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美术学科的具体形象、直观认识、审美创造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造活动是势在必行的。美术教育应当发挥其创造性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的,美术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潜能为目的。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通过联想能变换想出很多东西。教师要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挖掘自己十分丰富的情感,关心身边的的人和事,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本身就有其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在关键的艺术发展期内,不能让脑细胞接受大量的审美艺术刺激,使具有艺术加工功能的脑细胞经常处于“饥渴状态”。孩子的潜能会随着大脑发育可塑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利用审美知觉强化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和欣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形式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内容中发现美的存在。从细小的变化和差别中寻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大自然中带有生命事物的特征,为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
比如说在《半圆形的物体》这课上,应提前让学生在回家后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想象成半圆形。上课时通过引导启发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来想象。半圆形的汽车、轮船、西瓜、刺猬、乌龟……,作画时才有创作思维的雏形。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想象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孩子是非常喜爱美术活动的,他们在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补充故事激发意愿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单纯的课本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的补充,使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需要。
如:《奇怪的梦》《太阳、月亮你们好》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编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了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境画,可采用故事画,也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空缺一张,要求补上。对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描绘。儿童画就本意来说,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能够充分展示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三、创设激情的艺术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美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以上所述,不尽完善,我还需不断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条既能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路子。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既动脑、动眼,又动口动手;既展开想象,又实践创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的感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那么我们的新一代人将是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通过联想能变换想出很多东西。教师要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挖掘自己十分丰富的情感,关心身边的的人和事,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本身就有其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在关键的艺术发展期内,不能让脑细胞接受大量的审美艺术刺激,使具有艺术加工功能的脑细胞经常处于“饥渴状态”。孩子的潜能会随着大脑发育可塑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利用审美知觉强化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和欣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形式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内容中发现美的存在。从细小的变化和差别中寻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大自然中带有生命事物的特征,为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
比如说在《半圆形的物体》这课上,应提前让学生在回家后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想象成半圆形。上课时通过引导启发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来想象。半圆形的汽车、轮船、西瓜、刺猬、乌龟……,作画时才有创作思维的雏形。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想象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孩子是非常喜爱美术活动的,他们在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补充故事激发意愿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单纯的课本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的补充,使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需要。
如:《奇怪的梦》《太阳、月亮你们好》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编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了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境画,可采用故事画,也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空缺一张,要求补上。对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描绘。儿童画就本意来说,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能够充分展示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三、创设激情的艺术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美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以上所述,不尽完善,我还需不断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条既能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路子。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既动脑、动眼,又动口动手;既展开想象,又实践创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的感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那么我们的新一代人将是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