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谈起,引出我国出现的再次“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原因,并作出比较,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和制度藩篱是重要影响因素,但不能简单将两个群体拿来比较;最后对促进这两个群体就业做出思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问题;农民工;大学生;对策
此次首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寒冬”,而且由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更是从不同程度上冲击相关产业领域的就业群体,导致了全球总体就业形势的恶化,失业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那么,本轮金融危机对我国两大特殊就业群体——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有何具体影响,处理金融危机下这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又有何建议措施,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
一、再次“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一)再次“民工荒”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农民工是最早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就业群体之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珠三角为首的沿海各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导致农民工被迫返乡,工作难找。然而2009年6月以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度出现。“民工荒”的再次卷土重来,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订单多为短期,农民工对经济回暖存忧
此次对农民工的需求增加得益于欧美经销商补充库存的举动。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市场情绪渐趋稳定,消费需求增加,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也得到缓解,开始适度补充库存,并为圣诞、新年销售做准备。2009年4月以后,国外对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订单也开始增加,出口形势开始好转,对农民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了。但是这些新增的订单多为短期订单,因而农民工不敢轻易的受聘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农民工一直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
(2)待遇差是农民工在“返乡潮”后不愿意选择回流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学者把此次的“民工荒”看成是一种“权利荒”的表现,认为“民工荒”是我国现有的一些“制度樊篱”所造就的假象。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医疗等需求几乎都未被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农民工一直处在“城市边缘人”的尴尬境地,在沿海各地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地区、企业中,低工资、超长劳动时间和拖欠民工工资等侵犯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当这种多年来被排斥、被歧视的现状无法得到根本转变之后,农民工自然会选择涌向那些相对获利的行业和地区,有人称这种行为是“用脚投票”。从某种意义来说,用脚投票是一种有力的维权方式,只有根治了“民工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南沿海企业“民工荒”的现象。
(3)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对农民工的就业去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未来可能产生的劳动力短缺将推动工资上升,会削弱低成本优势。沿海地区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逐步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近期一份四川省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四川省内和"三北"地区已经取代沿海,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首选地,这表明内地已经逐渐取代了沿海的优势,成为可以大量吸纳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地。
(二)大学生依旧“就业难”及其原因
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两点主要原因:
(1)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无法大量吸纳大学生这类的高端劳动力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是由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较大比重的,而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可以吸纳大量脑力劳动者的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扩招后的高端人才。
一方面从制造业的“微笑曲线”来看,我国的还处于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下端,换个说法也就是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低,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也缺乏高端产业,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我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而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滞后发展严重制约了以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就业政策上的错位与缺失
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错位与缺失主要体现在需求抑制与就业服务不足上。一方面,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是依旧存在的,到目前为止,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依旧有所谓的“留京”、“留沪”指标限制,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才引进的行政限制,虽然近几年这些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各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也存在不足,其首要问题就是就业信息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供求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上面,不仅如此,就业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理解,以及信息的预测都严重滞后。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不足更是加重了就业难的局面,集中体现在就业结构设施建设与机构能力建设不足上。
二、对两种现象的对比分析
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特殊的矛盾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问题,岗位的设置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利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高端劳动力群体诸如大学生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我国陷入了一种低技能和知识性失业的陷阱之中;其次,我国现有的一些制度、政策上的错位和缺陷依然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户籍制度、性别政策等。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在某些方面是很不同的,比如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一般来说是比农民工高出很多的,因此他们对工资的期望相对农民工高是无可厚非的,而在创业辅导措施方面,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限制一般也无法鼓励其进行高科技创业。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二者的就业问题作比较,要在分析他们各自特性的前提下制定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来制定长期有效的制度政策及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从根本上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以下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1)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考虑就业弹性的问题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过低且近10年来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不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就业弹性下滑趋势,形成合理的就业弹性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以下是当前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两个着力点:首先,在产业形态上重点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很高的就业弹性,就等量的资本而言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最多。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利用其高就业弹性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要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在注重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让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容纳就业的“蓄水池”;其次,在企业形式上重点转向中小企业,要提高我国的就业弹性,必须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健全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从法律上严格保护中小企业的财产安全和合法经营,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体制,对于在吸纳就业方面有贡献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予其相应的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2)要谨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挥我国现有的“人口红利”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培育适合大学生这类高端劳动力群体的岗位:一方面,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加快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企业等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形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视发展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吸纳高端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3)逐步完善就业体系,打破现有制度樊篱,制定有效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首先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消除户籍制度等有缺陷的制度对劳动力就业的不良影响。在整个就业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且要建立较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通过提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另外结合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垄断和地区保护,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取消各地区针对农民和外地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应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疏通劳动力供求信息,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另外,还要完善劳动法规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就业质量;其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昉.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2]张丽宾.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政策取向[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3]徐瑞娥.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
[4]王小鲁.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9,5.
[5]李晓彦.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8.
[6]李慧.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7]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问题;农民工;大学生;对策
此次首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给全球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寒冬”,而且由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更是从不同程度上冲击相关产业领域的就业群体,导致了全球总体就业形势的恶化,失业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那么,本轮金融危机对我国两大特殊就业群体——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有何具体影响,处理金融危机下这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又有何建议措施,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
一、再次“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一)再次“民工荒”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农民工是最早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就业群体之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珠三角为首的沿海各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导致农民工被迫返乡,工作难找。然而2009年6月以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再度出现。“民工荒”的再次卷土重来,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订单多为短期,农民工对经济回暖存忧
此次对农民工的需求增加得益于欧美经销商补充库存的举动。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市场情绪渐趋稳定,消费需求增加,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也得到缓解,开始适度补充库存,并为圣诞、新年销售做准备。2009年4月以后,国外对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订单也开始增加,出口形势开始好转,对农民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了。但是这些新增的订单多为短期订单,因而农民工不敢轻易的受聘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农民工一直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
(2)待遇差是农民工在“返乡潮”后不愿意选择回流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学者把此次的“民工荒”看成是一种“权利荒”的表现,认为“民工荒”是我国现有的一些“制度樊篱”所造就的假象。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医疗等需求几乎都未被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农民工一直处在“城市边缘人”的尴尬境地,在沿海各地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地区、企业中,低工资、超长劳动时间和拖欠民工工资等侵犯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当这种多年来被排斥、被歧视的现状无法得到根本转变之后,农民工自然会选择涌向那些相对获利的行业和地区,有人称这种行为是“用脚投票”。从某种意义来说,用脚投票是一种有力的维权方式,只有根治了“民工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南沿海企业“民工荒”的现象。
(3)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对农民工的就业去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逐步上升,未来可能产生的劳动力短缺将推动工资上升,会削弱低成本优势。沿海地区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逐步向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近期一份四川省农民工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四川省内和"三北"地区已经取代沿海,成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首选地,这表明内地已经逐渐取代了沿海的优势,成为可以大量吸纳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地。
(二)大学生依旧“就业难”及其原因
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障碍的两点主要原因:
(1)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无法大量吸纳大学生这类的高端劳动力
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是由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较大比重的,而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可以吸纳大量脑力劳动者的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扩招后的高端人才。
一方面从制造业的“微笑曲线”来看,我国的还处于这个“微笑曲线”的中下端,换个说法也就是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低,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也缺乏高端产业,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我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而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滞后发展严重制约了以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就业政策上的错位与缺失
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错位与缺失主要体现在需求抑制与就业服务不足上。一方面,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是依旧存在的,到目前为止,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依旧有所谓的“留京”、“留沪”指标限制,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才引进的行政限制,虽然近几年这些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各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也存在不足,其首要问题就是就业信息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供求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上面,不仅如此,就业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理解,以及信息的预测都严重滞后。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不足更是加重了就业难的局面,集中体现在就业结构设施建设与机构能力建设不足上。
二、对两种现象的对比分析
在金融危机下我国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特殊的矛盾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首先,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存在问题,岗位的设置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利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高端劳动力群体诸如大学生却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我国陷入了一种低技能和知识性失业的陷阱之中;其次,我国现有的一些制度、政策上的错位和缺陷依然对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大群体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户籍制度、性别政策等。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在某些方面是很不同的,比如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一般来说是比农民工高出很多的,因此他们对工资的期望相对农民工高是无可厚非的,而在创业辅导措施方面,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限制一般也无法鼓励其进行高科技创业。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二者的就业问题作比较,要在分析他们各自特性的前提下制定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来制定长期有效的制度政策及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从根本上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以下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1)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考虑就业弹性的问题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过低且近10年来持续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不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在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就业弹性下滑趋势,形成合理的就业弹性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以下是当前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两个着力点:首先,在产业形态上重点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很高的就业弹性,就等量的资本而言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最多。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利用其高就业弹性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要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在注重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让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容纳就业的“蓄水池”;其次,在企业形式上重点转向中小企业,要提高我国的就业弹性,必须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健全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从法律上严格保护中小企业的财产安全和合法经营,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体制,对于在吸纳就业方面有贡献的中小企业应该给予其相应的就业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2)要谨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挥我国现有的“人口红利”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培育适合大学生这类高端劳动力群体的岗位:一方面,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加快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企业等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我国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形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视发展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吸纳高端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3)逐步完善就业体系,打破现有制度樊篱,制定有效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首先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消除户籍制度等有缺陷的制度对劳动力就业的不良影响。在整个就业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且要建立较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通过提供供求信息等多种方式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另外结合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垄断和地区保护,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取消各地区针对农民和外地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应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疏通劳动力供求信息,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另外,还要完善劳动法规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就业质量;其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昉.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2]张丽宾.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政策取向[J].中国发展观察,2009,3.
[3]徐瑞娥.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
[4]王小鲁.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9,5.
[5]李晓彦.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8.
[6]李慧.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7]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