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困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心理弱势,而且还处于明显的文化弱势。他们的需要是多重的。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经济帮助、就业援助、心理疏导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化关怀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以漳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漳州城市部分困难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梳理出这一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基本概况、突出特点及当前该群体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36-03
城市困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心理弱势,而且还处于明显的文化弱势。如何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化關怀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在倡导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从漳州市区在职职工中的困难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6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中的困难人员中选取200个作为访问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实地走访社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社区群众文化事业情况,梳理出这一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基本概况、突出特点及当前该群体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分析
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超越物质需要和功利需要的人类需要,主要表现在精神状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当前,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总体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不足亟待改善。
(一)能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精神状态总体健康向上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漳州城市困难群体在精神状态上虽然注重现实,但并不唯物质、金钱为上,更看重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处世德行,从主流上说其精神状态是健康向上的。调查显示,在人生价值方面,有72%的被访者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最主要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而认为应该用“占有的财富”、“拥有的权力”和“名气的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分别仅占18%、1.5%、1%,另有7.5%的被访者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被访者具有比较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衡量标准。在人生意义方面,有81%的被访者认为“身心健康最重要”,有63%认为人生意义在于“家庭美满和谐”,44.5%认为在于“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而认为在于“物质富裕”和“事业成功”的分别仅占10.5%、10%。在他们心目中,富裕暂时还不可及,因此更珍惜自己可以把握的幸福要素,如健康、家庭、为人处世的德行等。这说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困难群体日趋务实,物质财富的追求似乎并没有被大多数被访者视为最重要的人生追求。
(二)既有存在精神寄托,又能正确认识命运
在被访的200个调查对象中,在信仰取向方面,有76%的被访者有宗教信仰,且信仰多样化;不信教的只占24%。在信教的最主要原因方面,有61.8%的被访者认为是“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有19.1%认为,可以“保佑顺利”、“精神充实”、“消除灾祸”,“宗教文化感人”,“感兴趣”等。由此可见,宗教信仰是困难群体寻求精神安慰、调节心态、提升安全感、克服消极心理的重要途径。对于命运的认识,被访者认为影响命运的前五位要素(30%以上)均基于比较现实的判断,这五个要素是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家庭背景、机遇、教育。说明城市困难群体人生态度还是比较积极正面的。
(三)社会交往空间较为狭窄,精神压力来自多方面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社会交往是人获得精神满足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社会交往,人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实现了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漳州城市困难群体社会交往范围和遇到困难求助对象选择都较为狭窄。调查显示,有50.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最主要交流对象是“亲戚或亲属”,选择“朋友”占22%,选择“邻里”、“同学”、“有共同爱好的人”、“同事”、“网友”加总仅占23.5%,另有4%的人选择“无交流对象”。影响社会交往方面,有52%的被访者表明自身的经济能力制约着社会交往,有18.5%的是因“疾病”,有15.5%的是因“个人性格原因”,有14%的是因“时间限制”及其他制约因素。在精神压力方面,被访者反映他们的精神压力来自于经济困难、疾病、下岗失业、子女受教育、工作压力、人情世故等多方面,其中56.5%的人提到“经济困难”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二、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特点
(一)对精神文化需求相当重视,文化生活参与意愿增强
城市困难群体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很重视的,多数人把精神文化需求看成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及“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回答“非常重要,很看重”、“比较重要”的共占56%,回答“一般”的占27.5%,回答“不重要、无所谓”的仅占6.5%,“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占10%。在过去的一年里,多数被访者参加过元宵灯会、游园活动,看过戏曲、电影、体育比赛。问到“如果举办的周末广场公益性晚会,您是否愿意去观看和参加”,96%的人表示会去参加。可见,漳州困难群众还是有较高的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意愿。
(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文化生活单调性突出
当前,困难群众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占2.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22%,满意度仅为24.5%;认为“一般”的比例高达占67.5%;“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5%和0.5%,以百分制计算相当于63.7分。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从前面对文化娱乐需求状况所作的分析来看,城市困难群体休闲活动的内容不太丰富,比较单调,偏向娱乐休闲型,其文化娱乐方式多集中在看电视等接触大众传媒等活动中度过。由于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具有低质性的特点,商业性文化消费能力弱,同个性发展相关的创造性强的休闲方式少。 (三)精神文化生活依赖传媒,新兴媒体使用频率不高
调查显示,传统的大众传媒完全渗入到城市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占据着这类群体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型互动传媒认知度不高,使用率极低。在回答“目前您最常接触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什么”的问题时,有88%的被访者选择“电视节目”,41.5%的被访者选择“报刊杂志”,26%的被访者选择“书籍”;另有15%的被访者选择“地方戏剧”,9%的被访者选择“电影”,8%的被访者选择“流行歌曲”。而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网络音乐”、 “网络游戏”、 “手机报纸”和“电子书刊”等,被困难群众选择的比重较低,分别只占3.5%、0.5%、6.5%和0.5%。可见,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停留在电视、报刊杂志的单一、低水平的层次上,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还未有显现。
三、不断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能否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各级政府应把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
(一)加强思想引导,努力促进困难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取向
城市困难群体的精神状态虽然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他们大部分都有宗教信仰,且又很注重经济现实。为此,要加强思想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帮助他们树立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坚定信心的教育,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现实,去追求幸福。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多注入健康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科学理论知识产品,方便广大困难群众借阅,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要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辟关注困难群体的栏目,多宣传困难群众事迹典型案例,引起他们共鸣,培育和谐社会风尚。要在社区教育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
(二)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由于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到文化建设的费用有限,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跟进,满足不了广大社区困难群体的需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应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资金投入为主、民营企业和致富居民支持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二是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支出,加大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户、宣传栏、露天戏台、 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三是免费向社区困难群体开放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减免有线电视及宽带费、看电影等各种费用。四是发动社区企业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丰富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
要充分运用社区文体场所,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的生动局面,从而不断满足困难群体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二是积极开展道德、法律、文体、卫生、科教、治安“六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先进文化,普及法律知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三是举办“和睦邻里”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邻里厨艺展、趣味赛及好邻居评比等活动,拓宽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面,让他们与邻里熟悉起来、亲近起来,增进与邻里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大家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充分利用社区大学等各类教育资源的特有作用,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的服务中心、教学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为困难群体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和机会。要重点抓好各类短期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以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环境保护、健康保健、人口教育、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体的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需求。要努力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和社区困难群体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和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强化机制保障,努力确保各项具体措施的有效推进
要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工作联动机制,整合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合力。要制定资金投入比例浮动机制,资金的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困难群众的增多而增长,切实提供经费保障。要加强宣传推动,尤其是要加强宣传困难群体中的道德模范等典型案例,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在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中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目标,并且把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订有关《考核细则》,把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区、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兑现奖惩,从制度上保障满足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各项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漳州市统计局.漳州统计年鉴,2011.
[2] 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钱光培.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现状、特点、规律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4] 潘玉腾,陈赵阳,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6).
[5] 孙桂华,逄增勇,曲佰军,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省胶南市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3).
关键词: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36-03
城市困难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不仅处于明显的经济弱势、政治弱势、心理弱势,而且还处于明显的文化弱势。如何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化關怀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在倡导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从漳州市区在职职工中的困难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6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中的困难人员中选取200个作为访问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实地走访社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社区群众文化事业情况,梳理出这一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基本概况、突出特点及当前该群体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分析
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超越物质需要和功利需要的人类需要,主要表现在精神状态、人际交往、文化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当前,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总体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不足亟待改善。
(一)能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精神状态总体健康向上
从调查中发现,当前漳州城市困难群体在精神状态上虽然注重现实,但并不唯物质、金钱为上,更看重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处世德行,从主流上说其精神状态是健康向上的。调查显示,在人生价值方面,有72%的被访者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最主要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而认为应该用“占有的财富”、“拥有的权力”和“名气的大小”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分别仅占18%、1.5%、1%,另有7.5%的被访者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被访者具有比较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衡量标准。在人生意义方面,有81%的被访者认为“身心健康最重要”,有63%认为人生意义在于“家庭美满和谐”,44.5%认为在于“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而认为在于“物质富裕”和“事业成功”的分别仅占10.5%、10%。在他们心目中,富裕暂时还不可及,因此更珍惜自己可以把握的幸福要素,如健康、家庭、为人处世的德行等。这说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困难群体日趋务实,物质财富的追求似乎并没有被大多数被访者视为最重要的人生追求。
(二)既有存在精神寄托,又能正确认识命运
在被访的200个调查对象中,在信仰取向方面,有76%的被访者有宗教信仰,且信仰多样化;不信教的只占24%。在信教的最主要原因方面,有61.8%的被访者认为是“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有19.1%认为,可以“保佑顺利”、“精神充实”、“消除灾祸”,“宗教文化感人”,“感兴趣”等。由此可见,宗教信仰是困难群体寻求精神安慰、调节心态、提升安全感、克服消极心理的重要途径。对于命运的认识,被访者认为影响命运的前五位要素(30%以上)均基于比较现实的判断,这五个要素是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家庭背景、机遇、教育。说明城市困难群体人生态度还是比较积极正面的。
(三)社会交往空间较为狭窄,精神压力来自多方面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社会交往是人获得精神满足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社会交往,人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实现了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漳州城市困难群体社会交往范围和遇到困难求助对象选择都较为狭窄。调查显示,有50.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最主要交流对象是“亲戚或亲属”,选择“朋友”占22%,选择“邻里”、“同学”、“有共同爱好的人”、“同事”、“网友”加总仅占23.5%,另有4%的人选择“无交流对象”。影响社会交往方面,有52%的被访者表明自身的经济能力制约着社会交往,有18.5%的是因“疾病”,有15.5%的是因“个人性格原因”,有14%的是因“时间限制”及其他制约因素。在精神压力方面,被访者反映他们的精神压力来自于经济困难、疾病、下岗失业、子女受教育、工作压力、人情世故等多方面,其中56.5%的人提到“经济困难”是他们的主要压力。
二、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特点
(一)对精神文化需求相当重视,文化生活参与意愿增强
城市困难群体对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很重视的,多数人把精神文化需求看成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及“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回答“非常重要,很看重”、“比较重要”的共占56%,回答“一般”的占27.5%,回答“不重要、无所谓”的仅占6.5%,“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占10%。在过去的一年里,多数被访者参加过元宵灯会、游园活动,看过戏曲、电影、体育比赛。问到“如果举办的周末广场公益性晚会,您是否愿意去观看和参加”,96%的人表示会去参加。可见,漳州困难群众还是有较高的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意愿。
(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文化生活单调性突出
当前,困难群众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占2.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22%,满意度仅为24.5%;认为“一般”的比例高达占67.5%;“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7.5%和0.5%,以百分制计算相当于63.7分。改善和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从前面对文化娱乐需求状况所作的分析来看,城市困难群体休闲活动的内容不太丰富,比较单调,偏向娱乐休闲型,其文化娱乐方式多集中在看电视等接触大众传媒等活动中度过。由于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具有低质性的特点,商业性文化消费能力弱,同个性发展相关的创造性强的休闲方式少。 (三)精神文化生活依赖传媒,新兴媒体使用频率不高
调查显示,传统的大众传媒完全渗入到城市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占据着这类群体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型互动传媒认知度不高,使用率极低。在回答“目前您最常接触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什么”的问题时,有88%的被访者选择“电视节目”,41.5%的被访者选择“报刊杂志”,26%的被访者选择“书籍”;另有15%的被访者选择“地方戏剧”,9%的被访者选择“电影”,8%的被访者选择“流行歌曲”。而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网络音乐”、 “网络游戏”、 “手机报纸”和“电子书刊”等,被困难群众选择的比重较低,分别只占3.5%、0.5%、6.5%和0.5%。可见,他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停留在电视、报刊杂志的单一、低水平的层次上,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还未有显现。
三、不断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与建议
能否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各级政府应把满足困难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
(一)加强思想引导,努力促进困难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取向
城市困难群体的精神状态虽然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他们大部分都有宗教信仰,且又很注重经济现实。为此,要加强思想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帮助他们树立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坚定信心的教育,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现实,去追求幸福。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多注入健康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科学理论知识产品,方便广大困难群众借阅,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要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辟关注困难群体的栏目,多宣传困难群众事迹典型案例,引起他们共鸣,培育和谐社会风尚。要在社区教育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科学理论知识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
(二)加大资金投入,努力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由于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到文化建设的费用有限,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跟进,满足不了广大社区困难群体的需求。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应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资金投入为主、民营企业和致富居民支持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二是把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支出,加大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户、宣传栏、露天戏台、 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三是免费向社区困难群体开放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减免有线电视及宽带费、看电影等各种费用。四是发动社区企业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三)丰富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
要充分运用社区文体场所,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的生动局面,从而不断满足困难群体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二是积极开展道德、法律、文体、卫生、科教、治安“六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传播先进文化,普及法律知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三是举办“和睦邻里”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邻里厨艺展、趣味赛及好邻居评比等活动,拓宽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面,让他们与邻里熟悉起来、亲近起来,增进与邻里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大家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充分利用社区大学等各类教育资源的特有作用,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的服务中心、教学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为困难群体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和机会。要重点抓好各类短期教育培训,积极开展以科学文化、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环境保护、健康保健、人口教育、社会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体的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需求。要努力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要根据形势发展和社区困难群体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和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升困难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强化机制保障,努力确保各项具体措施的有效推进
要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工作联动机制,整合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满足城市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合力。要制定资金投入比例浮动机制,资金的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困难群众的增多而增长,切实提供经费保障。要加强宣传推动,尤其是要加强宣传困难群体中的道德模范等典型案例,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弱势群体,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在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中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目标,并且把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制订有关《考核细则》,把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区、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兑现奖惩,从制度上保障满足困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各项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漳州市统计局.漳州统计年鉴,2011.
[2] 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钱光培.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现状、特点、规律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4] 潘玉腾,陈赵阳,等.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6).
[5] 孙桂华,逄增勇,曲佰军,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省胶南市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