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给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导致这些变化的转折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转变。这两种经济体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为什么这种转变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原因尽管错综复杂,文章试图从信息处理机制的改变来探索问题。
关键词:市场协调;行政协调;信息;改革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接受、处理和输出信息。正如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内说:“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实际利用信息的激励机制,这三者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确实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总要不断地去获取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最后我们才能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利用。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直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然而在这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利用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后两种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对信息处理机制。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
在复杂的经济社会之中,到底还会存在哪些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呢?根据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内的划分,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处理信息机制的经济体制。科尔内把一切现实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行政协调,另一种是市场协调。这两大类型又各有两种较为具体的形态”。其实这和我们上面提到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只是不同的表达方法,内容和实质是一样的,下文我们将全部采用雅诺什·科尔内的说法。
行政协调具体由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行政协调具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即直接行政控制和间接行政控制两种。这种体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需要通过计划来进行行政控制。著名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哈耶克曾经形象地指出:“所有要求以‘为使用而生产’代替利润而生产的那些人,都需要‘计划’。”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界定这两种具体的控制形式呢?假定在行政控制下没有真正的企业,因此将其称为“生产单位”,直接行政控制就是指政府对所有的“生产单位”进行的活动(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通过行政命令控制,下达指标,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都由政府决定,生产单位没有决策权。其典型模式就是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它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苏俄在内郊外困的条件下实行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军民粮食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这种经济体制在特殊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行政协调下的第二种模式就是间接行政控制,具体是指政府通过一个具体的计划中心把政府或生产单位的生产或需求的信息通过这个计划中心来传达给某个生产单位,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其典型的模式就是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片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然,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信息处理机制对中国的战后经济恢复和为中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对行政协调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行政协调具有以下的特点:“在上下级机构之间存在着纵向的信息流,存在着所属和从属关系,决策集中化。”
下面具体分析行政协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产单位不管是购买原材料还是出售产品都需要通过计划中心来传递最近的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正如国内学者张旭昆指出:“计划中心能够准确了解所有信息的假设暗含着两个可以互替的前提,一个假定所有社会成员不具有欺骗计划中心,向其隐瞒和歪曲真实信息的动机;另一个是假定计划中心有能力洞察所有这类欺骗行为,并实施相应的惩处,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不再有动力去进行欺骗。”这就需要有很高的搜集数量巨大的信息的成本和辨识所有信息真伪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行政协调下的信息处理机制具有以下缺点:
首先,信息搜寻、处理的滞后性。国内学者刘国光说:“由于客观信息本身的局限性,计划工作依靠信息,信息的搜集与传递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善,不可能很及时。”
其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通过价格信息能传递生产单位之间的信息,容易出现严重的计划失误问题。“制定计划的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利益趋向、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的经济计划难免是一个有漏洞,有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的计划。”
再次,计划中心的处理信息成本巨大,也会加大社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因此,从信息处理的机制来看行政协调的经济机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为何中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原因之一。
下面文章再来介绍另一种信息处理机制——市场协调下的信息处理机制。
市场协调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图2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市场协调具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即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界定这两种具体的控制形式?所谓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就是指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企业自己决策自己的所有活动(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以及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都由企业决定。然而这种模式科尔内自己也指出不存在,类似的观点还有英国著名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他说:“想要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纯粹的或完美的市场的实际例子是徒劳的,因为没有任何市场销售者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做出信息灵通的经济判断。”其相似的模式就是英国产业革命初期,政府在这个时候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企业通过市场的价格高低来传递信息。这种模式也是有缺点的,如市场调节信息的滞后性、盲目性等。
还有其他的一些弱点,日本学者山口重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国家的必要性。他曾经写到:“第一,市场是物质财富与货币财富流进流出的场所,所以必须保证其秩序和安全。第二,商品和货币运进运出市场,其图中秩序和安全也很重要。第三,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需要以法院裁决的方式处理。”
因此我们需要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具体就是指在市场自由的企业处理信息的机制中,有政府的调节,一方面可以克服市场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其典型模式是凯恩斯主义,曾经这种模式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市场协调与行政协调不同,市场协调的特点是:“在买方和买方之间存在着横向的信息流,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不存在所属与从属的关系,决策也是非集中化的。”
三、中国经济改革的信息处理机制的转变
通过对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各种模式在信息处理中的优缺点,现在我们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由1A模式(行政协调下的直接行政控制)转变到2B模式(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这种转变的根本就在于:将一些本来由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交由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去处理,这样不仅降低了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数量;同时,又保留了政府在保证信息传递时的正确性,从而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处理机制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匈牙利)科尔内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吴敬琏.比较第13辑[M].中信出版社,2004.
3、(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国光.刘国光文集:第七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7、(英)霍奇逊著;贾根良等译.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日本)山口重克著;姚燕译.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市场协调;行政协调;信息;改革
一、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总是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接受、处理和输出信息。正如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内说:“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实际利用信息的激励机制,这三者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确实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们总要不断地去获取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最后我们才能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利用。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直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然而在这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利用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后两种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对信息处理机制。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
在复杂的经济社会之中,到底还会存在哪些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呢?根据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内的划分,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处理信息机制的经济体制。科尔内把一切现实的经济体制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行政协调,另一种是市场协调。这两大类型又各有两种较为具体的形态”。其实这和我们上面提到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只是不同的表达方法,内容和实质是一样的,下文我们将全部采用雅诺什·科尔内的说法。
行政协调具体由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明确看出行政协调具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即直接行政控制和间接行政控制两种。这种体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需要通过计划来进行行政控制。著名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哈耶克曾经形象地指出:“所有要求以‘为使用而生产’代替利润而生产的那些人,都需要‘计划’。”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界定这两种具体的控制形式呢?假定在行政控制下没有真正的企业,因此将其称为“生产单位”,直接行政控制就是指政府对所有的“生产单位”进行的活动(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通过行政命令控制,下达指标,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都由政府决定,生产单位没有决策权。其典型模式就是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它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苏俄在内郊外困的条件下实行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军民粮食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这种经济体制在特殊的情况下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行政协调下的第二种模式就是间接行政控制,具体是指政府通过一个具体的计划中心把政府或生产单位的生产或需求的信息通过这个计划中心来传达给某个生产单位,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其典型的模式就是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片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然,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信息处理机制对中国的战后经济恢复和为中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对行政协调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行政协调具有以下的特点:“在上下级机构之间存在着纵向的信息流,存在着所属和从属关系,决策集中化。”
下面具体分析行政协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生产单位不管是购买原材料还是出售产品都需要通过计划中心来传递最近的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正如国内学者张旭昆指出:“计划中心能够准确了解所有信息的假设暗含着两个可以互替的前提,一个假定所有社会成员不具有欺骗计划中心,向其隐瞒和歪曲真实信息的动机;另一个是假定计划中心有能力洞察所有这类欺骗行为,并实施相应的惩处,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不再有动力去进行欺骗。”这就需要有很高的搜集数量巨大的信息的成本和辨识所有信息真伪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行政协调下的信息处理机制具有以下缺点:
首先,信息搜寻、处理的滞后性。国内学者刘国光说:“由于客观信息本身的局限性,计划工作依靠信息,信息的搜集与传递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善,不可能很及时。”
其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通过价格信息能传递生产单位之间的信息,容易出现严重的计划失误问题。“制定计划的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利益趋向、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的经济计划难免是一个有漏洞,有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的计划。”
再次,计划中心的处理信息成本巨大,也会加大社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因此,从信息处理的机制来看行政协调的经济机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为何中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原因之一。
下面文章再来介绍另一种信息处理机制——市场协调下的信息处理机制。
市场协调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图2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市场协调具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即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界定这两种具体的控制形式?所谓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就是指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企业自己决策自己的所有活动(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以及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等都由企业决定。然而这种模式科尔内自己也指出不存在,类似的观点还有英国著名演化经济学家霍奇逊,他说:“想要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纯粹的或完美的市场的实际例子是徒劳的,因为没有任何市场销售者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做出信息灵通的经济判断。”其相似的模式就是英国产业革命初期,政府在这个时候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企业通过市场的价格高低来传递信息。这种模式也是有缺点的,如市场调节信息的滞后性、盲目性等。
还有其他的一些弱点,日本学者山口重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国家的必要性。他曾经写到:“第一,市场是物质财富与货币财富流进流出的场所,所以必须保证其秩序和安全。第二,商品和货币运进运出市场,其图中秩序和安全也很重要。第三,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需要以法院裁决的方式处理。”
因此我们需要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具体就是指在市场自由的企业处理信息的机制中,有政府的调节,一方面可以克服市场的弱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其典型模式是凯恩斯主义,曾经这种模式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市场协调与行政协调不同,市场协调的特点是:“在买方和买方之间存在着横向的信息流,二者处于同一层次,不存在所属与从属的关系,决策也是非集中化的。”
三、中国经济改革的信息处理机制的转变
通过对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各种模式在信息处理中的优缺点,现在我们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由1A模式(行政协调下的直接行政控制)转变到2B模式(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这种转变的根本就在于:将一些本来由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交由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去处理,这样不仅降低了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数量;同时,又保留了政府在保证信息传递时的正确性,从而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
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处理机制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匈牙利)科尔内著;张安译.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吴敬琏.比较第13辑[M].中信出版社,2004.
3、(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国光.刘国光文集:第七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7、(英)霍奇逊著;贾根良等译.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日本)山口重克著;姚燕译.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