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培养的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披露灵性,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看到一幅教科书上“海上冰山图”,联系了电影《泰坦尼克号》大胆提出“泰坦尼克号大轮船撞上冰山而沉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到底占冰山大小的多少?”,“当泰坦尼克号大轮船离冰山较近时,船员发现了冰山,当即停止航行,为何船还会去撞冰山呢?…‘要使冰山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转变教学模式,促成学生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
  如,学完“测量物质的密度”后,请学生设计利用实验室器材如何判断一个未知质量和体积的铅球是否空心的实验方案,由于角色的互换,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铅球质量?铅球质量如何测?有几种测其质量的方法?铅球体积如何测?有几种测其体积的方法?如何判断其是否空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这样提问,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促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利用颇有亲和力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探究科学规律,如,在《电能的利用》一节中进行电器的电功率探究教学时,设计如下实验:先拿出100w和40w的两只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的大小、灯丝的粗细,问接在电路中谁会更亮呢?根据平常生活经验学生们都会说100w的亮,然后,我把100w和40w的两只灯串联接在电路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灯泡的亮度,结果是40w的灯比100w灯的亮,这一结果使学生困惑不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这时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撼;这时学生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实际功率计算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教学中,先复习:“导体的电阻大小究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导体串联起来它的长度怎么变?”,“两个导体并联起来它的横截面怎么变?”,“两个导体串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两个导体并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但回忆了原有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知识阶梯,并诱发学生质疑猜想,提出各种假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深化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他文献
面对实际物理情景时,迅速而准确地提取相关的模型信息,可以顺利找到解题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是在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对模型内涵的深刻理解,往往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产生思维僵化,生搬硬套模型等思维障碍,导致错误。
期刊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一、营造生动教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先进性、交互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选择,甚至于出现“元信息技术不进课堂”的极端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其“辅教”功能是非常成功的,其部分功能是传统媒体教学无可代替、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有好多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陷入一些误区,如“为信息技术教学而教”、“因信息技术而改变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内容,从抓住学生、教师、课堂等三要素这一角度,阐述了进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教师;课堂;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主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导演”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主阵地”。教学研究证明,学生,教师,课堂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作用。本人结合教学实
期刊
摘要:学习情境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也就是学生与特定情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巧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挥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对教学情境进行创新性的设置。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
期刊
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活动。本文以化学课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一探讨。    一、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过程,而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
期刊
摘要:例题作为概念知识的精华和融合,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例题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进行了阐述。明确指出进行课堂例题教学要抓住例题典型特征,活化教学手段方式,注重能力训练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教学实效    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同样如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概念、定理、公理、定义、法则等数学知识的
期刊
在高中阶段电磁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高考中要占总分的40%以上,这部分的重难点就在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计算、安培力的计算、受力分析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因此有关感应电动势的求解也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类问题也往往在高考压轴题中有所体现。现总结如下:
期刊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仍是我们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高效的数学课堂的关键又是教学过程高效.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各有各的思想,不是一张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各不相
期刊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实现化学课程的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我校从2008年3月开始开展的“探究式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课题和化学教研组开展此大课题下子课题的研究,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式;自主学习    一、设疑置惑,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疑是吸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索,因此,教师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