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培养的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披露灵性,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看到一幅教科书上“海上冰山图”,联系了电影《泰坦尼克号》大胆提出“泰坦尼克号大轮船撞上冰山而沉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到底占冰山大小的多少?”,“当泰坦尼克号大轮船离冰山较近时,船员发现了冰山,当即停止航行,为何船还会去撞冰山呢?…‘要使冰山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转变教学模式,促成学生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
如,学完“测量物质的密度”后,请学生设计利用实验室器材如何判断一个未知质量和体积的铅球是否空心的实验方案,由于角色的互换,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铅球质量?铅球质量如何测?有几种测其质量的方法?铅球体积如何测?有几种测其体积的方法?如何判断其是否空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这样提问,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促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利用颇有亲和力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探究科学规律,如,在《电能的利用》一节中进行电器的电功率探究教学时,设计如下实验:先拿出100w和40w的两只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的大小、灯丝的粗细,问接在电路中谁会更亮呢?根据平常生活经验学生们都会说100w的亮,然后,我把100w和40w的两只灯串联接在电路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灯泡的亮度,结果是40w的灯比100w灯的亮,这一结果使学生困惑不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这时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撼;这时学生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实际功率计算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教学中,先复习:“导体的电阻大小究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导体串联起来它的长度怎么变?”,“两个导体并联起来它的横截面怎么变?”,“两个导体串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两个导体并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但回忆了原有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知识阶梯,并诱发学生质疑猜想,提出各种假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深化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披露灵性,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看到一幅教科书上“海上冰山图”,联系了电影《泰坦尼克号》大胆提出“泰坦尼克号大轮船撞上冰山而沉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到底占冰山大小的多少?”,“当泰坦尼克号大轮船离冰山较近时,船员发现了冰山,当即停止航行,为何船还会去撞冰山呢?…‘要使冰山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转变教学模式,促成学生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教师在备课中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事先设想的范围内,以便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就在无意中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
如,学完“测量物质的密度”后,请学生设计利用实验室器材如何判断一个未知质量和体积的铅球是否空心的实验方案,由于角色的互换,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能否直接用天平测铅球质量?铅球质量如何测?有几种测其质量的方法?铅球体积如何测?有几种测其体积的方法?如何判断其是否空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判断?……这样提问,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促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三、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受知识经验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够做到自觉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利用颇有亲和力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探究科学规律,如,在《电能的利用》一节中进行电器的电功率探究教学时,设计如下实验:先拿出100w和40w的两只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的大小、灯丝的粗细,问接在电路中谁会更亮呢?根据平常生活经验学生们都会说100w的亮,然后,我把100w和40w的两只灯串联接在电路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灯泡的亮度,结果是40w的灯比100w灯的亮,这一结果使学生困惑不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这时学生处于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撼;这时学生的需要被唤起,动机被激发,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实际功率计算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教学中,先复习:“导体的电阻大小究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导体串联起来它的长度怎么变?”,“两个导体并联起来它的横截面怎么变?”,“两个导体串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两个导体并联起来的电阻和每个导体的电阻的大小怎样?”,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但回忆了原有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知识阶梯,并诱发学生质疑猜想,提出各种假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深化了强烈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