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年谣》中,打二十三送走灶王爷之后的几天里,几乎都有具体的安排。而每做完一项准备,距离人们期盼的年就更进了一步。正是在这每一项细致而劳累的安排当中,年味在外面的汗水和辛苦中被逐渐地营造出来。年,能不被向往吗?
腊月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老百姓通过祈福、祭祀等表达心情。在民间有“送信的八宝粥”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吃了腊月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了。所以,民间把腊八作为新年到来的信号,以至于民间都说要把家里的陈粮收拾收拾,准备新的粮食。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考证,但有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喝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八宝粥,腊八粥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稠密起来 。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非常的讲究,早在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里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现在一些老北京家庭,在腊八粥的制作方面就非常讲究,谷物通常用蕙仁米、大米或者糯米,豆类常用芸豆,如果用核桃肉,会把外面的皮去掉,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是纯白色的。讲究点儿的更把果脯、红枣、桂圆等剁碎,按照块的形状放到粥上。腊八当天除了喝粥,还会配一些小菜,比如酱甘露、辣油丝、熟疙瘩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腊八粥的熬制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家庭会根据食用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食材,比如老年人喝会放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给年轻人喝会加入果酱或者其他原料,增加视觉冲击力,而随着像美国大杏仁、腰果等干果种类的日渐繁多,腊八粥在品种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过“腊八”的另一项重大节目就是泡制腊八蒜,放到大年三十就着饺子吃,碧绿爽口,别提多有滋味了。不少超市借此大推成品腊八蒜,但问津者并不算多。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名为《门神灶》的北京俗曲吟唱的就是老北京祭灶王的情景。
老北京祭灶王用的糖,老百姓称为“灶糖”,有糖瓜、关东糖等多种。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粘性很大的糖,如制成扁圆形像甜瓜样的叫做糖瓜,如把它拉成长条约三四寸成棍形的就成为关东糖。糖瓜,皮厚脆、粘、甜。关东糖之所以称为关东糖,据传最初是来自关外的商贩自东北运来,并曾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关东店批发出售,一些商贩趸来沿街叫卖;“赛白玉的关东糖哟”,“好甜的关东糖糖瓜哟”。这些糖如今的少儿们可能根本看不上眼,而旧京时可是孩童们很不错的糖果。如今早已破除了迷信,人们已忘却了那个灶王爷,在城乡都已使用上液化气灶、电炉等厨灶具的百姓人家,谁也不会再去“祭灶王”啦。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年关临近,关于过年时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70年代是鱼、肉,80年代增加了干果与水果,90年代电器走入了年货的行列,21世纪的新中国随着零售业与网络电商的发达,买年货已再不用特意去准备了。但一些只有春节才用得上的老物件还是要仔细留意一下。
作为装饰环境的重要因素,各种春联、门神、年画、剪纸、灯笼等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联,有贴街门上的,门框上的,抱柱的;还有贴于室内的各种春条、挂笺等。说到“福”字,主要是斗方形式,门上、柜箱上、水缸上、粮囤上等都要贴。“福”有五种,含义“长寿、康宁、高贵、德厚、寿终命。”
春联的颜色也有讲究。有人说不就是红纸黑字吗?这只是一种说法。在宫里则是要用白纸,外面是红框镶边。还有一种春联,用于家里有白事的人,至于寺庙,春联则多为黄色。春联反映出旧时各阶层的社会地位、愿望。
门神、年画、窗花儿、挂笺儿等属于过年的吉祥物,也是年前必备的。门神用于看家护院,有驱鬼的作用。老北京人一般在院门上贴武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堂屋隔扇门贴文门神——魏征;卧室门贴文武钟馗。不能乱。
年画的种类很多,有神话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反正都有美好的寓意。当年的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有家戴廉增画店,是杨柳青在京的分店,小贩们纷纷来此批发年画。以后,打磨厂几乎成了年画一条街。年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屏条、横批、方子、斗方、窗顶、桌圈、灶画、缸画、月份牌等几十种。
窗花又叫剪纸,因贴于窗户上而得名,是过年时的重要装饰品。剪好的窗花贴于新糊的窗户上,白天在阳光照耀下映入室内,留下千姿百态的影子,煞是好看。
老北京的窗花一般都是老太太或家庭妇女冬季里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剪出来的,张张风格样式都不同,饱含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对家庭的爱。现在的剪纸往往都是商家出售的了,有大有小还有成套出售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吉祥纹样、吉祥话。但最多的主题就是“福”字,有元宝上的福(富中有福),有倒了的福(福到了),有蝙蝠围绕着的福(福中有福),有大苹果上的福(平安是福)等等等等,充满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有一类是与新年的生肖有关的剪纸,如蛇年的金蛇狂舞,虎年的虎虎生威,猪年的肥猪拱门,今年的农历新年是乙未年,当然少不了羊这个主题,三羊(阳)开泰一定是剪纸中最热门的图案。
挂笺儿类似剪纸,但非剪、刻,而是由金属模具砸制而成、砸掉部分镂空。挂笺可贴于住家、店铺,佛堂等屋门框上、屋檐下,随风飘荡。
早年间,一入腊月就形成了办年货,东单、西单、鼓楼前等地陆续搭起了临时的货棚子,各种年货琳琅满目,蔚为壮观。人们采购的物品不光有柴米油盐、生肉禽蛋、蔬菜水果、点心饽饽,还有佛龛、五供、神像、春灯、玩具、花炮、干果……要连续忙碌好些天。
来报信儿的腊八粥
腊月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老百姓通过祈福、祭祀等表达心情。在民间有“送信的八宝粥”的说法,实际上是说吃了腊月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了。所以,民间把腊八作为新年到来的信号,以至于民间都说要把家里的陈粮收拾收拾,准备新的粮食。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考证,但有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喝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八宝粥,腊八粥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稠密起来 。
老北京人熬腊八粥非常的讲究,早在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里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现在一些老北京家庭,在腊八粥的制作方面就非常讲究,谷物通常用蕙仁米、大米或者糯米,豆类常用芸豆,如果用核桃肉,会把外面的皮去掉,这样熬制出来的粥是纯白色的。讲究点儿的更把果脯、红枣、桂圆等剁碎,按照块的形状放到粥上。腊八当天除了喝粥,还会配一些小菜,比如酱甘露、辣油丝、熟疙瘩等。
近些年来,随着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腊八粥的熬制有了新的认识。一些家庭会根据食用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食材,比如老年人喝会放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给年轻人喝会加入果酱或者其他原料,增加视觉冲击力,而随着像美国大杏仁、腰果等干果种类的日渐繁多,腊八粥在品种上也比过去更加丰富。
过“腊八”的另一项重大节目就是泡制腊八蒜,放到大年三十就着饺子吃,碧绿爽口,别提多有滋味了。不少超市借此大推成品腊八蒜,但问津者并不算多。
大人祭灶小孩吃糖
旧京腊月里一次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张桌,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赞祝,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名为《门神灶》的北京俗曲吟唱的就是老北京祭灶王的情景。
老北京祭灶王用的糖,老百姓称为“灶糖”,有糖瓜、关东糖等多种。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的粘性很大的糖,如制成扁圆形像甜瓜样的叫做糖瓜,如把它拉成长条约三四寸成棍形的就成为关东糖。糖瓜,皮厚脆、粘、甜。关东糖之所以称为关东糖,据传最初是来自关外的商贩自东北运来,并曾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关东店批发出售,一些商贩趸来沿街叫卖;“赛白玉的关东糖哟”,“好甜的关东糖糖瓜哟”。这些糖如今的少儿们可能根本看不上眼,而旧京时可是孩童们很不错的糖果。如今早已破除了迷信,人们已忘却了那个灶王爷,在城乡都已使用上液化气灶、电炉等厨灶具的百姓人家,谁也不会再去“祭灶王”啦。
年货里的文化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年关临近,关于过年时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70年代是鱼、肉,80年代增加了干果与水果,90年代电器走入了年货的行列,21世纪的新中国随着零售业与网络电商的发达,买年货已再不用特意去准备了。但一些只有春节才用得上的老物件还是要仔细留意一下。
作为装饰环境的重要因素,各种春联、门神、年画、剪纸、灯笼等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联,有贴街门上的,门框上的,抱柱的;还有贴于室内的各种春条、挂笺等。说到“福”字,主要是斗方形式,门上、柜箱上、水缸上、粮囤上等都要贴。“福”有五种,含义“长寿、康宁、高贵、德厚、寿终命。”
春联的颜色也有讲究。有人说不就是红纸黑字吗?这只是一种说法。在宫里则是要用白纸,外面是红框镶边。还有一种春联,用于家里有白事的人,至于寺庙,春联则多为黄色。春联反映出旧时各阶层的社会地位、愿望。
门神、年画、窗花儿、挂笺儿等属于过年的吉祥物,也是年前必备的。门神用于看家护院,有驱鬼的作用。老北京人一般在院门上贴武门神——秦叔宝、尉迟恭;堂屋隔扇门贴文门神——魏征;卧室门贴文武钟馗。不能乱。
年画的种类很多,有神话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反正都有美好的寓意。当年的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有家戴廉增画店,是杨柳青在京的分店,小贩们纷纷来此批发年画。以后,打磨厂几乎成了年画一条街。年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屏条、横批、方子、斗方、窗顶、桌圈、灶画、缸画、月份牌等几十种。
窗花又叫剪纸,因贴于窗户上而得名,是过年时的重要装饰品。剪好的窗花贴于新糊的窗户上,白天在阳光照耀下映入室内,留下千姿百态的影子,煞是好看。
老北京的窗花一般都是老太太或家庭妇女冬季里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剪出来的,张张风格样式都不同,饱含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对家庭的爱。现在的剪纸往往都是商家出售的了,有大有小还有成套出售的。图案有人物、动物、吉祥纹样、吉祥话。但最多的主题就是“福”字,有元宝上的福(富中有福),有倒了的福(福到了),有蝙蝠围绕着的福(福中有福),有大苹果上的福(平安是福)等等等等,充满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有一类是与新年的生肖有关的剪纸,如蛇年的金蛇狂舞,虎年的虎虎生威,猪年的肥猪拱门,今年的农历新年是乙未年,当然少不了羊这个主题,三羊(阳)开泰一定是剪纸中最热门的图案。
挂笺儿类似剪纸,但非剪、刻,而是由金属模具砸制而成、砸掉部分镂空。挂笺可贴于住家、店铺,佛堂等屋门框上、屋檐下,随风飘荡。
早年间,一入腊月就形成了办年货,东单、西单、鼓楼前等地陆续搭起了临时的货棚子,各种年货琳琅满目,蔚为壮观。人们采购的物品不光有柴米油盐、生肉禽蛋、蔬菜水果、点心饽饽,还有佛龛、五供、神像、春灯、玩具、花炮、干果……要连续忙碌好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