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评价部分”对现代文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从中考试题的考查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考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含义。(3)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主旨。(4)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写法特点。(5)质疑探究,自主表达阅读感受。
这五个考点是现代文阅读总体的考点,本文就以文学作品阅读的语段为例,举学生答题的方式方法来找找现代文考点失分的原因,以期能找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方法的新路子。
一、审题马虎,不辨文体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对面的灯光》(刘会然)一文中,试卷第10题是“分析第二段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这个第二段只有一句话,“难道真的是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刚转学回老家的缘故吗?”
这道题目2个班85人中,全对的只有5人,得1分的10人,全错的占二分之一。为什么会如此糟糕呢?
【病理诊断】通过对两个班学生试卷的批改,我初步号出了这些学生失分的脉搏,也初步切出他们的病因,患的是审题马虎症。分析患这毛病的原因是:
1.文体不辨。在一部分学生心里,只要提问某一段有什么作用,他就会不经大脑思考填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之类的解答。事实上,只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开头这一段,并且这一段是讲故事、举事例的情况下,我们会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议论的论点或论题)”的角度回答。文学作品阅读中,问你中间某段的作用,我们是通常从三个角度来答题。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二是内容上交待什么,三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审题马虎。没有看懂出题人的意图,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没有看分数答题,一般3分的题目肯定是从3个方面分点概括回答。参考答案是①第二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交待了儿子为何应考激情荡然无存的原因。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矫正支招】其一、 判断文体。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同的文体在语段阅读的答题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其二、加强阅读训练。为此我要求学生充分用好《百草园》课外阅读本,坚持每天做两个片段,再用红笔对好答案,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找出不同文体语段训练的答题规律。让学生明白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要在长期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二、提炼不精, 表达不明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文中,有道题目要求根据选文,理出“我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3分)
充满自信——( )——( )——开始困惑——( )
这道题有其中两个心理变化过程已经用四个字概括提炼出来了,那么其他三个空格填什么呢?
【病理诊断】许多同学没有通过仔细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提炼词语,有些同学因为回答没有紧扣四字方针,表达不明确而失分。
1.提炼不精。已经给出的两个空格是“充满自信”和“开始困惑”,那么其他三个空格答题时尽量要遵循字数相等的原则,不能乱填一气,没有加以概括就随便答题。
2.表达不明。有些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我在被追赶中的心理、行为”的关键词句来筛选信息,对语言没有很好地推敲整理,学生的答题常常是表达混乱,言不达意。参考答案依次是“有些喜欢——支持不住——选择放弃”
【矫正支招】其一,掌握规律。反思理清情节、线索或心理活动过程之类的题目,一定要从文中关键语段中筛选出信息,尽量凑足一样的字数来答题。有许多题目是摘录原文词语答题,无需归纳。
其二,表达明确。许多同学找出的词句已经是和答案比较接近了,只是因为表达不明确造成了失分的现象。还有部分同学未能筛选有关的信息。
三、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致网虫儿子的信》(赵芹)一文中,有个题目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这封信,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这道题目全班同学得满分的一个人也没有,得两分算好的了。
【病理诊断】1.没有结合文本。题目要求结合这封书信里面的内容来分析母亲的性格,许多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在那里概括母亲的性格了。
2.没有概括正确。这位母亲在这封给网虫儿子的信里用了大量的网络术语,参考答案是“善于因势利导,注意教育方法,关爱孩子”三点。还有学生概括成“善良、慈爱、时尚”这样回答只能得一分。
【矫正支招】
1.先阅读后答题。离开文本自己乱概括是不可能把这类题目回答正确和完整的。一定要从文章中找出母亲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性格。
2.看分值后答题。分值是3分可以肯定分析母亲的性格应该有三个方面,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角度是不雷同的。比如“爱孩子,呵护孩子,慈爱,善良” 这种答题就是写再多也是有雷同的,只能给你一个方面的分数。
以上所分析的只不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几种常见的答题病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正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质的飞跃!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含义。(3)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主旨。(4)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写法特点。(5)质疑探究,自主表达阅读感受。
这五个考点是现代文阅读总体的考点,本文就以文学作品阅读的语段为例,举学生答题的方式方法来找找现代文考点失分的原因,以期能找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方法的新路子。
一、审题马虎,不辨文体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对面的灯光》(刘会然)一文中,试卷第10题是“分析第二段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这个第二段只有一句话,“难道真的是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刚转学回老家的缘故吗?”
这道题目2个班85人中,全对的只有5人,得1分的10人,全错的占二分之一。为什么会如此糟糕呢?
【病理诊断】通过对两个班学生试卷的批改,我初步号出了这些学生失分的脉搏,也初步切出他们的病因,患的是审题马虎症。分析患这毛病的原因是:
1.文体不辨。在一部分学生心里,只要提问某一段有什么作用,他就会不经大脑思考填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之类的解答。事实上,只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开头这一段,并且这一段是讲故事、举事例的情况下,我们会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议论的论点或论题)”的角度回答。文学作品阅读中,问你中间某段的作用,我们是通常从三个角度来答题。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二是内容上交待什么,三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审题马虎。没有看懂出题人的意图,不知道要回答什么。没有看分数答题,一般3分的题目肯定是从3个方面分点概括回答。参考答案是①第二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交待了儿子为何应考激情荡然无存的原因。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矫正支招】其一、 判断文体。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同的文体在语段阅读的答题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其二、加强阅读训练。为此我要求学生充分用好《百草园》课外阅读本,坚持每天做两个片段,再用红笔对好答案,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找出不同文体语段训练的答题规律。让学生明白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要在长期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二、提炼不精, 表达不明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文中,有道题目要求根据选文,理出“我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3分)
充满自信——( )——( )——开始困惑——( )
这道题有其中两个心理变化过程已经用四个字概括提炼出来了,那么其他三个空格填什么呢?
【病理诊断】许多同学没有通过仔细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提炼词语,有些同学因为回答没有紧扣四字方针,表达不明确而失分。
1.提炼不精。已经给出的两个空格是“充满自信”和“开始困惑”,那么其他三个空格答题时尽量要遵循字数相等的原则,不能乱填一气,没有加以概括就随便答题。
2.表达不明。有些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我在被追赶中的心理、行为”的关键词句来筛选信息,对语言没有很好地推敲整理,学生的答题常常是表达混乱,言不达意。参考答案依次是“有些喜欢——支持不住——选择放弃”
【矫正支招】其一,掌握规律。反思理清情节、线索或心理活动过程之类的题目,一定要从文中关键语段中筛选出信息,尽量凑足一样的字数来答题。有许多题目是摘录原文词语答题,无需归纳。
其二,表达明确。许多同学找出的词句已经是和答案比较接近了,只是因为表达不明确造成了失分的现象。还有部分同学未能筛选有关的信息。
三、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现象实录】在文学作品阅读《致网虫儿子的信》(赵芹)一文中,有个题目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这封信,分析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这道题目全班同学得满分的一个人也没有,得两分算好的了。
【病理诊断】1.没有结合文本。题目要求结合这封书信里面的内容来分析母亲的性格,许多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清,就在那里概括母亲的性格了。
2.没有概括正确。这位母亲在这封给网虫儿子的信里用了大量的网络术语,参考答案是“善于因势利导,注意教育方法,关爱孩子”三点。还有学生概括成“善良、慈爱、时尚”这样回答只能得一分。
【矫正支招】
1.先阅读后答题。离开文本自己乱概括是不可能把这类题目回答正确和完整的。一定要从文章中找出母亲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描写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性格。
2.看分值后答题。分值是3分可以肯定分析母亲的性格应该有三个方面,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角度是不雷同的。比如“爱孩子,呵护孩子,慈爱,善良” 这种答题就是写再多也是有雷同的,只能给你一个方面的分数。
以上所分析的只不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几种常见的答题病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正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愿望,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