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红与黑》是著名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出身贫苦且十分具有才华与野心的主人公于连的传奇经历。文章通过利用“红与黑”的多种象征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种矛盾与对立面,并利用主人公的沉沦与醒悟唤醒人类思考。本文针对《红与黑》进行多种象征解读,进而了解小说中“红与黑”的深层含义,并充分感受此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法国
   《红与黑》此篇小说中的红与黑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直以来被文学家及文学爱好者所探究。目前世界文学领域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历史与文学世界相连,另一种则是小说中作者个人的心理表现及目标。但是这两种看法无法全面的表达概括《红与黑》的真正内涵。而且普通读者在阅读时所感受的内容也大不相同。通过对《红与黑》的解读可以感受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及社会背景,进而充分展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一.《红与黑》的多重象征
   1.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小说中的主人公富有才华与野心,正是在理想的引导下小说中主人公才能够不断的前行,而在《红与黑》这篇小说中于连就更趋向于理想主义者[1]。主人公于连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当时时代中能够实现自我觉醒,根据整篇小说内容可以得知,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也为其后续故事发展及其理想爆发奠定了基础。在主人公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下,于连逐渐变成了“黑”,由于主人公出身贫寒,在社会中地位较为低下,尤其是在封建阶级的影响下财富也与主人公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主人公对资产阶级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并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在主人公日益膨胀的野心下,于连的理想世界在残酷世界中不断被折磨,即使他不相信上帝,但也表现出十分敬重、虔诚的模样,甚至超过于其他信徒。即使主人公对资产阶级贵族十分厌恶,但是也收起自己的野心,帮助其料理事物。而主人公于连只是在上层社会中观察着封建贵族阶级建造的“恐怖乐园”,于连既唾弃贵族的无能、鄙夷耶稣传教士的伪善,但最终却成为了真正伪善的人。于连在虚伪的面具下,拥有着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当他得知可以去市长家中做教师时,其第一反应却不是欢喜,而是不想做奴隶。对于他来说,他关心的并不是工作的好坏,而是自己的生活地位是否与资产阶级贵族平等,而主人公这种思想的由来,也是受到了伏尔泰等思想家的影响[2]。所以后续于连的黑化是由于其理想难以实现,而封建阶级打破了他的理想,即使他年轻又有才华,但是仍然是社会底层,这也就注定了主人公悲惨的一生。在《红与黑》这篇小说中主人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正如主人公的内心一样,即渴望自由,又对社会现实唾弃,最后主人公放弃了感性的生存而面临理性死亡,而且主人公曾经想悔过,这样他也不会被处死,但是由于心中理想的缺失,主人公还是选择为了荣誉而死,所以红与黑的穿插,最后成为了理想的红。
   2.象征爱情与阴谋的结合
   《红与黑》用象征着爱情与阴谋的结合,通过将爱情与冰冷社会相结合,而爱情只是牺牲品。主人公突如其来的爱情,从根源上讲就是多种阴谋,然而也就是在这些阴谋的趋势下,使得爱情有了成长的地方,最终出现了大家难以接受的结局。而《红与黑》更多的批判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黑暗以及社会的阴谋,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爱情,讲述了爱情是不可被战胜的[3]。于连第一次爱上了德瑞那夫人,而第二次马特尔爱上了于连,两次的爱情都因阴谋而起,最后无疾而终,而他们的爱情也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阴谋之中。就比如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倾诉,马特尔为于连收尸,这些都展现了爱情。无论是于连与德瑞那夫人最初的情感,还是对马特尔的利用都展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黑暗及必然结果,作为与社会资产阶级对抗的底层人民,于连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大革命的历史现实。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伴随着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对抗,于连爱上德瑞那夫人并展现了英雄的气概,而对于马特尔而言,于连只是屈服于感情,更深层次的代表着于连对贵族的妥协,而且爱情的真正内涵是被历史碾压过的痕迹。作者在《红与黑》中呈现了人性的理念,也展现了红色象征的爱情内容,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写来展现出时代中人们奋起抵抗的心。
   3.象征纯真与虚伪的冲突
   在《红与黑》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在纯真与虚伪中来回跳跃,似乎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虚伪与纯真本就是共生的。主人公的理想主义以及追求爱情的渴望都展现出了小说中的红色纯真,但是这些传承中也包含着虚伪,随着时间的推移,虚伪的黑逐渐吞噬了纯真的红,就像主人公徘徊于虚伪与纯真之间的纠结,当主人公也知道纯真会让人一无所有,但是虚伪却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也就是在這种认知的影响下,主人公逐渐堕落至深渊。在此种环境下,能带上纯真的面具,却秉持着一颗虚伪的心,他对周围人都进行欺骗,而被于连欺骗的是最信任他的人,主人公在种种伪装下生出了一颗黑色的心。但是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驱散了主人公所有的虚伪,而主人公在红色纯真与黑色虚伪中,经过几番周折后得到觉悟,而主人公在监狱中,最终感受到纯真逐渐消失,而且伴随着爱情一同消亡。无论是德瑞那夫人还是马尔特,于连一直在红与黑之间来回切换,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封建思想与启蒙思想之间的真实写照[4]。这篇小说故事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虚伪与纯真中的徘徊与爆发,将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推向高潮,作者通过戏剧性的描写展现出:黑暗意味着光明的来临。
   二.《红与黑》的艺术价值
   1.清晰展现了历史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理想的描写,展现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主人公短暂的一生呈现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存在着一个又一个都冲突,而人们在向往自由的同时,也一步一步走向虚伪的深渊,而越来越多的平民唾弃贵族阶级,但是又向他们走去,就是在这种渴望与自由下,每一个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每一个面具后都藏着一颗伪善的心[5]。但是与其他人相比主人公却较为幸运,作者刻画的只是一个即将跨入深渊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中,有无数个于连坠入了深渊。通过对红与黑的描写,展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现状,也出现了革命时期人们的生活以及人性的堕落。    2.净化了人性险恶
   《红与黑》的多重象征,最终还是以正义与结合为主题,通过对各种象征的描写展现出小说中的真正含义,从而起到精神启示的作用,也能够明确地展现出历史。《红与黑》在表达邪恶与正义时,也是将其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但是并不是普通意义的表达,而是通过正义与邪恶的交融来展现出社会的冷酷。主人公在黑暗的社会中能够感受到紅色的理想,但最终是黑暗社会被红色理想所覆盖,还是红色理想颠覆黑色社会,不到小说的最终章都无法得知。主人公在最后有的方式去追逐红色理想时,被爱情的力量所感化,所以主人公能够敢于去突破黑暗社会的进步,愿意在阳光下生存,真正的去体会人世间的温情。尤其是在描写主人公在监狱中幡然醒悟时期,正是被红色的理想所标识,即使在历史的碾压下主人公仍旧被红色的火包围。作者通过描写纯真与阴谋,正义与邪恶,展现出了反抗来源于阶级的压迫,通过红与黑的结合描写出共同对抗贵族阶级的内容,从而净化人类的善与恶,彰显人间的善良与美好。
   3.歌颂爱情的力量
   《红与黑》中爱情的描写十分的细腻柔情,作者通过红与黑的爱情象征展现了被历史碾压过的爱情。如果主人公没有经历德瑞那夫人的情感,也没有感受到马特尔的爱情,那么他与其他人也没有任何的区别。小说通过利用多种的象征,将爱心工作成主人公的救命稻草,让他在堕落深渊之际幡然醒悟。但是就法国大革命的情况来看,爱情并不能拯救那个虚伪的社会,爱情也不能化解社会中的阴谋,而真正挽救社会的是人们向往自由的理想,也是平民阶级中人们的勇敢[6]。作者虽然在某种层面上仿佛在用爱情来感化主人公,但实际上主人公自始至终追求的都是自由与理想,所以即便主人公面临死亡时,也能够理性骄傲的面对死亡,因为他获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通过对作者爱情描写的分析,可以得知爱情与阴谋是对立的,而最终真正获胜的并不只是爱情,还有人们向往自由与平等的心。
   综上所述,《红与黑》中描述的故事与内容展现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也针对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生活进行思考与反思,通过对小说作品的多种象征解读,能够更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文中红与黑反映出的内涵,通过描写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爱情与阴谋、纯真与虚伪等多个内容展现了文章的整体意义。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十分鲜明,通过对人性的描述以及生活的碰撞,来充分体现主人公的一生。小说将红与黑的结合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剧生活,更深刻地呈现出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并让读者能够对法国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深刻认知,从而引发对自由与理想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潘丹.自我、革命与爱情:《红与黑》中的“心灵之爱”与“头脑之爱”[J].社会,2021,41(4):156-181.
   [2]赵义森.《红与黑》的心理空间构建及其艺术表现剖析[J].新纪实,2021(10):14-16.
   [3]张巍卓.征服者于连:《红与黑》和19世纪欧洲精神革命[J].社会,2021,41(2):113-137.
   [4]谢语睿.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必然性[J].汉字文化,2021(2):144-145.
   [5]李友谊.《人生》与《红与黑》主题比较阅读[J].青年文学家,2021(3):22-24.
   [6]刘勇.现实主义视角下《红与黑》的批判精神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7):153-154.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其他文献
将储量丰富的生物质及其衍生物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绿色途径,可以极大地减少人们对传统化石资源的依赖.作为木质纤维素热解的直接产物和生物油升级的模型化合物,香草醛可以通过加氢脱氧(HDO)过程选择性地转化为2-甲氧基-4-甲基苯酚(MMP).MMP是一种有价值的化学品,常用于香料和药物等重要中间体的合成.在过去十年里,大量的金属催化剂被用来催化香草醛HDO转化为MMP.其中,贵金属(Pt,Pd,Ru和Au)虽然活性高,但是其储量低、价格昂贵,不利于工业化应用;而非贵金属(Fe,
对照而言,周瑟瑟“寓言”式的写作,至少那些带有栗山影像的“寓言”式写作,明显带着诗人的匠心.这些写作无疑有一种对肉体和精神进行安顿的意识,透露着诗人对于故乡的隐秘情怀.然而,从诗人的另一些表达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写作的另一种生成机制,那就是“悟”——顿悟,或曰妙悟.顿悟与妙悟,本是禅宗的法宝.这是人体验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需要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直观领会.这种感受和领会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经由普通的行为实践,通过个体具有独特性的直觉方式来加以获得.但是由于它们都比较强调个体感性经验在某个瞬间的即时性迸发
期刊
内容摘要:《美好的美好的时光》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以六十年代青年杀戮全家真实案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四个青年人沿街抢劫,制造爆炸,以作恶寻求刺激,乃至杀死自己家人的悲剧故事。本文从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切入,剖析在物质文明畸形发展、漠视个体价值的社会体制中和暴力失衡的家庭环境下,青年人以暴力求生存的困境,揭示出悲剧产生的缘由以及悲剧背后蕴含的文化危机。   关键词:耶利内克 《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内容摘要:《伤逝》中对于人物命名的严格性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文本暗示,姓名暗藏着作者对于子君人物形象和《伤逝》意蕴的双重象征。指代他者的“子”、“君”和象征封建礼教的“王”,暗示着子君的两次出走都处于一种虚假的个性解放,即主体非中心化状态。“子”的婴儿含义又象征着暗藏于子君和涓生爱情关系背后的启蒙关系,反省了五四启蒙导师“诊者”与“治者”并置的权力越位现象。   关键词:《伤逝》 子君姓名 主体非
以烯烃为还原剂的NOx选择性催化还原(HC-SCR)是重要的环境催化反应之一.Ag/Al2O3催化剂(SA)因在HC-SCR反应中表现高活性、高N2选择性及中等H2O和SO2耐受性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SA催化剂中存在不同的Ag物种,包括孤立Ag+离子,带部分正电荷Agnδ+团簇和金属态Agn
半导体光催化剂吸收太阳光分解水制氢或还原CO2,实现了太阳能燃料生产,不仅可获取清洁、可再生、高热值的太阳能燃料,还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基于水镁石结构的二维阴离子黏土矿物材料,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主体层金属阳离子可调性、客体阴离子可交换、多维结构和可分层等优势,在CO2还原、光电催化水产氧及光解水制氢等领域研究广泛,有望成为新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但单纯LDHs载流子迁移率低和电子空穴复合率高,在太阳辐射下的量子效率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采用缺陷控制、设计多维结构或偶
内容摘要:“文以气为主”强调了作家的禀性、气质等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儒家诗教观,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迈出的文学独立的重要一步。气之清浊有体,“清气”和“浊气”由作家灌注于诗文之中,從而大致呈现出阳刚与阴柔两种审美。结合曹丕的《与吴质书》看建安七子之“气”,刘桢之“逸气”乃“清气”,笔力劲健,颇具清刚正气;徐干的“齐气”属“浊气”,纡徐舒缓,阴柔平和。纵观曹丕的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判决》叙事带有卡夫卡自传性色彩。小说以格奥尔格和父亲之间矛盾为情节展开,也象征着作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从弗洛伊德文艺观来看,文学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为作家本能、无意识中的压抑提供一种宣泄渠道,是潜意识的外化。小说主人公格奥尔格的经历与卡夫卡的处境较为相似,他们对“父亲”反抗的根源基本相同。   关键词:卡夫卡 《判决》 精神分析批评 白日梦   短篇小说《判决》是卡夫卡创作
内容摘要:《诗经·木瓜》的主旨历来争辩不一,如有“美齐恒公” “讽卫人以报齐”“赠答结好”“薄施厚报”等;而考论“木瓜”等名物,可知其乃一类可食用的瓜果,且此类瓜果与玉皆含有两性生殖、男女情爱的文化意蕴,结合周代礼俗,又可知“投瓜报玉”的行为符合周代男女互赠礼俗的特点,是古代男女爱情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故可明此诗乃男女相互赠答之爱情诗。   关键词:《诗经·木瓜》 爱情诗 生殖崇拜 婚恋礼俗  
我认出了往昔.rn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错位,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因为《蓝牙》的故事明明是发生在以“艳遇”为代名词的丽江,关键词明明是当下最先进的无线连接设备“蓝牙”,所涉及的又是中年男女在陌生之地那一缕撩人的暧昧,我却偏偏读出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诸多场景:盛大夏日里的青涩稚拙,暗黑隧道里的落泪摸索,莉香明亮的笑容给予了我们受益无穷的爱情教育,南方媒体帝国的高光时刻唤醒了我们的理想和豪情……所有这一切早已被岁月顺手埋葬,而现在,它们又在《蓝牙》里复活了,在字里行间缄默地凝视着我们.
期刊