死抛在脑后,大义凛然。
战斗正式开始于那天下午5点钟左右,早春的江水微微有点寒意,为了减轻重量,解放军战士和水手们穿着最单薄的衣服上了船。江面上千帆竞发,枪炮声大作,江面成了一片火海。马兆美和回族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桨,勇往直前。船工马吉荣倒下了,其他船工接过桨冲上去;年纪最大的船工、50岁的丁宪良腿部受了重伤,但一直坚持划桨,直到把大军送到长江对岸,最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当船队靠近对岸时,潮水般的口号声盖过了枪炮声:“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声音在江面上久久回荡。战斗胜利后,解放军某部为他们颁发了“协助解放军渡江水手光荣证”,同时授予回民支队“英雄的伊斯兰”称号。可惜这两样珍贵的物品均已遗失。
当年的回民船工大都已经过世,唯一幸存的是马兆美老人。他今年已是85岁高龄了,但依然那么硬朗,耳朵有点背,穿着朴素。与他聊起来就会发现这位回族老人精气神十足,特别是忆及50多年前那段渡江战役中回民支队的故事,他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仿佛就在昨天。解放后,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垦建设事业,而这段故事却永远珍藏在他的记忆中。
2011年正在悄然走来,如今的皖河农场正在经历着一种城市与乡村碰撞中的嬗变。皖河“三保”,披着神秘的面纱,掩藏在历史的深处,期待人们去发掘、去探索……
穿过皖河农场沿河公路,来到位于农场中腹部的金潭河畔。站在高坡之上,听河水潺潺、林中鸟鸣,看枫叶摇曳、晚霞点点,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静静的河面上袅袅着淡淡的薄雾,河中央插着渔人以竹和网布下的捕鱼“迷魂阵”,充溢着些许神秘和诡异气息……那河水仿佛从久远的历史深处汩汩渗出,顺流而下,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段繁华与熙攘交织着的古典传奇。
皖河农场金潭河的下面以及岸边龙口队地下埋藏着一座古城堡,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夫子城文化遗址。据龙口队农工钱老汉介绍,1985年当地一名农工在打井时挖到了一只石斧,他立即向农场报告,农场及时将信息上报安庆市文物部门,经专业人员初步勘测判断,这个区域地下确实有“宝”。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夫子城遗址进行挖掘,试挖4×1米深沟一条,发现有完整的陶器、石器计110多件,并发现了墓葬、房基、灰坑多处。据专家考证,夫子城遗址与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文化遗址一脉相承,是构成古皖文化的重要元素,出土的文物为稀世珍宝,其中的彩陶瓷片为长江中下游罕见,对研究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源流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专家通过进一步考证,发现了地下部分文化堆积层分为秦、汉文化层,宋、元、明、清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层,最早的文物距今约5500年,属新石器文化遗址,令人纳闷的是,这些文化堆积层中唯独没有唐代文化,这成为千古之谜。
1990年,夫子城被安庆市政府定为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又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安庆市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依据中,夫子城是其中一份沉甸甸的砝码。
皖河农场十分珍视夫子城这个文化遗产,农场圈定了1.2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并在四周埋下界桩,指定专门的管理员负责保护。
令人敬佩的是当地农工普遍有一种强烈的保护意识,更有一种无比自豪感。
夫子城所在的地名叫龙口,当地老百姓都说龙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每年都出几个大学生,外出打工的也有不少小老板。
墩头遗址与“曹操练兵场”相映成趣
位于皖河农场境内的另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叫墩头遗址,与夫子城遗址相隔不到10公里,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发现,这足以证明皖河农场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墩头遗址与夫子城遗址同属薛家岗文化,出土的文物大体相同。但据安庆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墩头遗址出土的一件文物似乎有更高的考古价值,这是一件戴在颈上的饰物,其时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这件饰物只有原始部落酋长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既然墩头遗址和夫子城遗址同等重要,为什么墩头遗址没有被确定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墩头遗址位于耕地下面,由于长期耕作,地下文物受到破坏,相比而言,夫子城处在居民区,地下文物相对完好一些。所以,墩头遗址一直没有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墩头遗址所在区域还有着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其中“曹操练兵场”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多少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曹操的故事。据说三国时期的皖河农场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和长江连成一片,唯独墩头却是一个高坡地带,曹操为准备赤壁之战,便屯兵墩头操练水军。于是,这里的地名叫“练城”,至今仍然沿用这个老地名;还有一条河叫漕河,据说此河因曹操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在墩头遗址附近,人们还见过三块硕大的拴马石,据说就是三国时期留下来的。
关于“曹操练兵场”只是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目前还没有实物加以考证,只能算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三益清真寺:见证伊斯兰英雄的经典传奇
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和安庆市大南门回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地回民的祖坟同在安庆市十里乡茅岭村,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同属一个祖先。实际上也是如此,据史料记载,1853年8月,时值清朝咸丰年间,为避战乱,阿訇马迪顺带领一批伊斯兰信徒,由当时的安庆城区迁至老州马家店,也就是现在的皖河农场三益分场,现已相传七代。
三益清真寺原名马家店清真寺,始建于1853年,距今已有157年历史,百年古寺历经洪水考验、“文革”动乱洗劫,几经风雨沧桑,目前是安庆除南关清真寺外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680平方米,一次可容纳200多名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大殿具有伊斯兰教典型的近代建筑风格,是安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令人称奇的是古寺院内有两棵神奇的树,同是广玉兰,长相各不同,一棵粗而高、一棵细而短,花开得也不一样。两棵树相互缠绕,显得十分亲密,人们称之为“夫妻树”。有人说这两棵树是回汉和谐相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而被人们广为传颂的经典传奇则是伊斯兰英雄的故事。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不可阻挡之势驻扎长江北岸,即将挥师过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马家店有49名水性好的船工请缨参战,他们与望江县沟口村(今望江县漳湖镇新光村)22名回民合编成回民支队。渡江战役打响之前,这支回民支队集中在西江坝(今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子江里进行实战演练。
1949年4月的一天,这支回民支队49名船工一起到马家店清真寺(今三益清真寺)举行一次特殊的礼拜和沐浴活动,按照伊斯兰教风俗,教民在死亡之前要洗一次“干净澡”(沐浴),以表达心中的虔诚。为了解放全中国,回族船工把生死抛在脑后,大义凛然。
战斗正式开始于那天下午5点钟左右,早春的江水微微有点寒意,为了减轻重量,解放军战士和水手们穿着最单薄的衣服上了船。江面上千帆竞发,枪炮声大作,江面成了一片火海。马兆美和回族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桨,勇往直前。船工马吉荣倒下了,其他船工接过桨冲上去;年纪最大的船工、50岁的丁宪良腿部受了重伤,但一直坚持划桨,直到把大军送到长江对岸,最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当船队靠近对岸时,潮水般的口号声盖过了枪炮声:“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声音在江面上久久回荡。战斗胜利后,解放军某部为他们颁发了“协助解放军渡江水手光荣证”,同时授予回民支队“英雄的伊斯兰”称号。可惜这两样珍贵的物品均已遗失。
当年的回民船工大都已经过世,唯一幸存的是马兆美老人。他今年已是85岁高龄了,但依然那么硬朗,耳朵有点背,穿着朴素。与他聊起来就会发现这位回族老人精气神十足,特别是忆及50多年前那段渡江战役中回民支队的故事,他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仿佛就在昨天。解放后,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垦建设事业,而这段故事却永远珍藏在他的记忆中。
2011年正在悄然走来,如今的皖河农场正在经历着一种城市与乡村碰撞中的嬗变。皖河“三保”,披着神秘的面纱,掩藏在历史的深处,期待人们去发掘、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