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都尽墨无声

来源 :文化月刊·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与创新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的曹阶铭,在谈及歙砚艺术以及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语调舒缓而平静,渗透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儒雅气质。说到曹阶铭的歙砚制作生涯,就不得不先提及他的师傅汪律森。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为我国的歙砚雕刻名家,善制仿古砚,代表作有“历代砚式”“仿古鼎式砚”等。
  曹阶铭19岁便进入安徽歙砚工艺厂从事歙砚雕刻工作,并师承砚雕名家汪律森,为其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歙砚的雕刻制作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在继承歙砚传统雕刻精髓的基础上,曹阶铭更重视创新和突破,使得歙砚这一门传统的雕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大放光彩。
  具体到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上,曹阶铭告诉记者,因为汪律森擅长仿古砚,所以他开始接触砚雕艺术时,也是擅长仿古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歙砚艺术也随之发生转变。过去歙砚注重的是实用性,而现在对于一般人而言,已经不需要歙砚原有的实用意义。所以,人们将对歙砚的关注重点转向了它的观赏价值。这就要求歙砚的制作风格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比如说,现在的歙砚雕画艺术融合了徽州砖雕、石雕、木雕、竹雕等技艺,要在线条和比例上下很大功夫,最注重的是其艺术价值,要体现出深度和层次。过去歙砚艺术图案多为动物、神话等内容,而现在则注重写意、抽象;原来绘刻的山水比较单一,但现在则注重画面层次和错落感等等。”
  正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更加突出的艺术性,使得对歙砚雕刻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苛刻。“绘画、书法里的布局、力度、层次等,都是歙砚制作技艺不可或缺的。”记者欣赏了曹阶铭的歙砚雕刻作品,在那静默端厚的歙砚上,曹阶铭的刀法苍劲有力、错落有致,或精细典雅,或洗练流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无法将其归为一种特定的风格。多变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艺术角度,正是曹阶铭歙砚制作技艺深厚的体现。
  
  选材与品鉴
  
  在如此巧夺天工的歙砚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赞叹:该是一双多么灵巧而干练的手才能将其制作出来!面对人们的赞叹和褒扬,曹阶铭只是谦虚地报之一笑。他对记者说:“从仿古砚到随行砚,再到其他各种类型,我都有涉猎。不过说到砚的制作,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还是材质,即砚石。只有材质好,才有工艺发挥的基础,好的材质可根据其纹理和形状来进行艺术加工,若寻不到好的材质,就无能为力了。”
  歙砚的取材要求很严格,据曹阶铭介绍,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砚石主要取材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龙尾山幽谷神潭,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龙尾山产的砚石浑然青莹,纹理缜密,为历代歙砚制作技艺者所偏爱。当然,“产石之佳,不尽龙尾”,曹阶铭还饶有兴致地说:“在我们歙县境内,很多山村里的村民也有收藏的砚石,这些砚石取材于我们那边传说的‘龙头山’。”不过,曹阶铭也对如今砚石难求的现状表示担心:“真正的上乘砚石,是从水底开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坑’。由于持续的开采,特别是很多非法开采等,导致现在老坑基本上已经很难开采出上乘的砚石了。所以,现在制作所需的砚石资源很匮乏,很多人只能到村民家里去寻觅,去高价收购一些好砚石。”
  随着徽派歙砚艺术家不断的打磨与探索,独具匠心的技艺使歙砚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等,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上自艺术界、收藏界,下到爱好歙砚的普通民众,对于歙砚艺术皆趋之若鹜。为此,曹阶铭特别提到了对真品歙砚的鉴别方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看”,歙砚“色如碧云”,着重是看它的纹理和色彩;二是“抚”,即触感、手感,真砚“抚之如肌”;三是“扣”,真正的歙砚用手扣打,声如金石,质感分明。一端真品歙砚,兼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用之“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发展与传播
  随着歙砚艺术价值不断被挖掘,加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本在宣传和推介上处于滞后的歙砚,也开始走向市场,为人们所熟知。作为传统技艺,其传承任务重大而艰巨。所以,如何将艺术与市场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发展和传播传统艺术精髓,便成为当今传统艺术传承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除了工艺美术师、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曹阶铭还有两个特殊的身份,即安徽歙砚厂及老胡开文墨厂的副厂长。说到歙砚的市场化与国际影响力,曹阶铭十分乐观,“这两年歙砚的影响力以及市场化之路可以说是成效显著,发展如日中天。和10年前相比,现在歙砚的销售翻了20倍,由原先的只是出口,到现在国内也竞相购买、收藏。可以说歙砚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正在逐步向良性发展。”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歙县现有歙砚规模生产企业5家,家庭作坊300余家,品牌专卖店36家,从业人员2800人,年产值超亿元,出口创汇47万美元。2007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歙砚协会正式成立。随后3年,歙砚艺术博物馆、歙砚人才培训中心及歙砚鉴定委员会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团体崛起”的歙砚产业链。
  在曹阶铭精湛深厚的技艺里,在他乐观自信的微笑中,我们看到歙砚这朵文化之花,正馨香远扬、芳被四海。
其他文献
提起“金三角”不少人只知道它是一个制贩毒品的基地,那里有戒备森严的军队,常人难以接近,一不小还有生命危险。但它到底在什么位置,有多大,除了制贩毒品外还有什么,就很少人说得清楚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罂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毒品的泛滥,“金三角”被蒙上了神秘和贬义的色彩。  实际上“金三角”应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据考证,狭义“金三角”是指泰国和缅甸的界河麦赛河由西向东奔流到泰国清莱府的清盛
期刊
“过去我们有一句话:生是庐剧人,死为庐剧鬼,几代人专承下来-这个情结始终不变。”坐在记者面前的庐剧传承人黄冰,话语间,无不包含着对庐剧的深厚情感。如今,身为合肥市庐剧院副院长的黄冰,除了负责剧院的管理、运营等日常事务外,还要登台“挑大梁”,为庐剧的传承和发展操碎了心。  庐剧,原名“倒七戏”,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
期刊
“冷眼看去,你会觉得,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追踪和研究谭振山民间故事二十余载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如此总结她看到谭振山后的感受。1925年,谭振山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他当过村支书、会计、市政协委员……但他一直未变的身份是庄稼汉。他坚信“世间百行,种田为王”,在辽河平原耕作了一辈子。在村子里,他以“喜行善、重人缘、讲义气而出名。在太平庄的民俗活动中,始
期刊
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麦西热甫的存续状况受到威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多种宗教在此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在此撞击交融。产生于此的麦西热甫,其发展时间之久远,覆盖地区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品种和内容之
期刊
在豫北濮阳古黄河金堤的旁边,有一个千年古村落,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积淀厚重,村民世世代代刻神、画神、敬神,和神对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的影子。  刘堤口村依古黄河而居,旧稍小邢村、刘寨,隶属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新习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处,现有人口2600余人。据濮阳《开州志《记载,该村在唐朝时期已存在,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悠久的历史 齐全的种类    刘堤口神像年画产生于生产水
期刊
徐坤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5年开始研读易经。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朱伯昆教授,研读易学史。1993年协助北京周易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周止礼创办北京周易研究会。目前主持北京周易研究会日常工作。  在2011辛卯手三月,一白贪狼水星飞临到正南方离宫,二黑巨门土星飞到正北方坎宫,三碧禄存木星飞到西南坤宫,四绦木文昌星飞临到正东方震宫,五黄星飞临到东南方巽宫,六
期刊
羌历年为羌族的年节,因是农闲,羌族男女青年大多选择在羌历年期间结婚办喜事。  2005年农历一月二十二日,阿尔村的阿尔寨村民余成高起了大早儿,冬日的寒气透过洞开的大门在室内肆意穿梭,他升起塘火,又往里加了些木柴,跪在地上用力吹着柴火堆,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大火把昏暗的四壁映得亮光点点,室内渐渐温和了起来。他的老伴给他泡好了茶水,然后把一壶水挂在了火塘上方。焦急的余成高起身到大门口去打探了一下,凌晨
期刊
慢条斯理地泡茶、喝茶,女孩子们安静地跟随长辈学习刺绣,男孩子们则泡在墨香里研习书法,没事时的消遣是花几个小时听一出风花雪月的折子戏……这些百年前中国人常态的生活方式,在当下被按下了快进键的中国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但这些祖先传习下来的风俗和技艺难道就此死去?显然许多人也认为可惜。这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长期的老大难问题,那么,破题之希望究竟路在何方?  2010年
期刊
11月初的一场微雪,让大同煤矿口泉沟深处的王村煤业公司的街道上显得越发静谧。  这个建立于1970年的国有统配煤矿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与21世纪以后的资源枯竭,如今铅华洗尽,在静默中蓄积着力量。经过企业改制后,煤矿计划利用新技术向地下更深的煤层进行开采。    如今整座矿山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曾经喧闹繁华的街上只能看到零星轰鸣驶过的大型运输车辆,鼎盛时期近2万名矿工及家属随着改制调配和“两区
期刊
冯骥才在他的《民间灵气》里曾说,“当今文化遗产的悲哀是,只要你找到它——它一准是身陷绝境,面污形秽,奄奄一息。”他这样描述到:“我们一出世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妈妈给我们唱的歌,生病时给我们吃的小草药都是文化,还有生活中罕用到的一些谚语,那都是文化,都透着先人的智慧。每个人对我们的文化都是有责任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的冲撞愈加猛烈。在完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