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俄罗斯“航天员摇篮”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1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俄罗斯航天员培训中心成立50周年,为配合一系列纪念活动,这个位于莫斯科东郊的“航天员摇篮”近日掀开神秘的面纱,搞了一个“媒体开放日”。
  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是俄罗斯航天员的选拔及培训基地,位于莫斯科以东约20千米的一片密林深处。该中心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此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独立小城,并以水泥墙与外界隔绝,人们给小城取名为“星城”。由于涉及载人航天领域的大量国家机密,“星城”一直披着神秘外衣,不向普通游客开放。在苏联时期,这座由高墙环抱、戒备森严的神秘小城,曾一度被描述为“由克格勃哨兵负责巡逻、普通人很难靠近的绝密军事基地”。
  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从1960年1月11日开始动工日期。从加加林开始,这里已经培养出100多名俄籍以及外国航天员,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员的摇篮”。作为前苏联和俄罗斯航天员的最重要的选拔及培训基地,加加林航天员培训I中心(星城)一直是军事禁区。
  “星城”大门口给人的感觉有点像北京的航天部大院,门脸装潢并不怎么豪华,门口坐北朝南有一座咖啡色的小楼,楼眉上装饰着这个机构曾经获得的国家奖章和经年褪色的机构名称。
  说“星城”是个小城市绝对不夸张。“星城”加加林航天員培训中心一共占地300公顷,集中了25000名科学工作者和后勤保障人员,完全是在一片森林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前苏联导弹一宇航技术基础理论的奠基人科罗廖夫曾经亲自选址建立了这个宇航培训中心,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加加林曾经在此接受培训。
  1961年,首次到这里参加集训的前苏联歼击机飞行员大约有20人,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医学和生物学培训,然后参加了前苏联一次秘密的飞行任务。而“星城”首次规模性地接受航天员培训是在加加林上天之后。那年,也就是1962年,一共培训了5名女跳伞员。1961年加加林参加航天培训的时候,部分理论基础的培训是在莫斯科市内完成的,在“星城”完成的是部分航天技术和体能方面的培训,因为1961年,也就是加加林征服太空那一年, “星城”还只是个雏形,这里的设施尚不完备。
  近日,俄罗斯星城航天员训练中心主任谢尔盖·克里卡尔耶夫称,随着对进入太空感兴趣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少,俄罗斯开始面临航天员短缺问题。
  谢尔盖·克里卡尔耶夫说:“目前,俄罗斯大约有40名航天员。新的选拔活动已经有了规划,但是对此感兴趣的人比我们预想的要少。”他为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以后的20年中对进入太空的兴趣不断降低表示痛惜,还对俄罗斯只有一名女航天员表示担忧。这与美国的女航天员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空军中女性数量也比俄罗斯的多很多。他还认为航天员训练中心的经费应该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正常运转,为了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发展,经费应该增加几倍才行。航天员训练中心还需要资金用于修缮,因为部分设施已经20多年没有修理过,就像曾经被摧毁过一样。许多年轻人也不想在那里工作,因为在那里工作需要为了理想而不是为了金钱。
  虽然苏联曾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天项目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少。为此,俄罗斯甚至让太空游客短期造访国际空间站,利用他们提供的旅费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然而,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美国航宇局将依赖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和商业性飞船完成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俄罗斯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
其他文献
遥感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李冠礁    2010年3月5日12点5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冒着低温腾空而起,用一个完美的托举成功将遥感卫星九号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九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此次发射是该火箭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发射任务
期刊
吴邦国视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游本凤    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一行,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等陪同下,视察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听取了有关工程项目研制进展情况,以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闵行航天城建设实施情况的汇报,并视察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工程重点实验室。  
期刊
美发射太阳观测卫星    2月11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5型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把NASA耗资8.48亿美元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台”(SDO)卫星送入轨道。  SDO采用3套仪器来监测太阳活动,即由洛马公司建造的“大气成像组件”、由斯坦福大学提供的“日震与磁成像仪”和由科罗拉多大学建造的“极紫外变化实验仪”。SDO任务由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负责全面管理。发射后,SDO将用约3周~4周时间进入一条
期刊
航天科工与哈工大共建5个实验室    5月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京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同时联合成立“快速响应飞行器”等5个技术实验室。航天科工和哈工大将以此为契机,打通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到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整条价值链,发挥“产、学、研”相结合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抢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域与制高点,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
期刊
要闻    波兰部署爱国者反导系统等  波兰国防部发言人于4月22日表示,首批美国爱国者反导系统5月底运抵波兰部署。部署站点为波兰莫龙格军事基地,位于华沙北部250千米,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边境仅有60千米的距离。  2008年美国与波兰政府就在波兰建立反导系统达成协议,承诺向波方提供爱国者反导系统。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为修补与俄关系,提出在波兰部署中、短程移动反导系统,取代先前的远程反导系统部署
期刊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我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光飞逝,但当年研制、攻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作为当时的技术指挥者,在这特殊纪念日到来的时刻,对当年研制、交付和发射时的情景作些回忆,以飨读者。    固体发动机的“头生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在建院初期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
期刊
2010年1月17日零点12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10年宇航发射取得了开门红。按照总体规划,2012年前后,预计将有10颗以上的组网卫星完成为亚太地区提供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及有关航天单位为这次航天任务制发了纪念邮品,用它记录下北斗导航卫星的组网和推进的步伐
期刊
马兴瑞会见基辛格    3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会见了来访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一行。  马兴瑞对基辛格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其为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钦佩和感谢。他向基辛格一行简要介绍了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中美在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开展良好合作的经历。  马兴瑞说,在去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本着透明、
期刊
美国白宫罗斯厅,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月17日5点20分  奥巴马总统:嗨,各位。  指令长赞姆卡:这是来自国际空间站和“奋进号”航天飞机的问候,早上好,总统先生。  奥巴马总统:非常愉快能够同你们通话。我们这儿除了有一群非常兴奋的学生和同样兴奋的老师,还有一名工程师、一名国会议员和媒体人士。另外,还有一位总统,一群漂亮的杂牌军。我们都为你们正在完成的“宁静号”节点舱上的工作感到骄傲。这里的每个人都为
期刊
2009年12月9日,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一架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左翼下吊挂着一枚奇怪的东西起飞了。这个奇怪的东西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一个圆柱形;第二级是一个楔形体,下面挂了一个长方形斜开口的进气道。这个奇怪的东西就是美国正在研制的X-51A型高超音速飞行器。  对于这次飞行,x-51A研制团队异常激动。空军研究实验室的x-51A项目经理查理·布林克表示: “这是最伟大的一天。”。国内媒体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