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转为“学”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堂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实际片段的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转为“学”,让学生回归到课堂的本体位置中。
  关键词:导学;研学;自主探究;梯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07-3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笔者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实现“教”转为“学”,突破现有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实现物理教学的本真回归。
  1 优化课前备课,重视课前导学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指导着整个教学的过程,每个老师对于一节课的设计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笔者觉得教师在对课堂进行设计时,需要提出4个问题:(1)教什么?即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2)教多少?即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3)怎么教?即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与教学策略。(4)教会了吗?即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评测。而对于课堂实践如何从师本教育过渡到生本教育,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学教法上作出适当的转变。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为例,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的设计是课堂设计中最花心思的部分。笔者采用导学案进行课前导学,围绕导学案展开课堂学习活动并进行点拨式教学。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思考而非普通的课前知识点记忆性活动,同时用作课堂教学的主线,所以它的设计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
  以下是一份以填空题形式设计的预习案,笔者将把课堂中使用的导学案与此预习案进行对比分析。
  【预习任务】
  机械能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课堂设计使用的导学案,其形式以思考题为主。
  如图1所示,光滑圆弧轨道最低点与光滑水平轨道平滑连接,水平轨道右端连接一竖直挡板,轻弹簧右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弹簧开始处于自然长度。现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圆弧轨道的最高点由静止开始滚下,试分析:
  (1)小球从开始下滑到回到最高点的整个过程中,有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小球受什么力?各力做正功还是负功?动能与势能如何转化?
  (2)哪些能可以统称为机械能?能通过前面的分析说明理由吗?
  (3)假设小球通过图中B点时的速度是v,你能确定小球在B点的机械能吗?求机械能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看到两份学案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但它们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课前引导的作用一样吗?
  从第一份预习案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其囊括了很多课堂要点,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多的是对于课本的阅读以及答案的筛选抄录。笔者并不认为课前导学可以简单地等同为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教材阅读。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这样的導学案进行预习,则学生在课前已经对于机械能守恒有了记忆性认识,如若先有了答案再在课堂中进行探索教学,原本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也就变得乏味,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及训练。尽管教师在课中仍要引导学生猜想、推导、论证,但这种过程也只是学生在已知结论的前提下而假装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课前的导学并非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直接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中长智慧,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一个关键过程。
  2 课中研讨交流,注重梯度式引导
  课堂实践中从“教”向“学”过渡,更是教师在课堂上从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要求教师在课前有一定的课堂预设,即对课堂中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与问题有一定的预知,同时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中,紧扣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具体模型及预设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于学生课堂交流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如“什么是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之类的直接设问,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模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紧密关系,有效地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课堂中,经过小组讨论模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学生可以试着自己总结机械能守恒的内容。
  其中,一组学生得出了自己对机械能守恒的了解:模型中小球能回到最高点,机械能守恒,小球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与弹力做功,所以对于只有重力与弹力做功的过程,物体机械能守恒。学生通过分析小球的初末运动状态,说出了自己对机械能守恒的看法,这非常值得肯定。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观点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描述有出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其在此问题的研究探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理解。
  接着,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进行讨论研究。
  问题①: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问题②:如果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小球在B点的机械能是多少?弹簧长度最短时,小球的机械能又是多少?
  问题③: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吗?
  问题④:如果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吗?
  学生非常兴奋地投入第二次讨论,并对机械能守恒有了新的理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的机械能并不守恒,因为过程中有外力(弹簧弹力)对其做功。如果以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弹簧的弹力就属于系统的内力,所以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则整个过程机械能守恒。通过梯度式问题引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课堂中,学生经历了研究探讨得出结论及推翻自己的结论并得出新的见解的过程,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会非常深刻。梯度式引导是生本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及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免传统课堂中因为重难点内容过于抽象难以讲清、讲透的问题。
  3 课堂检测巩固,巧妙加问,一题多用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除了要评价课堂的呈现方式外,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课堂气氛热闹,但学生并没有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不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与应用。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在板书上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以保证热闹的讨论交流过后学生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课堂检测,以保证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对于课堂检测,选题是关键,选题精妙,不但可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效果,还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中,选用课本第71页的例题进行课堂检测,同时巧妙加设问题“求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细绳的拉力为多少”。这不但巩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还对力的分析、向心力等内容进行了回顾。值得一提的是,一学生解题时错把“F-mg=”写成了“F-mg=mv2”。针对学生在解题中的这一错误,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直接纠正,而是使用了点拨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模型,回忆向心力的内容及公式,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写出了正确的解题公式。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体验解题的正确思路历程,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易错点的把握。
  4 对于课堂教学从“教”转为“学”的一些看法
  课堂教学实践中从“教”转为“学”,并非简单地改变课堂形式,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传统的师本教育讲究对学生做题时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教师在生本课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更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慢慢熟悉积累各种教学方式方法,面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才能灵活地进行组合,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实现课堂中的“教”转为“学”。
  参考文献:
  [1]吴怀军. 谈如何把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的内容——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的教学为例[J]. 中学物理:高中版, 2010(7):10-11.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教材的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各职业院校的广泛关注,其中校企“双元”活页式教材以其政策的指向性、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适应性等成为职业院校教材改革的重要方向。《网络技术综合实训》通过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工作任务企业化,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双元”活页式教材,对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双元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本堂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物理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26-2  新课程的
摘 要:通过研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电磁波”内容的新要求,明确了“电磁波”教学的目标,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追溯科学家发现电磁波的历程,重现科研过程,对选择性必修3模块中的“电磁波”内容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设计,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深化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课程标准;科学本质;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电磁波  1 课标分析  通过将20
摘 要:以洛伦兹力演示仪展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现象,通过理论推导加强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结合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加强对电场加速和磁场偏转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会物理学的实用价值,生活中物理的无处不在。  关键词:物理实验;理论推导;电场加速;磁场偏转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64-
摘 要:新一轮高考改革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考查的目的之一。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试题情境化是必然趋势之一。但又如何让试题情境化更能体现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呢?在改革初期,仍需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和探索。  关键词:物理学史;情境;创新;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8-0041-2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摘 要:学生的思维进阶是分阶段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进阶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进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文章以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实验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从经验到理论,从具象到抽象,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的实验教学设计流程,变“怎么教”为“怎么学”,变“教什么”为“学什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关键词:思维进
摘 要:文章从功的角度和假设斜面光滑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斜面对物体摩擦力的求法。另外,在此过程中利用假设、实验等手段让学生自然思考出斜面越缓越省力,斜面越陡其机械效率越高。  关键词:斜面;省力;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7-0061-3  初中阶段对于斜面问题,由于对于力的分解还没有涉及,又受二力平衡思维的影响,斜面对物体摩擦力
摘 要:“旋转的液体”实验源于教材的“做一做”栏目。本文指出原实验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实验效果。  关键词:物理实验改进;自制教具;洛伦兹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034-2  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1”第93页的“做一做”栏目介绍了一则有趣的实验(如图1)。在
摘 要: 体验过程、感悟方法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2015年广东卷理综物理命题素材及知识结构、题型难易程度,提出应对2016年的物理高考命题新变化,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广东理综物理;试题;分析;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45-3  2015年广东高考理综的物理考卷,知识点覆盖较全、较广,难度适中,大
摘 要:認识测量仪器误差并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误差的方法。同时,笔者借助Python编程语言与Qt库结合的PyQt工具包,编程开发GUI应用程序,用于电压、电流测量结果显示,直观得到实验结果。该实验设计思路清晰,程序实用性强且无需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万用表;测量误差;Py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