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以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我们总结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在学生先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同时配以训练题进行巩固,并在当堂、当天的训练中逐渐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其实质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而教师在其中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其目的是进一步体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内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先学后教 以学为主
1. 课前预习质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强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具体要求,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知道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和不同课型预习内容和方法的不同。
通过预习,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就会提高获取新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课内展示交流
课内通过三分钟演讲展示成果。演讲不单单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取长补短的小舞台。鼓励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名篇,为演讲做准备。可选定主持人,按一定方法轮流进行演讲,做到全员参与。参加演讲的同学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整装待讲。演讲的内容要根据教学状况、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每周拟定的主题来选择,并且定期进行写作方法的交流。例如可按照教學进度,根据所学课文的类型、特点收集资料,进行写作与演讲。对于学生的演讲,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还可以评出一些奖项。
3. 探索情境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桥梁,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学习的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提出的。在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看书。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还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难易度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先练后讲 以练为主
1. 触类旁通训练
当堂训练体现“教为学,学为用”,包括巩固性训练和拓展性练习。巩固性训练主要针对课内的知识点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拓展性练习包括知识点拓展和写作训练,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扩大训练面,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如针对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熟读,达到会复述,甚至背诵,并收集优美的句段,进行材料储备;借助范例,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技能。可采用独立—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要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补充练习,只要时间允许,就让学生反复练习,练习的形式越多,变化的情境越多,学生获得的策略性知识就越丰富、越牢固,有助于将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
2. “自助餐”式训练
当天作业(课外作业)的设计要本着“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念进行。要针对课文特点布置一些可选择的,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开放性作业,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为不同水平、具有不同方面学习优势的学生设计一种多阶梯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或动口、动眼,或动手、动脑,或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或实验操作、亲身体验。老师把作业演练为多种多样、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进行更精心的准备。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先学后教 以学为主
1. 课前预习质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主动探索,在预习过程中需要主动地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将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强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具体要求,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知道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和不同课型预习内容和方法的不同。
通过预习,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就会提高获取新知识的速度与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课内展示交流
课内通过三分钟演讲展示成果。演讲不单单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取长补短的小舞台。鼓励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名篇,为演讲做准备。可选定主持人,按一定方法轮流进行演讲,做到全员参与。参加演讲的同学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整装待讲。演讲的内容要根据教学状况、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每周拟定的主题来选择,并且定期进行写作方法的交流。例如可按照教學进度,根据所学课文的类型、特点收集资料,进行写作与演讲。对于学生的演讲,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还可以评出一些奖项。
3. 探索情境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不同知识、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桥梁,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学习的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提出的。在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看书。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还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难易度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先练后讲 以练为主
1. 触类旁通训练
当堂训练体现“教为学,学为用”,包括巩固性训练和拓展性练习。巩固性训练主要针对课内的知识点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拓展性练习包括知识点拓展和写作训练,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扩大训练面,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如针对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熟读,达到会复述,甚至背诵,并收集优美的句段,进行材料储备;借助范例,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技能。可采用独立—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要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补充练习,只要时间允许,就让学生反复练习,练习的形式越多,变化的情境越多,学生获得的策略性知识就越丰富、越牢固,有助于将学习方法转化为能力。
2. “自助餐”式训练
当天作业(课外作业)的设计要本着“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念进行。要针对课文特点布置一些可选择的,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开放性作业,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为不同水平、具有不同方面学习优势的学生设计一种多阶梯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或动口、动眼,或动手、动脑,或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或实验操作、亲身体验。老师把作业演练为多种多样、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进行更精心的准备。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