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尺八是中国吴地的传统乐器,管长一尺八寸,其映射苍凉辽阔,同时还可以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易佳林是中国尺八制作的传承人,为了能够让尺八走向公众,其积极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讲学、演奏。本文笔者就参加易佳林尺八讲奏品鉴会的感受进行介绍,以期让更多人对尺八、对易佳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易佳林;尺八;讲奏品鉴会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蓉城的五月,是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温润之中满是闲散、惬意的味道。可是,自5月1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尺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环节“易佳林尺八讲奏品鉴会”之后,那些原初的惬意和闲散却怎么也拾不起来了。
课题“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尺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立项于2015年,属于校级重点课题,此次活动正是基于课题申报时“回归、发展、振兴和繁荣中国尺八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推动中国尺八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不懈努力”宗旨的践行。作为此课题主持人,深感发展、振兴和繁荣尺八艺术责任重大,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才行。这次讲奏人易佳林先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尺八演奏家、制作家,为了自己痴迷的尺八,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很好的大学教师的工作,从事尺八的制作、演奏与教学研究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活动期间透出的对尺八事业的喜爱与痴迷,让人为之动容。
至于此次讲奏会盛况的具体情形,笔者再不赘述。在此只就本人参会之后省思的几个问题和诸多感想谈出来,期与诸君共勉。
众所周知,尺八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吹管乐器,因长一尺八寸(古代鲁班尺)而得名。管身多为竹制,顶端开口,吹口处斜面切削,竖吹。与笛类乐器同宗,东汉时已流传于民间,隋代时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到了唐代大为兴盛,广泛用于宫廷雅乐,宋元以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消失,只在福建南音里能寻得其一些蛛丝马迹。然而,尺八两次东渡扶桑,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是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传入的唐尺八,得到了圣德太子的喜爱并保存于日本的正仓院;第二次是在镰仓时代传入的普化尺八,对日本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流行于日本的各种尺八流派,都出自于普化尺八。普化尺八在日本得到重大发展,甚至融入日本人血液的时候,却在其源起国逐渐找不到了踪影,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开始来中国寻祖,并反哺中国尺八艺术,使得尺八这门传统的中国古老艺术重新展示于国人的视界。
尽管人们从理论上理清了尺八的起源问题,但要说到尺八艺术真正的回归,还为时尚早。就一种音乐文化的繁荣而言,常常离不开这样几个方面:一、研习群体;二、演奏与教学;三、创作与文化研究。
客观来看,目前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均不乐观。我们虽然有喜欢乃至痴迷于尺八的研习、演奏者,但基数太小,不足千人。相对于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无异于九牛一毛。虽然有优秀的演奏人才,但整体上跟日本比还有差距,虽然有一定的教学资源,但缺少扎实完备的教学体系;虽然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拿不出能成其为代表的作品。
演奏与教学。演奏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系统的、严格的技术训练。这一点,对每一位研习尺八的人毋庸置疑,技术功底越扎实,向尺八艺术纵深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有道是“勤能补拙”,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能遵循一套相对科学的、合理的训练方法,刻苦研习,勤耕不辍,三五年是能够解决竹笛演奏中大部分相关技术问题的。然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尺八演奏的艺术高度,非得加强全面的艺术素养不可,正如李曙明先生所言“音心对映谓之乐”。真正要想达到音乐艺术之美,定然要遵循“天根人本”“映化相生”的道理,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品质的修习,来丰富音乐的意象之美。除此之外,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务必明确:任何技术的存在都是为艺术本体服务的,单纯的技术操作永远不能够代替精神世界最真切的心灵慰藉。
而尺八教学,从目前来看,还谈不到成套的教学体系或训练方法,更谈不到学科建设,基本使用的是传统“口传心授”“随机教学”的粗放模式。实践证明,在技术层面上的学习,我们是可以遵循一套相对成熟、系统的训练方法的。这个“法”不一定就是唯一之“法”,但却定然是有效之“法”。当然,作为教育者主体的主导因素也至关重要。教育必然要树立崇高的信念,唯此才能强化教学的责任心。勤勉、自励、严谨、务实——这每一个环节都是身正为范的根本。只有在经过广泛的学习和交流之后,确立一整套成体系尺八教学之“法”,才能解当今尺八教学的燃眉之急。
创作与文化研究方面更是可以用苍白来形容,从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张延武创作尺八独奏曲《古道吟》,到2016年底易佳林出版尺八CD专辑,期间鲜有作品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和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立足于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我们只有用心挖掘素材,积极尝试创作,产出一大批优秀本土的演奏家与作品,尺八才能真正回归。
还记得,竹笛制作大师周林生老先生在一场音乐会之后不无感慨的一番发问:“你们有谁知道上世纪四位南北笛艺大师赵松庭、陆春龄、冯子存、刘管乐的师父是谁?”问得奇怪,却令人深思。在后来的言谈中,老人逐一作了解释——四位大师的根是深深扎在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上的——也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真正实践笛樂艺术的高尚事业。尺八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怎么样,都得有自己的研习、演奏群体,一定要有真正属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作品,不然就只能是跟着别人转,最终还是走不出来。
人们常说,勤能补拙,当是正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反思这些年学艺、展演、而后授业的懵懂历程;反思那些因浮躁而有所亏欠和缺失的过往岁月。虽然我们常埋怨经济落后在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曾困惑于本土文化源自于历史的诸多不确定性。但终究绕不开乐人这个个体和相应群体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养成的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情状,常常漠视作为文化整体的尺八音乐艺术的更新和发展;观念中庸常懈怠的自足品性又会销蚀为尺八艺术戮力奋斗的进取精神。粗放的思维模式很少能驻足于自身的文化特质,潜心于挖掘民间素材尝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该为我们尺八音乐艺术目前的情状感到汗颜;是该为自己的闲散、懒惰、懈怠感到惭愧了。
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在这里也仅能泛泛而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事业,其发展也绝非一人一事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从长远来看,我国尺八艺术的振兴和发展尚未真正起步,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正生.吕才“尺八”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2):65-72.
[2]习小林.论尺八音乐产业回归中国途中的复兴与逆复兴[J].职大学报,2016(02):71-73.
[3]王金旋.尺八:中日文化语境中的历史与变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关键词】易佳林;尺八;讲奏品鉴会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蓉城的五月,是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温润之中满是闲散、惬意的味道。可是,自5月1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尺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环节“易佳林尺八讲奏品鉴会”之后,那些原初的惬意和闲散却怎么也拾不起来了。
课题“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尺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立项于2015年,属于校级重点课题,此次活动正是基于课题申报时“回归、发展、振兴和繁荣中国尺八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推动中国尺八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不懈努力”宗旨的践行。作为此课题主持人,深感发展、振兴和繁荣尺八艺术责任重大,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才行。这次讲奏人易佳林先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尺八演奏家、制作家,为了自己痴迷的尺八,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很好的大学教师的工作,从事尺八的制作、演奏与教学研究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活动期间透出的对尺八事业的喜爱与痴迷,让人为之动容。
至于此次讲奏会盛况的具体情形,笔者再不赘述。在此只就本人参会之后省思的几个问题和诸多感想谈出来,期与诸君共勉。
众所周知,尺八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吹管乐器,因长一尺八寸(古代鲁班尺)而得名。管身多为竹制,顶端开口,吹口处斜面切削,竖吹。与笛类乐器同宗,东汉时已流传于民间,隋代时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到了唐代大为兴盛,广泛用于宫廷雅乐,宋元以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消失,只在福建南音里能寻得其一些蛛丝马迹。然而,尺八两次东渡扶桑,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是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传入的唐尺八,得到了圣德太子的喜爱并保存于日本的正仓院;第二次是在镰仓时代传入的普化尺八,对日本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流行于日本的各种尺八流派,都出自于普化尺八。普化尺八在日本得到重大发展,甚至融入日本人血液的时候,却在其源起国逐渐找不到了踪影,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开始来中国寻祖,并反哺中国尺八艺术,使得尺八这门传统的中国古老艺术重新展示于国人的视界。
尽管人们从理论上理清了尺八的起源问题,但要说到尺八艺术真正的回归,还为时尚早。就一种音乐文化的繁荣而言,常常离不开这样几个方面:一、研习群体;二、演奏与教学;三、创作与文化研究。
客观来看,目前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均不乐观。我们虽然有喜欢乃至痴迷于尺八的研习、演奏者,但基数太小,不足千人。相对于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言,无异于九牛一毛。虽然有优秀的演奏人才,但整体上跟日本比还有差距,虽然有一定的教学资源,但缺少扎实完备的教学体系;虽然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拿不出能成其为代表的作品。
演奏与教学。演奏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系统的、严格的技术训练。这一点,对每一位研习尺八的人毋庸置疑,技术功底越扎实,向尺八艺术纵深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有道是“勤能补拙”,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能遵循一套相对科学的、合理的训练方法,刻苦研习,勤耕不辍,三五年是能够解决竹笛演奏中大部分相关技术问题的。然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尺八演奏的艺术高度,非得加强全面的艺术素养不可,正如李曙明先生所言“音心对映谓之乐”。真正要想达到音乐艺术之美,定然要遵循“天根人本”“映化相生”的道理,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品质的修习,来丰富音乐的意象之美。除此之外,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务必明确:任何技术的存在都是为艺术本体服务的,单纯的技术操作永远不能够代替精神世界最真切的心灵慰藉。
而尺八教学,从目前来看,还谈不到成套的教学体系或训练方法,更谈不到学科建设,基本使用的是传统“口传心授”“随机教学”的粗放模式。实践证明,在技术层面上的学习,我们是可以遵循一套相对成熟、系统的训练方法的。这个“法”不一定就是唯一之“法”,但却定然是有效之“法”。当然,作为教育者主体的主导因素也至关重要。教育必然要树立崇高的信念,唯此才能强化教学的责任心。勤勉、自励、严谨、务实——这每一个环节都是身正为范的根本。只有在经过广泛的学习和交流之后,确立一整套成体系尺八教学之“法”,才能解当今尺八教学的燃眉之急。
创作与文化研究方面更是可以用苍白来形容,从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张延武创作尺八独奏曲《古道吟》,到2016年底易佳林出版尺八CD专辑,期间鲜有作品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和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立足于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我们只有用心挖掘素材,积极尝试创作,产出一大批优秀本土的演奏家与作品,尺八才能真正回归。
还记得,竹笛制作大师周林生老先生在一场音乐会之后不无感慨的一番发问:“你们有谁知道上世纪四位南北笛艺大师赵松庭、陆春龄、冯子存、刘管乐的师父是谁?”问得奇怪,却令人深思。在后来的言谈中,老人逐一作了解释——四位大师的根是深深扎在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上的——也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真正实践笛樂艺术的高尚事业。尺八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怎么样,都得有自己的研习、演奏群体,一定要有真正属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作品,不然就只能是跟着别人转,最终还是走不出来。
人们常说,勤能补拙,当是正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反思这些年学艺、展演、而后授业的懵懂历程;反思那些因浮躁而有所亏欠和缺失的过往岁月。虽然我们常埋怨经济落后在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曾困惑于本土文化源自于历史的诸多不确定性。但终究绕不开乐人这个个体和相应群体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养成的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情状,常常漠视作为文化整体的尺八音乐艺术的更新和发展;观念中庸常懈怠的自足品性又会销蚀为尺八艺术戮力奋斗的进取精神。粗放的思维模式很少能驻足于自身的文化特质,潜心于挖掘民间素材尝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是该为我们尺八音乐艺术目前的情状感到汗颜;是该为自己的闲散、懒惰、懈怠感到惭愧了。
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在这里也仅能泛泛而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事业,其发展也绝非一人一事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从长远来看,我国尺八艺术的振兴和发展尚未真正起步,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正生.吕才“尺八”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2):65-72.
[2]习小林.论尺八音乐产业回归中国途中的复兴与逆复兴[J].职大学报,2016(02):71-73.
[3]王金旋.尺八:中日文化语境中的历史与变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