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模式的传播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变现已成为现实,一批以“分答”为首的知识付费平台定义了知识传播的新模式,“知识”的内涵属性正在发生改变。作为2016年不折不扣的爆款,“分答”在信息不对称的传播基础上,凭借60秒语音、分众传播、“偷听分成”等传播运营模式成功地打开了市场。而伴随着知识付费模式向纵深处发展,“分答”也必将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知识;知识付费;分答;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07-03
  一、引 言
  内容丰富、知识喷涌的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让消费者疲于分辨,人们对高价值信息的需求日益紧迫;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知识产品的呈现方式;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的逐步养成,都为知识付费提供了优渥的市场环境[1]。
  为知识而付费,古已有之,孔子以肉干作为酬劳;私塾学子以劳动当作学费;人们买书看报,都属于知识付费。在共享经济的时代机遇下,知识也从课堂、从书本走向了“分享”,内容生产者通过输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来获得用户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向用户证明,自己的内容产品可以为他们提供价值。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付费其底层逻辑就是把知识当作一种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让大众来认同它的商业价值。从行业发展来看,知识付费的风口出现在2011年,并在2016年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各大应用商店里,每个月都会涌现出不同类型的付费产品,2016年上线的问咖、值乎、知乎live、得到、分答等产品成为市场新宠,它们抓住各阶层对于新知的心理诉求,使得碎片化学习变为可能。各个平台努力探索自己的内容定位和付费模式,呈现出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分答”的传播运营模式
  由“在行”团队开发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在2016年里备受关注,创始人姬十三。如果说“在行”线下一对一约见属于“重量级”知识服务,那“分答”则是知识付费的“轻量级”选手,当“在行”面临用户活跃度低、行家流失严重等窘境的时候,“分答”的出现和火爆无疑给了“在行”团队一剂强心剂,给前途未卜的“知识付费”带来了更多希望。“分答”延续了“在行”知识传播与分享的理念,用户可以向自己感興趣的人提问并付款,回答者用一分钟语音来答疑解惑,其他用户可以花1元来“偷听”语音内容,营造出“提问方”、“回答方”和“偷听方”三方共同参与的基本雏形。“在行”团队秉承产品精益迭代的思路,并选择微信H5页面作为产品初期的形态,使得“分答”能够在上线伊始,就保持令人咂舌的版本更新频率。这使得“分答”可以快速验证产品模式,收集用户反馈并及时作出调整,为自己赢得先机。“分答”触发了粉丝和网民的猎奇心理,加上移动支付使知识变现成为一种可能,这使得“分答”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一)60秒语音塑造回答者声音标识
  60秒语音回复是“分答”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传统的沟通形式:见面、电话、短信、文字、语音,沟通门槛由高到底,“分答”选择了门槛最低的微信语音。对于回答者来讲不需要打字,形式更加轻便灵活,因为60秒的时间限制,使得回答者会有意识地提炼语言。对于需求者而言,语音更具有亲切感和私密性,使得用户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60秒的限制,和当年微博140字的限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微博不同于具有写作能力才能玩转的博客,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平台。60秒的限制,和“罗辑思维”每天清晨的60秒语音又有雷同之处,罗振宇通过分享一个概念、一篇好文章,使得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每天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二)按知识需求分众传播
  相对于大众传播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势必会对更为有效的分众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分答”作为与“在行”互补的独立产品,与“在行”类似,内容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经验和知识,甚至是自己的个人IP找到一席之地。“分答”成为各种专业人士知识或经验变现的渠道。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找到专业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回答者。激励用户进行提问或偷听是“分答”关注的焦点,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人或内容,在行团队打磨产品,开发了诸如榜单、认证、搜索、精选、置顶等功能。
  (三)知识变现的新型模式
  “偷听收益问者答者平分”是“分答”另一关键的创新,它让提问者也有了获益的机会。首先,“问答”设有付费的门槛,使提问者变得更加谨慎,从而过滤掉一些劣质的问题;其次,知识能够变现会让回答者更有动力,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酬金,也能让这些内容生产者倍感欣慰。在传统知识传播体系中,只存在两种角色,贡献者和接收者。“分答”创造性地将知识接收者分为了提问者和偷听者两种角色,极大地扩大了知识分享的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提问者和回答者通过让别人偷听来获得收益,又极大促进了提问者的积极性,提问者通过分享,为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流量。提问者、回答者、偷听者这三者互利共赢、彼此获益[2]。
  三、“分答”的传播核心: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来自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不对称理论”。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掌握丰富信息的人会比信息匮乏者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他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获益。自此,信息的不对称便成为了知识或服务交易的催化剂,回答者可以在信息出让中获益。
  (一)基于经验或技能的信息市场
  不同于“在行”成为行家需要经过申请、审核、拍照、推广等复杂的流程,“分答”只需要填写两行资料便可以开通分答页面。极低的门槛,激励用户自发性地成为回答者,使得行家拓展变得异常简单高效。答题者只要在某一领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所答问题对提问者而言具有指导意义,便可以获得关注,让知识变现[3]。目前“分答”知识行家所涉及的领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投资理财、创业职场,小到面试谈薪、健康情感。“分答”都力图帮助用户开拓思路、学到方法、解决当下的问题。   (二)基于名人效应的信息市场
  “分答”最开始先从“在行”行家、果壳网科学传播作者以及知乎专家中扩散,他们在朋友圈的分享为“分答”带来了第一批的用户;而后,部分名人和《奇葩说》辩手自发地加入“分答”,使得“分答”冲破互联网的圈子,开始向大众中扩散;传播的高潮,源于王思聪的加入,至此更多用户慕名而来,传播势头势不可挡[4]。毫无疑问王思聪的出现让分答一夜成名,升级为了现象级产品。“分答”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着自身的运营,而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传播性,也成为了可以迅速引爆朋友圈的重要原因。
  四、结 语
  “分答”的孵化只用了十天,却在一个月内获得了海量用户的关注。朋友圈刷屏、众多明星的加入,让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产品。但不容忽视的是,“分答”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60秒的语音回复虽然降低了知识交易的门槛,但60秒的解答并不能有效地传递知识,目前只能满足一些猎奇性的話题;其次,语音内容比文字内容更难监控,无疑增加了“分答”监管的难度;另外,创始人姬十三将“分答”定义为粉丝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结合体,这种模式是否有着持续的生命力,能为“分答”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还有待市场检验;最后,“分答”的用户黏性值得怀疑,从长远来看,对名人而言象征性的收入是否有持续的吸引力,对于用户而言,“分答”的内容又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价值[5]。
  “分答”在走上知识变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对知识那份纯粹的初衷,又如何通过自己的平台营造出开放、多元、分享、互助的良好氛围,培养并吸引爱知识、乐分享的用户,传递社会正能量。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知识付费平台应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优质内容,并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相信随着知识付费向纵深处发展,形式多样的定制化的内容,必将赢得更多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陆春晖.共享经济下知识付费模式研究[J].现代商业,2017(33):162-163.
  [2] 常昕.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自媒体变现规律和众筹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10):83-86.
  [3] 宋建超.知识付费的发展困境和发展趋势探析[J].视听,2017(11):21-22.
  [4] 许森.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19):193-196.
  [5] 任艺菲. “知乎”用户管理的传播学分析[J].试听,2015(2):122.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同时增强市民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地域间特色文化是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下,对城市形象重塑和宣传,才能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软实力的共同发展,强化城市的影响力。  
期刊
摘 要:步入“微时代”,政府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政务微信成为政务传播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但当前地方政务微信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总体呈现良莠不齐的态势。本文以政务微信“广州番禺发布”为例,探讨发现其在运营中的特色及不足,并观照当前地方政务微信的发展,提出提升运营者新媒介素养、打造优质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等的运营策略启示,以此为地方政务微信有更健康和长足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微信;政府传播
期刊
摘 要:网络新闻依托网络电子技术迅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及外部情况变化的主要渠道,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闻类型之一,然网络新闻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侵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这些侵权现象责任主体的认定较为困难,仅仅依靠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不足以解决所有的侵权问题;本文将新闻真实的行业技术规范与侵权构成要件结合起来,明确侵权责任主体为信息发布者、网络服务商,以期将侵权责任落到实处。  关键词:哇哈哈;侵权主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本文以Z市Z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研究医改下社区医院创新健康传播实践的可行性。其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摆脱了小范围的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议题设置,在社区内设置相关话题,扩大传播范围,有效降低社区内居民健康信息“鸿沟”,培养居民医改认知框架,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支持医改工作进行:同时以蓝卡网APP为平台,构建
期刊
摘 要: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资阳日报作为市州一级区域性的主流媒体,必须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分析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大现实意义和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融合的目标定位于建设区域权威主流新型媒体平台,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重点举措。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经过磨合、突破、发展,融合,实现蓬勃发展。一是坚守内容真实,实现报道创新。二是加强报道策划,强化报道灵魂。三是新闻资源再利用,扮靓融媒体报道。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担当,锐意改革、矢志创新,从“相加”到“相融”,形成全方位、多维度传播矩阵,赋予中国故事更蓬勃生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网络脱口秀综艺相继成为燃爆网络的现象级综艺,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观众,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视角进行内容策划。《吐槽大会》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吐槽”式的脱口秀节目,观众对节目的媒介使用和节目对观众的需求满足相互转换,最终收获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成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观众;《吐槽大会》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13-
期刊
摘 要:户外追捕真人秀《看你往哪跑》从全民参与游戏的角度下,将明星和素人结合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节目内容,本文从大众传播游戏理论的角度下分别从文本创作、虚拟场景以及弹幕这三方面对户外追捕直播真人秀节目形式的发展试图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  关键词:户外追捕真人秀;《看你往哪跑》;大众传播游戏理论;弹幕;游戏虚拟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1822(2018)03-0
期刊
摘 要:社交媒体平台具有聚众传播效应和高科技技术支撑优化品牌形象等功能与特色,是传播非遗、拓展非遗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有效载体。要完美地把非遗引入社区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微信、播客等众多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一要更新传播理念,发现非遗与当代生活密切关联的连接点;二要了解社交媒体平台特色和优势,依据非遗项目特征和目标受众特点来制定正确的实施策略;三要创新非遗传播资源和传播形式,传递非遗项目的多重价值。
期刊
摘 要:传统电视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只有植入互联网基因,寻求媒体跨界融合,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转型。本文以电视+电商的T2O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这一模式在内容生产机制和扩散机制过程中对传统电视的互联网改造过程,试图探索传统电视在转型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与范本。  关键词:传统电视;T2O ;内容生产机制;内容扩散机制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